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时期建筑和早期中世纪建筑的不同点

如题所述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宏伟即罗马。宏伟和豪华是古罗马文化的基本特征。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外形粗朴,坚实稳固,细部却精雕细琢。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原是指野蛮人,是中世纪早期入侵欧洲的一支游牧民族。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最早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1400年左右,欧洲南北之间的各种交流促使意大利写实风格的绘画和法国抄本绘画、后期宫廷风格的雕刻取得了惊人的和谐,由此产生了国际哥特式风格,这是宫廷贵族艺术的世俗化运动,它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起到了先导的作用。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哥特式建筑指以法国为中心,以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建筑风格,是中世纪(12-15)的主流建筑。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到线条在建筑上的作用时曾概括道:“建筑风格的变化就是以线条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有相交成尖角的斜线。”

与早期的宗教建筑相比,歌特建筑的结构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崭新体系。

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教堂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这一方面是功能的需要,因钟塔建得越高,声音就传得越远;另一方面宏伟高大的教堂也可成为城市繁荣和独立的一座永恒的纪念碑永垂史册。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它利用一系列拱型的尖顶组成教堂整体结构,尖利的顶端高耸入云,直插穹窿。许多垂直的平行线条本身就带有某种节奏,轻灵的线条如一组石头的丛林,锋利,直冲苍穹。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势。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仅顶上尖塔就有135个,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结构既体现信徒对天国的向往,体现了独特的宗教精神,也表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是教会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给人一种崇高肃穆的精神体会,那是对超升的向往,要向上帝接近的如饥似渴的欲望,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

从平面看,歌特式教堂的基本形制是拉丁十字式的布局,这一布局象征着耶酥受难。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从内部看,歌特式教堂很少有墙面,而窗户却很大,且用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图画。玻璃镶嵌画大多是宗教题材,被称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每当阳光照耀时,教堂内部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教士说,这是上帝居处的景象。黑格尔曾描写内部空间:方柱变得细瘦苗条,高到一眼不能看遍,眼睛就势必向上转动,左右巡视,一直等到看到两股拱相交形成微微的拱顶,才安息下来,就象心灵在虔诚的修持中起先动荡不安,然后超越有限世界的纷纭扰攘,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才得到安息。可见歌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会在人们心理产生奇妙的影响,从而使笃信宗教的人摆脱尘世的苦恼,得到一种心灵的慰籍。

