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谁能翻译解释一下,谢谢

如题所述

君子使百姓或下属得到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安排工作得体得力,百姓和下属没有抱怨;有上进心,却不贪图财利;安详舒泰、平易近人,而不骄傲放肆;庄重威严,而不凶猛彪悍。

出处:《论语·尧曰第二十》

成语解释

惠而不费

释义: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惠而不费的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2
再说五美:
前面说过,在理想国,仅拥有执法权的官是很难“以权谋私”:财权(也就是食)在立法;自由裁量权(选择性执法权)在司法或立法……
这时候的官,被戴上了镣铐。他们很难“以权谋私”,却也很难“大展拳脚”。所以, “五美”看着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

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一个人、一个好人当官,肯定要让民得到实惠,这叫惠!
可一个社会、一个好的社会,当官也没有多余钱,简直没法费。
要惠、又要不费,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米怎么炊?借鸡下蛋呀——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村口路坏了,每个人都想修、但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法修路。这时我们官来了,把大家组织组织,齐心协力把路修了……
在这里,路修好了、民得到了实惠,这叫惠;官也没花什么钱,这叫不费。
怎么能惠而不费呢?还不是借“民之所利”这只鸡,下了“利之”那个蛋!

劳而不怨----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一个人、一个当官的好人,肯定要指使别人做事,这叫劳。
可一个社会、一个好的社会,官却没有权力指使民,这简直没法劳。
又要劳、又没法劳,所谓的“夹板罪”不过如此。
夹板罪怎么受?仔细分别呀——这就是“择”……

可劳,既包括可劳之事、也包括可劳之民。我们再举前面修路的例子吧……
路坏要修,这是可劳之事,我们没什么可以择的。但是,路要修多宽、多长、多结实?款要怎么募?要不要在旁边修建一个“善款捐献记念碑”等等?这些,都要我们去“择”。
同时,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不可能一个人就把所有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我们要让谁、去做什么,这也要“择”。
一件“民所利”的好事,我们“利之”却往往不讨好,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没有“择”好……
我们说“道是良性循环、不是永恒存在”。好事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修路是好事”、就认为它一好百好,而“没有择好”的“好事”往往是“民怨”的根源。

欲而不贪----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选择权也是权,而且,我们无法把选择权从执法分支完全拿走。
再以修路为例:作为“民代立法”,我们可以决定修路,甚至可以决定修多长、多宽、多好的路,但立法不敏,总有无限细化的选择权、让立法无从下手……
所以,执法分支(也就是官)始终会拥有“择可劳”的权力。

有权怎么用?就要看官怎么想,想贪钱,他就会择“能送钱的人”,他就会择“能捞钱的事”……
我常说“金钱和财富不是一回事:财富能换来金钱,金钱却不一定能换来财富……。”
有人说“有钱有权,不如有个好老爸”,这话绝对正确,因为:权钱不一定是财富,好老爸却一定是财富!
末代君主,权钱都不缺,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这就是权钱和财富的区别……
“在者为物、用者为神”,当我们争权夺利时,我们一定要想“我们争的权、夺的利留干什么?”
我们无法用的权和钱,只会让我们变成它们的奴隶……

理想社会的官也贪,他贪的不是权力、是民心,所以要“据以德”——用现代话说,他贪的是选票,希望更多的选民、用选票把他送到更高的位置。
欲仁而得仁:当我们瞄准更高的位置、希望得到更大的权力时,我们一定要据以德,努力使更多的民推崇我、努力提高民对我的推崇度(民德归厚)……
理想社会的官也贪,他贪的不是金钱、是财富:他们知道“积善之家、留有余庆,积不善之家、留有余殃……”
欲仁而得仁:当我们希望为子孙后代、聚敛更多的财富时,我们一定要据以德,努力树立本人和家族的良好形象、努力使更多的人支持、同情、甚至照顾我们(留余庆)……

对于选民来说,贿钱贿物只是小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贿政才是大贿……
对于我们来说,贪钱贪权只是小贪,“欲仁而得仁”的贪仁才是大贪……
所以,当选民真正拥有选举的权力时,贿选和黑金绝不可能让选民的胃口满足;当我们永远有更高的财富追求时,真正值得我们去贪的已经不再是权和钱,而是仁!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当我们追求窃国、能够窃国时,谁会去在意那一堆堆的金钩或银钩……这就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泰而不骄----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说到泰、我就想说尊严;一说骄,我就要说到面子。而尊严和面子的区别,在《论语》11章11段后已经说过。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尊严;一个地方的官,更代表着地方的形象、地区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严、我们要泰!
我们有尊严,就要通过“尊重别人的尊严”、来展示自己的尊严。这就是“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有道讲尊严、无道讲面子,无道的通常表现是“官凶民懦”。这时的官,在上级面前,是懦弱的小绵羊;在下级面前,是凶恶的大灰狼……换句话就是:无道中的官,在上级面前被人骄;在下级面前骄下级——这就是通常说的“前倨后恭”。

威而不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再说一遍,理想的国度没有官:立法的“从大夫之后”是民,司法的“听讼者”也是民,人人守法、也就用不着人来执法……
但“道是良性循环、不是完美存在”,通常的理想社会并不理想,并不是个个都是君子、人人都遵守法律……
这也正是执法分支(官)在理想社会存在的根源。

