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急寻作文:《再读红楼梦》

如题所述

  记忆中已不知是第几次读《红楼梦》,每次读起红楼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忆起初次接触《红楼梦》是在电视上,那时该是几岁的样子,看着电视里的宝玉、黛玉就欢喜的很,可是但见到宝钗、湘云却会生出几分不悦。懵懂中的我根本不知这种感觉的由来,只是喜欢盯着电视看那些有宝玉和黛玉的镜头,而印象最深的则是里面的人物多的让我记不清楚。。。。。。

  第二次应该说是开始真正的读《红楼梦》是在初中的时候,中学里的语文一直是我最挠头的课程,父母为我发愁之余想起了替我请老师补课,结果发现老师辛苦的补习下,我语文成绩却丝毫没有长进,不过在此过程中,我却迷恋上了《红楼梦》,每有闲余时间,我都会偷偷的看会儿《红楼梦》,呵呵,没想到初三时我的作文水平直线上升,父母非常感激我的老师,我在感激老师之余,在想是不是这也得益于我读的《红楼梦》。o(∩_∩)o...

  再次拿起《红楼梦》来读,已是大学里了,大学的时间总是充裕到不知如何打发,大学的图书馆是个好去处,我发现了很多版本的《红楼梦》,兴奋之余拿来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了很多个版本和讲解,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也在记忆中真正记下了那些数也数不清的人物.《红楼梦》是一本展示我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的力著。或许也只有曹雪芹能够创造出如此多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中,应该分为两大类:一是居于当权地位的女性,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另一类则是以爱情为主,而主要人物之一的薛宝钗却是这类中正统思想的现实的功利主义者。而林黛玉则是此类中与其对立的人物,黛玉、晴雯、司棋、龄官、芳官、尤三姐等人,她们是与现实对立的,放统治力量要求个性解放的。

  然而文中却以艰苦沉重的心情写黛玉,以郑重深曲的笔墨写宝钗,以酣畅活泼的情调写凤姐。。。。。。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高贵地位、富有教养的小姐中,黛玉宝钗这两种独立的性格,而对于出身下层的丫环中,也存在着晴雯和袭人这样不同性格个性的人物。

  近日再次拿起这本书,细读来发现,作者在宏观上的掌控着,却在细节上有所突出的展示出对每个人物的评断,出人意料之余又发人深省。

  而其中众人物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则属黛玉与宝钗之间的较量。

  黛玉因其父膝下无子,而黛玉又绝顶聪明,故当其为子养育。故黛玉博览群书,只为满足文学兴趣,发挥灵性,于是醉心与《西厢记》《牡丹亭》这类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而黛玉自幼因身体软弱,即从小孤独、任性,而没有接受一般标准的闺范教育。

  黛玉初到贾府,因受贾母特别疼爱,宝玉的格外体贴,使得她根本不懂得顺应环境。她心中抱着无父无母的孤零的悲戚,而生活上却是衣食无忧、又受人疼爱关照的生活。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却不懂得人情世故。她不知道当时的家庭需要的是“无才是德”的女性,而说笑话、赏风月、作诗词等等玩意儿,只不过是一般小姐消遣方式。于是黛玉在贾府成为了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好胜的出众者,同时在精神上也触犯了当时社会所赋予的女性规范。

  说黛玉必然会想到宝玉,这两个人从小两小无猜,可随着宝钗和湘云的出现,黛玉便不能犹如以前那样独自拥有着宝玉,而“小性子”的黛玉总觉得宝玉站在她们俩一边,而这中的几个人不允许宝玉兼容和中立。因此只要有她们俩的存在,宝玉黛玉之间便会有冲突有矛盾。因为她从小就知道“金玉良缘”,而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对她来说都是种威胁。因此她随时谛听着有谁的脚步声走近了宝玉的身边,随时窥视着,宝玉的心在向着谁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惊愕、患得患失中度过。可是这诗人气质的黛玉即不了解环境,又不懂得战略战术,她唯一的能力就是无意地使用锋利的言语刺激敌人和伤害中立者,以使得敌人戒备,使得自己绝无友人。她神经越敏锐,估计敌情越强,地位越孤立,于是只有让深重的恐惧、嫉恨、忧郁不断地侵蚀着自己,而人生的路径也就非常狭窄了,便使得黛玉歇斯底里的颓废中忧郁的度过。

  宝钗因皇帝“征采才能,。。。。。。在仕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一个候选入宫的女子,她的行为必然要适应与当时正统的标准。另一方面,商业世家无形中也赋予了宝钗计较利害的性格,她总是可以抱我现实利益而控制着自己的情感,她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身边的一切。在最厉害的人物王熙凤眼中,她是“拿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样不讨人嫌的角色。她是大观园中处事技术最高的一人,随只长黛玉湘云等人一两岁,可是她对人对事的精通世故的成人态度却是她们中无人能比的。

  冷静的宝钗并不一定就恬淡寡居、看似平和的宝钗具有这对当时社会中极为执着的想法。宝钗和其他姐妹一样谈笑,却从未忘记一个客观的尺度,她不会如黛玉般逞强、湘云般放纵、宝玉般痴情。然而她所不做正是为了所为。她有着自己独具的抱负。她曾有一篇咏柳絮的文章“白玉堂前春解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何等的现实功利主义。她所向往的青云又是何呢?她并没有被选入宫,而身为女子必要嫁人,因此她唯一的出来就是争做宝玉夫人的位置。黛玉只以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向宝玉一个人倾斜,而宝钗却只以智慧和手腕向着宝玉周围下功夫。她讨好着贾母,讨好着王夫人,与身边所有人为好。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

  二人总是相比较着,而相比之下发现,黛玉想要的是宝玉的感情,宝钗想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

  宝钗是那种不需要恋爱只需要婚姻。

  纵观这些可以看出,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着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着灵性。

  故事的结局,总所周知,然而这之外又渗透出了什么,值得我去深思!