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5世纪,西欧市民阶层已经分化,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哥特式建筑所象征的神圣的爱,开始在建筑中融入更加世俗化的情感体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6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
罗马风式。
(1)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2)发展:罗马风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歌特式
(1)特点:
1)使用了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作成了框架式。
2)使用独立的飞券(又称为是飞扶壁)在主堂大厅外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面十字拱四角的侧角处抵住它的推力。
3)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采用坡度较大的两坡面,特别是在教堂中设置了高耸入云的钟楼,另外束柱,花窗棂也是构成其形式特征的因素。
(2)发展: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艺复兴式
(1)特点: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运用古典柱式,半圆形拱券,厚空墙,圆形或椭圆形水平方向的厚檐等造型因素来创建。
(2)发展: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但是在十七世起,意大利因欧洲的经济重心西移而衰退,只有罗马教会因收取欧洲信徒贡献的权利依然富足。这时的意大利半岛开始了两种风格并存: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的余波,另一是罗马教廷中耶稣教会所掀起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
(1)特点:利用透视的幻觉来增加层次和夸张的距离感;用波浪曲线与曲面,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的梳密排列来加强立面与空间凹凸起伏的运动感;用大面积的壁画,天顶画与大量的雕塑和堆砌的装饰来产生特殊的空间氛围。
(2)发展: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
古典主义
(1)特点:恪守古罗马的规范,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从而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古典主义式教堂外型强调端庄,雄伟内部极尽奢侈和豪华之能事,在空间效果与装饰上常带有强烈的巴罗洛克特征。
(2)发展: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筑巨匠们曾经把大教堂比作一个双臂伸向天空的跪地女子。通过想象我们看到这个女子的形象最初从地下墓窟走出(早期基督式教堂),尔后在长方形教堂时期做痛苦之状(拜占廷式教堂),半跪于地,仅伸一臂,通体不高。罗马风大教堂已经保障并且解决了这一姿态,那位女子依然跪在那里。但她屏息凝神,低首匍匐,几伏于地。随着歌特式教堂的出现,她挺直了上身,伸直的双臂显示出无限的虔诚,同时也显示出祈祷的无上权威。 她不在是衣着寒碜的卑女,而是天上伟大的夫人------圣母玛利亚。 这就是中古欧洲教堂的发展历程。其中经历着斗争和鲜血。如果说宗教是一部史书,那教堂无疑是一部三维的建筑史,至少那个时代是。当一切的文字化灰随风飘散,当一切的声音杳杳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或者说教堂在为我们讲述那个时代
第2个回答  2009-12-29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分别论述西方建筑中的古典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现代西方建筑的特征及突出的艺术成就及其代表性建筑和人物(2500字左右)。
[ 标签:古希腊 古罗马,古罗马,文艺复兴 ] 分别论述西方建筑中的古典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现代西方建筑的特征及突出的艺术成就及其代表性建筑和人物(2500字左右)。 灬果冻℡璎Θ 回答:2 人气:22 解决时间:2008-12-15 11:29
满意答案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
三.罗马风式。 (1)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2)发展:罗马风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四.歌特式 (1)特点:1)使用了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作成了框架式。 2)使用独立的飞券(又称为是飞扶壁)在主堂大厅外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面十字拱四角的侧角处抵住它的推力。 3)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采用坡度较大的两坡面,特别是在教堂中设置了高耸入云的钟楼,另外束柱,花窗棂也是构成其形式特征的因素。 (2)发展: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文艺复兴式 (1)特点: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运用古典柱式,半圆形拱券,厚空墙,圆形或椭圆形水平方向的厚檐等造型因素来创建。 (2)发展: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但是在十七世起,意大利因欧洲的经济重心西移而衰退,只有罗马教会因收取欧洲信徒贡献的权利依然富足。这时的意大利半岛开始了两种风格并存: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的余波,另一是罗马教廷中耶稣教会所掀起的巴洛克风格。 六.巴洛克风格 (1)特点:利用透视的幻觉来增加层次和夸张的距离感;用波浪曲线与曲面,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的梳密排列来加强立面与空间凹凸起伏的运动感;用大面积的壁画,天顶画与大量的雕塑和堆砌的装饰来产生特殊的空间氛围。 (2)发展: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 七.古典主义 (1)特点:恪守古罗马的规范,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从而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古典主义式教堂外型强调端庄,雄伟内部极尽奢侈和豪华之能事,在空间效果与装饰上常带有强烈的巴罗洛克特征。 (2)发展: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筑巨匠们曾经把大教堂比作一个双臂伸向天空的跪地女子。通过想象我们看到这个女子的形象最初从地下墓窟走出(早期基督式教堂),尔后在长方形教堂时期做痛苦之状(拜占廷式教堂),半跪于地,仅伸一臂,通体不高。罗马风大教堂已经保障并且解决了这一姿态,那位女子依然跪在那里。但她屏息凝神,低首匍匐,几伏于地。随着歌特式教堂的出现,她挺直了上身,伸直的双臂显示出无限的虔诚,同时也显示出祈祷的无上权威。 她不在是衣着寒碜的卑女,而是天上伟大的夫人------圣母玛利亚。 这就是中古欧洲教堂的发展历程。其中经历着斗争和鲜血。如果说宗教是一部史书,那教堂无疑是一部三维的建筑史,至少那个时代是。当一切的文字化灰随风飘散,当一切的声音杳杳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或者说教堂在为我们讲述那个时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2-30
费拉拉,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及其德尔塔
意大利
所属洲: 欧洲
批准时间: 1995
批准标准
1995和199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 (III) (IV) (V)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1
费拉拉位于意大利伊米利亚地区的东北部,在波伦亚和帕多瓦之间,它位于波河河谷下游,巨大的波河三角洲上游。费拉拉建立于公元前6至7世纪,历史上是文化和艺术中心,现为费拉拉省的首府。

城市历史:

费拉拉城跨波河而建,通往帕多瓦的罗马大道从该城穿过波河。在8世纪,在波河北岸建立了一座拜占庭要塞以便保护南岸的大主教宫殿免受匈奴人的威胁。要塞沿着波河两岸发展起来。河床在7世纪随着河流的改道而改变了。10世纪,费拉拉卡诺萨的封建领主泰巴尔多在河北岸建立了一座城堡。费拉拉在其两端即要塞和城堡之间发展起来,直到其交汇点,即12世纪在北岸建立的大教堂。随着1208年埃斯特家族统治的到来,尤其是在1332年教皇对费拉拉的册封,该城市向北进行了三次有计划的扩建,每一次都向前推进了其城防。1492年进行的最大一次扩建中,城市透视效果起了重要作用。在埃斯特公爵的统治下,作为自由城市的费拉拉是人文思想和艺术中心。彼埃特罗·本波、彼托·德拉·佛朗西斯卡(Pieto della Francesca)、阿里奥斯托和塔索都曾居住于此,并且成立了费拉拉艺术学校。在1598年成为教皇国的一部分,费拉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它被法国,后来是奥地利所占领,并且在1859年并入到意大利王国之内。

城市结构:

费拉拉被设计独特的防御工事所环绕。垂直轴线穿过该城,它为规划扩建提供了基本框架,这表明该城是按直线发展的。按照建筑师比亚焦·罗塞蒂(1465-1516)的设计,城市透视图是在围绕着宫殿、教堂和花园而构成的。四座当代宫殿环绕着该城市北部的广场,极好的展示了以视觉透视为基础的城市规划。防御工事的内部是众多的宫殿,教堂和修道院。建于12世纪至16世纪的大教堂兼具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其周围环绕着中世纪的建筑,包括市政大楼和埃斯特城堡。在这些众多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中,Schifanaio大楼、Lodovic le More大楼和 Roverella大楼的主要建筑师为罗塞蒂。费拉拉是文艺复兴城市的典型例子,其城市建筑物保存完好。费拉拉所展示的城市设计的演化,对未来数个世纪的城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硕果累累的文艺复兴的两个世纪中,埃斯特家族辉煌的宫室,吸引了无数的著名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其中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学者。埃斯泰公爵在德尔塔的住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德尔塔是一处著名规划的文化景观,它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的原有风貌。