官要执法,所以就要威,就要让不法分子望而生畏,进而慑服不法分子,使其守法……
但我们已进入理想社会了,所以这时的官,要“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而这样的官,想猛也猛不起来。
本段(6)谈大同社会的执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 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01
再说五美:
前面说过,在理想国,仅拥有执法权的官是很难“以权谋私”:财权(也就是食)在立法;自由裁量权(选择性执法权)在司法或立法……
这时候的官,被戴上了镣铐。他们很难“以权谋私”,却也很难“大展拳脚”。所以, “五美”看着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
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一个人、一个好人当官,肯定要让民得到实惠,这叫惠!
可一个社会、一个好的社会,当官也没有多余钱,简直没法费。
要惠、又要不费,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米怎么炊?借鸡下蛋呀——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村口路坏了,每个人都想修、但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法修路。这时我们官来了,把大家组织组织,齐心协力把路修了……
在这里,路修好了、民得到了实惠,这叫惠;官也没花什么钱,这叫不费。
怎么能惠而不费呢?还不是借“民之所利”这只鸡,下了“利之”那个蛋!
劳而不怨----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一个人、一个当官的好人,肯定要指使别人做事,这叫劳。
可一个社会、一个好的社会,官却没有权力指使民,这简直没法劳。
又要劳、又没法劳,所谓的“夹板罪”不过如此。
夹板罪怎么受?仔细分别呀——这就是“择”……
可劳,既包括可劳之事、也包括可劳之民。我们再举前面修路的例子吧……
路坏要修,这是可劳之事,我们没什么可以择的。但是,路要修多宽、多长、多结实?款要怎么募?要不要在旁边修建一个“善款捐献记念碑”等等?这些,都要我们去“择”。
同时,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不可能一个人就把所有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我们要让谁、去做什么,这也要“择”。
一件“民所利”的好事,我们“利之”却往往不讨好,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没有“择”好……
我们说“道是良性循环、不是永恒存在”。好事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修路是好事”、就认为它一好百好,而“没有择好”的“好事”往往是“民怨”的根源。
欲而不贪----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选择权也是权,而且,我们无法把选择权从执法分支完全拿走。
再以修路为例:作为“民代立法”,我们可以决定修路,甚至可以决定修多长、多宽、多好的路,但立法不敏,总有无限细化的选择权、让立法无从下手……
所以,执法分支(也就是官)始终会拥有“择可劳”的权力。
有权怎么用?就要看官怎么想,想贪钱,他就会择“能送钱的人”,他就会择“能捞钱的事”……
我常说“金钱和财富不是一回事:财富能换来金钱,金钱却不一定能换来财富……。”
有人说“有钱有权,不如有个好老爸”,这话绝对正确,因为:权钱不一定是财富,好老爸却一定是财富!
末代君主,权钱都不缺,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这就是权钱和财富的区别……
“在者为物、用者为神”,当我们争权夺利时,我们一定要想“我们争的权、夺的利留干什么?”
我们无法用的权和钱,只会让我们变成它们的奴隶……
理想社会的官也贪,他贪的不是权力、是民心,所以要“据以德”——用现代话说,他贪的是选票,希望更多的选民、用选票把他送到更高的位置。
欲仁而得仁:当我们瞄准更高的位置、希望得到更大的权力时,我们一定要据以德,努力使更多的民推崇我、努力提高民对我的推崇度(民德归厚)……
理想社会的官也贪,他贪的不是金钱、是财富:他们知道“积善之家、留有余庆,积不善之家、留有余殃……”
欲仁而得仁:当我们希望为子孙后代、聚敛更多的财富时,我们一定要据以德,努力树立本人和家族的良好形象、努力使更多的人支持、同情、甚至照顾我们(留余庆)……
对于选民来说,贿钱贿物只是小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贿政才是大贿……
对于我们来说,贪钱贪权只是小贪,“欲仁而得仁”的贪仁才是大贪……
所以,当选民真正拥有选举的权力时,贿选和黑金绝不可能让选民的胃口满足;当我们永远有更高的财富追求时,真正值得我们去贪的已经不再是权和钱,而是仁!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当我们追求窃国、能够窃国时,谁会去在意那一堆堆的金钩或银钩……这就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泰而不骄----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说到泰、我就想说尊严;一说骄,我就要说到面子。而尊严和面子的区别,在《论语》11章11段后已经说过。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尊严;一个地方的官,更代表着地方的形象、地区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严、我们要泰!
我们有尊严,就要通过“尊重别人的尊严”、来展示自己的尊严。这就是“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有道讲尊严、无道讲面子,无道的通常表现是“官凶民懦”。这时的官,在上级面前,是懦弱的小绵羊;在下级面前,是凶恶的大灰狼……换句话就是:无道中的官,在上级面前被人骄;在下级面前骄下级——这就是通常说的“前倨后恭”。
威而不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再说一遍,理想的国度没有官:立法的“从大夫之后”是民,司法的“听讼者”也是民,人人守法、也就用不着人来执法……
但“道是良性循环、不是完美存在”,通常的理想社会并不理想,并不是个个都是君子、人人都遵守法律……
这也正是执法分支(官)在理想社会存在的根源。
官要执法,所以就要威,就要让不法分子望而生畏,进而慑服不法分子,使其守法……
但我们已进入理想社会了,所以这时的官,要“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而这样的官,想猛也猛不起来。
本段(6)谈大同社会的执法。

总共连释: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 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