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人小传400字

鲁迅名人小传400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鲁迅的名言,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他到南京考入江
南水师学堂,他在这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英国生物
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1902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在东京
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并和一些革命者章太炎、陶成章、秋瑾、徐
锡麟等人接触,加入了光复会,后来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当时,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
主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有一次在上细菌课时,从电影上看到
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兵抓住枪毙,而围观的
中国人无动于衷,他深受刺激,觉得学医并不要紧,因为如
果思想不觉悟,体格再健壮也无济于事。并认为,能改变人
的精神状态的,只有文学。他于是放弃医学,而改行从事文
学创作。
鲁迅在一生中,对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
领导和支持过“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团体;主编了
《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
文》等文艺刊物;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艺作品;介绍国内外
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
地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要》;整理了《嵇康集》、辑录了《会稽郡故事杂集》、《古小
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的遗著在新
中国成立后,分别编为《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
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共二十多卷。
鲁迅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不愧
为伟大的民族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因为他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作品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被译成了外文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华人“华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华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鲁迅先生那爱读书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23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了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家里有四五十亩地,不愁生计,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年少上学的日子也十分有趣,可以说,在他13岁之前,他一直过得不错的生活。
光绪十九年(1893年),鲁迅13岁,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鲁迅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伏笔。 在住在农村的日子里,鲁迅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的友情之间,没有利益的冲突,没有相互的猜忌,只有相互之间最诚挚的友谊。因为十分怀念小时候的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美好友情,鲁迅特意写了一篇《社戏》来纪念。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鲁迅父亲去世。家境益艰。
家庭的变故让鲁迅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作为家庭的长子,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对于鲁迅来说,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他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甚至被称为乞食者。鲁迅不甘堕落,于是决定读书,但是当时鲁迅家穷的连学费也无法凑齐,其母便给他筹办了一点旅费,教他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这个时候,鲁迅18岁。
自此,鲁迅的少年生活结束了,他正式踏上了求学之旅。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母亲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些求学过程中,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残酷与激烈的竞争。在《二心集》里,鲁迅这样写到: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1902年,因为鲁迅成绩和表现优异,受到了老师的赏识,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因为他的父亲被庸医所害,又因他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同时改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不再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所以他选择学医,但他的这种梦想在进入仙台医学学校不久后,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学校,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当他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的时候,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于身份,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能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是文学。于是鲁迅弃医从文,开启了新的征程。
此刻,既是民族魂诞生之时。
在日本留学的日子,鲁迅逐渐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1918年,他写下了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鲁迅这个现在名声远扬的名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此刻开始往后的文章里,鲁迅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来批判中国人民的卑劣性“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底层人民的平凡的生活,然而就是这种平凡的故事,在鲁迅的笔下,却充满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是在于他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所造成的。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此世群魔诸神并起,令中华陷于苦难之中,鲁虽无意逐鹿,却知苍生苦楚,愿以文人之笔,荡涤四方,护得浮世一隅。
毛泽东曾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鲁迅虽然逝去,但是他的精神不会随之而去,这种精神将会世世代代的影响我们,告诉我们,中华人民必须自立,当人民自立时,国家自然自立,不能卑躬屈膝的依附于他国,不能当看到同胞被杀害时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看客形象必须剔除,这种毒瘤不宜久留,当中国人民的精神解放之时,就是黎明到来之时。
在黎明到来之前,必须要有人稍微照亮黑暗,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3个回答  2020-02-14
书名号之间不能用顿号
第4个回答  2021-03-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