评价
评价:

费拉拉建在波河的一段可涉水而过的地区周围,这里正是埃斯泰公爵在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推行土地开垦和建筑规划的地方。这就使这个地区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与埃斯泰家族的所在地费拉拉城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个城市在15世纪到16世纪期间逐步发展成为文化和艺术中心,同时吸引了一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才智的伟人。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雅各布·贝利尼和曼泰尼亚参与修饰了埃斯泰王朝的宫殿。1492年以后由比亚焦·罗塞蒂根据远景规划的新原则而建造起来的人们想象中的理想城市在这里已成为现实。这个规划的完成标志着现代化都市设计的诞生及其以后的发展。

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巨卷。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Hippodamus)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这一模式在其规划的米列都(Milet)城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图2-1-5):城市结合地形成了不规则的形状,棋盘式的道路网,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及一些公共建筑物组成,主要供市民们集合和商业用,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公元前300年间,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图1-2-2)。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随着国势强盛,领土扩大和财富的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城市建议更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外,城市还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古罗马城是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由于以务农为主日耳曼的南下,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古罗马城的人口也减至4万。
中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剧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继续繁荣,不少中世纪的城市终于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中世纪的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往往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图2-1-6)。
在17世纪后半叶,新生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庇护,资产阶级与国家已结成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国家。在城市建设上受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祟尚抽象的对称和协调,无论在平面布局或立面构图上,都不遗余力地强调轴线,强调主从关系。其中以巴黎的改建规划影响最大,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都成为当时城市建设模仿的典范。(图2-1-7)

古罗马时期建筑和早期中世纪建筑的不同点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

欧洲的建筑风格与中间的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比较古希腊古罗马与古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差异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

...坚不可摧之堡的时代变迁(中世纪早期+ 木制城堡篇)
中世纪早期,城堡从古罗马军营演化而来,成为军事据点的代表。城堡按照所在地形、职能和设计分类,包括洞穴堡、山丘堡、山顶堡、山脚堡、岛堡等。城堡在中世纪早期,一部分是从古罗马军营改建而成,如卡尔卡松的城防堡,从古罗马的小型军营改建,后经多次扩建和改建,从军事据点逐渐转变为经济中心。英格兰的...

拜占庭艺术与中世纪西欧艺术的区别?
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各地区居民性格特点不同,对各个不同国家的罗马式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罗马式建筑的许多特点。除了罗马帝国本身的建筑风格外,还具有拜占庭艺术、希腊和一些东方国家文化艺术的特点。拜占庭艺术是沿着古时的贸易航线而发展起来的,在某些地域(商贸所经之地)的流传比其它地方更...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1.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的起源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和早期基督教建筑。公元5世纪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宗教和封建制度的影响。2. 城堡与堡垒建筑的兴起 中世纪欧洲战争频繁,为了抵御外敌,城堡和堡垒建筑开始兴起。这些建筑坚固耐用,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通常...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古希腊建筑风格:和谐、完美、崇高,以神庙建筑为代表。-古罗马建筑风格:坚固、实用、宏伟,以凯旋门、斗兽场等为代表。-中世纪建筑风格:简单、朴素、实用,以教堂和修道院为主。-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华丽、精致、对称,以圣母百花大教堂为代表。-巴洛克建筑风格:复杂、...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区别
一、历史时期:罗马风建筑起源于中世纪早期,比哥特式建筑要早。哥特式建筑则是在罗马风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行于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二、承重结构:罗马风建筑使用厚墙、墩信模卜柱、筒形拱和扶壁来承重。而哥特式建筑则采用束柱、肋架券和飞扶壁作为承重结构。三、立面元素:罗马风建筑...

罗马式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第五,鉴于中世纪时期强盗活动的普遍性,教堂建筑常常与堡垒相结合。这些建筑通常配备高大的围墙、坚固的大门以及类似碉堡的塔楼。最后,从内部装饰来看,罗马式教堂大量使用立柱和拱券结构,最初是古罗马风格的半圆形拱券,后来发展出樽形拱券、马蹄形拱券以及伊斯兰风格的尖顶拱券等多种形式。这些结构的使用...

古罗马时候建筑的肋骨拱和后来西欧中世纪用的骨架券一样么?
不完全一样的,若你所说的古罗马指西罗马,它的建筑风格对西欧中世纪的建筑风格有所影响,但不完全一样。如果你指的是东罗马,那更是不一样了,因为东罗马即拜占庭已经不算是欧洲帝国了,他更接近土耳其一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统称为罗马建筑或罗曼风格,但实际上不是3世纪前的罗马帝国建筑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