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怎样的教学

如题所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 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