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没获得足够爱的妈妈,当妈后如何给孩子母爱

如题所述

最近看到很多妈妈在讨论,觉得自己不够称职,甚至觉得自己不会爱孩子,细致了解一下发现有很多妈妈在自己幼年就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母爱,可能是和妈妈过早的分离,寄养在别人家或者留守,可能是妈妈脾气不好,从小经常被粗暴对待,可能是妈妈对自己很忽略,有妈像没妈一样。都说母爱是本能,但是如果身为妈妈的我们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正确的爱,那又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呢?
1.会不会爱孩子可能不是你能控制的
婴儿出生以后,新手妈妈照顾婴儿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起妈妈们自己婴儿时期的回忆。这种回忆不是我们真的能记起自己婴儿时期发生的事情,而是那时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让我们产生的那些情绪体验会重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产后抑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被唤起的情绪体验并不美好,甚至让我们无比的恐惧或者愤怒。
有的妈妈会无端的觉得孩子很陌生,或者就是没有耐心去带孩子,听见孩子哭就很烦,没办法安抚孩子,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妈妈本身自己在婴儿时期就没有被很好的对待过,可能她的妈妈在听到当时还是婴儿的她哭的时候就是很烦躁没办法安抚她的状态,这样的小女孩想要在日后的生活中自己习得安抚自己、安抚别人尤其是安抚不会说话的小婴儿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爱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2.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内省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办法重新投胎选择父母。但是上天是公平的,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我们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和治愈自己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内省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当孩子激怒我们让我们不愉快的时候,去思考一下,让我们不爽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还是孩子的行为激发了我们自己内在的不良情绪体验。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妈妈从小是在极度严格和控制的环境下长大,她被告知一切新的事物都是有可能会伤到自己的是很危险的,她想要探索世界的欲望可能在刚会爬的时候就被扼杀了,当她有了孩子,自然会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表现出高度的排斥,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的调皮,这样的不懂事儿。但其实探索是人类的天性,这位妈妈真正愤怒和焦虑的是当年自己的天性在被压制。
3.爱孩子前先学会爱自己
妈妈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如果我们本身就是很匮乏爱的状态也不要硬逼着自己去爱孩子,这样的爱也会变味儿。不如先暂时抛开妈妈的身份,做回自己。很多自我不稳定的妈妈会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被孩子吞噬了,完全没有自我,这种感觉是很恐怖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希望妈妈们能够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每周或者每天抽出部分时间来完全交给自己,做什么都好,只要能够让你觉得舒服,觉得可以部分的找回自己就可以。当妈妈自己的状态稳定放松了,无形中也会让孩子觉得踏实稳定。24小时心不在焉和痛苦的陪伴不如12小时的高质量愉快的陪伴。
4.允许自己偶尔当一个“坏妈妈”
有很多的妈妈没办法做到百分百的满足孩子,时常控制不住情绪会对孩子发火,在事后又会很内疚,内疚的情绪积累下来会导致妈妈情绪更不好,就此开始恶性循环。
其实100%的好妈妈不适合一直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六个月以后我们需要做的是60分的妈妈,60分的妈妈会让孩子有更大的空间去成长,如果妈妈一直做到完美,那也就意味着孩子不需要长大,永远都会是一个小婴儿的状态。
当你克制不住对孩子发火了,那就允许自己发火吧,事后去真诚的和孩子表达自己的内疚和爱,也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他会从你这里学到如何去和爱的人相处,一味的压抑自己的愤怒并不是真实世界里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能够表达爱,也要能够表达恨这才是最平衡的状态。
社会总会对妈妈有诸多要求,慈爱、善良、平和,就像圣母玛利亚一样,不要忘了妈妈也是一个人,作为人就会有喜怒哀乐各种复杂的情绪。妈妈不是从她一出生就会当妈妈,她也曾经是一个小女孩,是一个少女,没有人可以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能保证自己做好了百分之百的准备,都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学习。

当妈妈的不易不仅仅在于要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辛劳,更包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要去经受一次次的被揭开伤疤的感觉,并且用自己的力量和爱去治愈和整合,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不如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在孩子身上我们能找回那个被遗忘好久的小小的自己,从孩子的生命力里我们也能看到学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么强大的成长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愿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从新体验生命的美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