桃花源记——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
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
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
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
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
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
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
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
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
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
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
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
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
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
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
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
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
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
人编为《陶渊明集》。
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
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
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相关古诗文:
游武陵溪书桃花源记后
清代:严遂成
四围环绕天如瓮,红霞织锦花无缝。船从何处刺花间,世间哪有秦人洞。
秦人避乱晋谈元,与楚好鬼相牵连。陶公假托出世想,毛女附会升天缘。
兹来亦是桃花渡,桃花未开杏花暮。杏花也复可怜人,何必桃花问前度。
渔弟渔兄不知数,满前指点安得误。峰回谷转水琮潺,到眼濛濛隔烟雾。
倦游人自不寻源,琴弹归去来兮赋。三十五天悬道书,何人敢犯龙威怒。
藉口重来津已迷,阮刘惆怅天台路。东风遮住洞中春,岁岁桃花笑煞人。
次百川兄律诗四章 其三 重读桃花源记
近现代:陈振家
武陵有境问无津,陶笔花开理想春。兽类共居终掠夺,人群屯聚必王臣。
即凭食色已多事,若勿贪私定怆辛。到底舔唇聊解渴,劫尘至处复生秦。
壬子八九月读书题词十五首 其七 靖节桃花源记
清代:曾习经
八识归都性境真,桃花夹岸自通津。
相逢便问今何世,始觉陶潜是恨人。
水调歌头 隐括桃花源记,依东山四声
近现代:唐圭璋
舟逐古津远,绿树蘸波圆。缃桃红浅,一川相映落英繁。
花外云山新换,忽入千家庭院,男女笑声喧。斟酒初开宴,不记是何年。
掩松萝,寻碧藓,乐幽闲。太平鸡犬,浑疑灵境住神仙。
归去缤纷两岸,犹念当时人面,啼损隔林鹃。回首溪如练,樵径散风烟。
读桃花源记
近现代:金鉴才
清溪花雨绝纤尘,别有洞天一段春。
我若浮家也到此,岂能归作武陵人。
资料参考来源:百度汉语——桃花源记
资料参考来源:古诗文网——桃花源记相关古诗文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词义: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
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挑花源记原记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记及翻译如下:原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的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桃花源记一句一句的翻译,不要全篇一起,谢谢
2、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译: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3、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4、原: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
《桃花源诗》的全文翻译
翻译: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东晋太元...
《桃花源记》翻译
一、翻译 (1)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2)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沿着小溪划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桃林两岸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鲜花和嫩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完桃花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看到了一座...
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翻译: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一、原文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
《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