  最后想起了黛玉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8
因为“林妹妹”陈晓旭的去逝,让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红楼梦。我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喜欢林黛玉而喜欢陈晓旭,还是因为喜欢陈晓旭演的“林妹妹”而喜欢林黛玉,我想陈晓旭是把林黛玉演活了,也把林黛玉实质化了。
再看《红楼梦》,感触依旧颇深,“自古红颜多薄命”,验证了“黛玉”也印证了演黛玉的陈晓旭。也许我看《红楼梦》看的很浅薄,我只是在怜惜黛玉的才情的同时,感叹“红颜易逝”,增添对王熙凤、王夫人等一甘人等的怨恨,尤其是对宝钗夺人所爱的行径感到不齿,也许她也是被迫,但是还是痛恨她为了自己的爱而背弃了黛玉,也许我的脑中只存在一个黛玉,认为她这么一个冰雪聪明、才情横溢又绝色容貌的女子应该得到一个好的归宿,所以才对其它对黛玉不好的人充满仇恨,也许我把自己的思想也容入了书中的人物之中吧。
我也痛恨贾宝玉的糊涂,他心里明明只有一个林妹妹,却最终在林妹妹死后还是和薛宝钗有了夫妻感情,可恶可恨,也许他有他的身不由己,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古男人均有喜新厌旧之嫌,多有始乱终弃之辈,也许这本不是曹雪芹先生的原意,而是高鄂胡乱揣测曹先生的意思,而把贾宝玉写成这样,不过人无完人,也许这就是《红楼梦》令众多红学专家叹服的一点吧。
人们总希望人人都是完美的,特别是小说里面,总希望在这里找到人性的美丽,希望人人都是善良的、完美的,实不知人性的善恶本来就是共同存在的,曹先生不为读者虚设美的幻影,只为追求人生的真谛,就因为这样,《红楼梦》才会流芳百世,读者成群吧,难怪《红楼梦》在明末清初四大小说中独占鳌头,傲居文学之颠呢。
因为喜欢的缘故,我前前后后共有四套《红楼梦》,程乙本两套,甲戌本一套,还有一套连环画。连环画被当作寿礼送给别人了,那套程乙本的袖珍版在一次送别的时候也连带赠给朋友了。甲戌本十分破旧,且分上中下三册,携带不便。于是,手头就只剩下这个历史悠久的程乙本《红楼梦》了。

这是我小学五年级买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因为我考试再度夺魁,——父亲是已经定下规矩了的,每次考试,若考第一名,就奖十块钱,让我自己支配。——这次,父亲觉得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便将奖金增至五十块。我想,父亲和母亲实在是了解我的人,才敢放心地用钱作为鼓励我的手段。而我每次的钱都是花在买书上,我的书好像基本上都是用奖金买的。有一次,我跟母亲聊天,说:“哈,我居然都能攒够这么多书了,太有成就感了。”母亲说:“成就什么?羊毛还不是出在羊身上。赶明儿你出嫁了,我也不给你办嫁妆,你就把你那一柜子书带走吧,就算你的陪嫁。”

话扯远了,还是说《红楼梦》吧。我对它是向往已久的,但由于秉承着“名著非买不能读也”的宗旨,我只好压制着自己的兴趣。这次,五十块钱的巨资实在是太及时了。于是,这本单一册的程乙本红楼梦就伴随我度过了以后的岁月。

今天心情郁闷,回去之后便开始整理旧书,翻出了这本红楼梦。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再读它了。翻开之后,感觉就像电影的会议镜头,一个旧日的纯真年代被时间的巨手轰隆隆地推到我的面前。
我小时候读书是标准的好学生读书法,我会给作品分段,在书旁的空页上总结段落大意,还把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注音注意。例如:

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狗儿的话正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肮脏。连他这样的人家都愁生计,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那些人听了,都不理她(刘姥姥),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子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言外之意就是说,像刘姥姥这样贫寒的人是不配站在这门口的,这大门是为那些坐轿马的达官权贵们开的,劳动人民是无资格进的。]

宝钗因笑到:“我实在聒噪的受不了了。”[聒噪,guo,记住。]

第十一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巧妙的运用对比,把袭人,宝钗,黛玉三个人的不同性格更加突出。袭人的“含泪”表明了她对宝玉的关心和对贾政的不满,她的语言是丫头的语言,她的身份是被统治被压迫者,尽管她自己奴性十足,但毕竟是出身劳动人民家庭,对统治者有天然的不满。宝钗的“轻怜痛惜”是对宝玉的规劝,是小姐的语言,她是贵族小姐,她本身就是剥削阶级中的一员,不可能认识到封建的吃人本质,故她不会对贾政加以批评。]

凡此种种,不可尽言。
在深夜里读《红楼梦》,有了似水流年的感觉,那真是一个说不出的纯真年代。郁闷的深夜,古奥的红楼,不成条理的思绪。
第2个回答  2010-02-28
1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