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湖北隋县出土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一个完整的铜铸编钟群构成了一个十二个半音组成的敲击乐系统。这是当时人们音律知识和乐器制造技术的一个直接物证。在同一个墓中出土的盛酒器皿——盘尊,可能是世界上最华美的铜铸件之一。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音律知识和乐器制造技术的一个直接物证是什么?
1978年在湖北隋县出土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一个完整的铜铸编钟群构成了一个十二个半音组成的敲击乐系统。这是当时人们音律知识和乐器制造技术的一个直接物证。在同一个墓中出土的盛酒器皿——盘尊,可能是世界上最华美的铜铸件之一。
音律知识与乐器制造的起源是什么?
《管子》和《吕氏春秋》中都记述了这个方法。1978年在湖北隋县出土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一个完整的铜铸编钟群构成了一个十二个半音组成的敲击乐系统。这是当时人们音律知识和乐器制造技术的一个直接物证。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许多战国乐器...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诗经·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之乐”,我国...
中国乐器发展史
乐器增多,如婸鼓、铃、编钟、埙、龠、言、、、等,出现的是有定音的击乐器和多管乐器,渐渐地人们也掌握了纯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关系。 3、先秦时期 乐器不但增加,如击乐器:鼓、钟、镛、雅、祝、簧、筑、、,吹奏乐器:箫、管、龠、笙、埙、笛、竽、、,弹弦乐器:琴、瑟、筝等,表达的...
钟鼓 之乐是谁发明的???
在石器时代,石制的磬是比较突出的发音响亮,穿透性强(不易被其它声音淹没,传得远),又不易败坏的乐器。大约因此而在社会上享有较大的知名度。所以商代甲骨文声音的声字,就是“画”一个吊着的磬,旁边再“画”一只耳朵(或加“画”一手执槌敲打)来表示的。这等于说,磬可以作为发“声”的代表了。随着时代的...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许多战国乐器...
4.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5.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6. 《诗经·关睢》中提到的“钟鼓之乐”表明,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钟鼓音乐。7. 商代社会尊事鬼神,乐舞成为人与神鬼沟通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最早精通物理学是他们中间的哪一个 孔子 老子 墨子 庄子_百...
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例如,两质量相当的物体碰撞后,两物体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两物体的质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质量大的物体虽不会动,但反作用力还是存在。接着,墨子又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他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它具有怎样的研究...
战国时期的楚国漆器中,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木胎漆器数量众多,造型新颖别致,花纹华彩灿然,是该时期楚国漆器的一大特色。这只鸳鸯盒既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又是一件可作实用的器具。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我国生律方法是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我国生律方法是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律,是古代汉族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已创造...
青铜编钟上写的是什么字体
可见,最初的青铜编钟双音技术并不是为了获得双音,也不是为了使用侧鼓音而产生的,它的意义是钟声能够产生美妙的音质。春秋战国时期,镈钟与编列成组的甬钟、钮钟配伍盛行。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墓葬出土了两组编镈:5件蟠螭纹编镈,14件散虺纹编镈,山彪镇墓葬是魏国贵公子墓,时间在公元前300-240年之间。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