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题所述

面对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有效调控。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不断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所有的一切,却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
一、全面敏锐关注,捕捉多方信息,推进学生深度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敏感,从学生的眼神、动作感受每位学生的处境,通过观察、巡视,捕捉多方信息;通过转化、引申,运用多方信息,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学习。
1.全面关注,及时捕捉
  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资源。如“情绪性资源”、“问题类资源”和“错误资源”。看到学生眉头紧锁,躲避你的目光,你会知道你的问题难住了谁,谁又碰到麻烦?看到学生迎着你的目光有所期待,你会知道谁胸有成竹,谁想表达。这些信息引导你采取行动,建立同学间的联系,互帮互助。当你弯下腰细心看学生的练习,发现精彩的创新点,抑或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你妥善运用它们,或拓展学生思维,或以点带面纠正一些偏差,推进学生深度探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把握,果断决策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可以事先预设到的,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师无法预设,关键是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生成的动态资源是否偏离教学目标?是否真有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学生能否普遍从这一动态生成资源中获得三维目标的提升?若无价值应……?判断的敏捷与正确,基于教师对教材意图的领会,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把握,学生学情的全面预设。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做出决策来灵活展开教学活动。
3.因势利导,智慧引领
在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有价值的生成能够智慧引领才是成功的关键,如何引领正是教学的艺术,蕴含教者的智慧。若是个体的偏离要引领其尽快回到正确航向?若是暗藏价值,应调整预设,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使之发生无限精彩。
二、善待错误资源,灵活调控,在纠错中完善认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我认为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在争论中化解“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往往是典型的,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方式仍然是就“节省时间”地“立马纠正”,而这种方式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这正是教学中忽视了错误资源所存在的价值。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资源抛给学生,给他们争论的时空,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2.在类比中纠正“错误”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题目类似出现的 一些错误,对于这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并善于借题发挥,适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样教学,既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认错,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准备中预防“错误”
学生有时出错就是因为对语言叙述的不理解。找出这些错误的原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够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我感到一些学生对这个问题不是很理解,可是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出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答,准备从中发现问题。学生的错误性生成,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的发现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有序反馈,合理安排,让资源价值最优化。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又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要考虑反馈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顺序。
1.先低后高
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是有高低差异的。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一般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生成资源,再处理高水平的资源。这种解决方法能使中低下水平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从而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的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先重后轻
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教师在安排反馈顺序时,有轻重缓急考虑,一般地先考虑教学重点,以让学生先期达到教学目标,然后关注对教学主要目标有效达成的其它资源。
3.先易后难
学生课堂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存在着接受与理解的难易。有的很容易,学生一目了然。而有的则相对较难,特别是相对优秀学生的反馈,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可能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生成资源,一般地应先反馈较容易的,在解决了容易的材料后,再反馈较难的,从而让多数学生能掌握相关内容。
当然,在研究中还发现,课堂上的随机生成具有良莠之分。课堂上,一些学生为了出风头,信口雌黄,面对这些无意义的“意外”生成,教师不应立即予以肯定,而应及时加以引导。简单的以“意外”就一定是“精彩”的,是站不住脚的。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表现欲望或唯“生成”而忽视了由此对大多数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实在得不偿失。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当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价值引导这根权杖,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延伸,习得智慧,实现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如何让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面对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有效调控。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不断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所有的一切,却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一、全面敏锐关注,捕捉多方信息,推进学生深...

如何让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一、 优化学习环境,萌发生成资源。有研究表明,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是什么呢?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这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

如何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
我认为,教学资源的积累,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外部来获取。这类教学资源是显性的资源。比如,课前大多教师从网上下载视频资源,或制作课件,或下载图片,或自制教学用具等。这种方式,获取教学资源,得到的信息准确,有效。二是,在课堂上自主生成的教学资源。这类教学资源,教师事先是不可预知的,是隐...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成性的资源?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4、放大错误,升华生成 ...

如何在课堂中合理地运用优质教学资源?
利用实物资源:实物资源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地理时,教师可以带一些地形模型、矿石标本等实物资源到课堂上,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知识。总之,在课堂中运用优质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互动...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一 课前...

如何利用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善用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利用质疑资源,引导深度探究 2、 利用错误资源,引导正确辨析。二、巧用非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巧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率。2、巧挖教材资源,扎实语言训练。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精心去设计,用心去挖掘,...

如何提升优质资源进课堂的实效性
定期更新优质资源: 时刻关注教育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课堂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鼓励创新实践: 鼓励教师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例如,利用VR技术进行虚拟实验、设计科技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学校可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多种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开始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知道他们将学到什么,并且了解如何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2.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各种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3...

在教学过程中,你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生成的?
因此数学课堂上要真正获得发展,惟有在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构建数学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建构是学习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对课程资源的意义的加工和重组,由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调集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促成其与要学的知识进行能动建构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一点已成为很多数学老师的共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