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东坡,对他的词有些理解不到位。求苏轼《虞美人》(归心正似三春草)全词的解释及写作背景。谢谢!

既要一些关键词(如“怀祖”等),又要整首的。

“怀归”是苏轼诗词中相当醒目的主题之一。其词中的“怀归”意蕴,实际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思想内涵:其中既寄寓着他缱绻的思乡情怀,又表现了他对朝廷的眷恋和对归隐江湖与渴望自由的心灵向往,更浓缩着词人对人生目的与精神家园的哲理性思考。通过对苏词“怀归”意蕴的剖析,便能从一个侧面透视其串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与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

归心正似三春草(柳)。 试著莱衣小。 橘怀几日向翁开。 怀祖已嗔文度、 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 只有平交在。 笑论瓜葛一枰同。 看取灵光新赋、 有家风。

这个解起来真是很难,此文大量用典,也有说不是苏轼所作,鄙人才疏学浅也不敢妄自解读,只怕误人误己。
解个大概吧,上半阙第一句用典是《慈母吟》。第二句是二十四孝里的老莱,第三句是陆绩怀橘,第四句是《世说新语》的王蓝田喜爱儿子王文度。
意思就是我特别想回家,去伺候父母,逗他们开心,给他们剥橘子。老爸已经再埋怨我问什么不回家了。
下半阙的典不似上半阙那么明白,能解的只有灵光新赋可能源自《鲁灵光殿赋》。大致意思是说,我参禅已经断绝了人间的情爱,于我来说世人都是平素之交了。不管是非恩怨对我来说都一样,笑一笑就过去了。只是看到自己新做的文章还有些祖上的遗风。

再深就不说了,本来就是个自己理解的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3
虞美人·述怀
宋代:苏轼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译文
马中玉探母归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莱子著小儿衣以取悦父母一样孝敬父亲;像三国吴人陆绩六岁见袁术时,悄悄怀揣三枚橘子,欲归送母亲;又像晋人王坦之不速归探父怀祖,父亲便要瞪眼发怒了。
我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看一下《灵光》新赋,颇有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注释
⑴虞美人: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⑵三春草:意谓探望母亲的归心如春草越来越盛。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⑶橘怀:用陆绩怀橘故事来比喻马中玉孝敬父母。《三国志》卷五七《吴志·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鼬。术谓日:‘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日:‘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⑷怀祖句: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卷七十五:“坦之还家省父,而述爱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瞋(chēn):瞪眼发怒。
⑸禅心已断人同爱:意谓自己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
⑹笑论瓜葛一枰同:意谓不论什么关系都一视同仁。瓜葛:瓜、葛是两种蔓生的植物,蔓生纠结,比喻各种亲友关系。
⑺灵光新赋:指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当时苏轼的友人马中玉辞掉官职回家探望母亲,为表达马中玉的孝心,苏轼作了这首词送给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24
《虞美人》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第3个回答  2018-04-12
虞美人·述怀
宋代:苏轼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译文
归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莱子著小儿衣以取悦父母一样孝敬父亲;像三国吴人陆绩六岁见袁术时,悄悄怀揣三枚橘子,欲归送母亲;又像晋人王坦之不速归探父怀祖,父亲便要瞪眼发怒了。
我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看一下《灵光》新赋,颇有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当时苏轼的友人马中玉辞掉官职回家探望母亲,为表达马中玉的孝心,苏轼作了这首词送给他。
赏析
上片赞颂友人马中玉对其父母的孝养之心:四句全部用典。“归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诗事;“试着莱衣小”,乃选用《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之典;“橘怀几日向翁开”,是用《三国志·吴志·陆绩传》之故事;“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乃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这些典故均附含马中玉性情之实际,贴切自然,启人联想,可以窥见词人的学识渊博和才艺出众。
下片则叹息自己的心绪和情感,远不如友人马中玉的热烈积极:“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秤同。”词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佛家的清静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灵,消磨掉了炽热的情感,已不似马中玉这般执著于人间的诸般情爱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词篇在与友人的对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马中玉的孝亲个性和形象。末句:“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又回到用典的艺术方法上,它以后汉王延寿作《灵光殿赋》的才华横溢、卓然出众,再次补充赞美了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全词叠用事典,引喻譬类,意象复加地塑造了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丰满形象,堪称是词人“以才学为词”的典型之作。引譬用典,可使词章含蓄蕴藉,别造新境,烘云托月,虚实相生;然而,这首词典故过多,也往往形成词意晦涩,阻滞思路,不易霎时领会词旨的缺憾。
【注:“怀归”是苏轼诗词中相当醒目的主题之一。其词中的“怀归”意蕴,实际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思想内涵:其中既寄寓着他缱绻的思乡情怀,又表现了他对朝廷的眷恋和对归隐江湖与渴望自由的心灵向往,更浓缩着词人对人生目的与精神家园的哲理性思考。】
第4个回答  2010-01-27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掉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