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 人都有畏难心理,因而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尝点甜头,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童趣》就是明证,它浅显易懂.在教学时,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七年级——从基础人手,认识文言文;八年级——理解词句,品析文段;九年级——领会主旨,拓展延伸. 二.因“本”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环节上出新意 1、要注意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借助眼、耳、手感知,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是我的首选.基于这一点,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言文,如《十则》、《两章》等,我就先讲一讲与作者有关的故事,讲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则是由学生感兴趣的象棋话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士”这一特殊身份.在导入《口技》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洛桑学艺》第二集的口技表演.学生很容易被高超的口技表演吸引,在赞叹不已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激发学生诵读兴趣,通过诵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诵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人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学生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文言文诵读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朗读方式,如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让学生体念“对话朗读”,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通过诵读,课文烂熟于学生的心里,为丰富文言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背诵的课文越多,文言文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得越快.应该让学生尽量多诵读,由一知十,由十知百,从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有更高的兴趣. 多诵读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一个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育语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因“本”制宜,用全新模式教学. 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利用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穿插表演、文言小故事比赛、文言文朗读比赛、我爱文言文讨论会、“畅游两千年,文言伴我行”手抄报比赛、观看成语典故影视作品等.在比一比、议一议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到了初三,还可以让学生来上课,尝尝小老师的滋味.比如《愚公移山》这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课文,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鼓励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这样,既受到了“实战”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三,注重课外阅读实施课外延伸法 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可分为课外阅读和摘抄引用两种. 1、课外阅读.如学生学习了例子》的《:愚公移山》,再给学生印发例子》的另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薜谭学讴》.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自然就引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2、摘抄引用.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文言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世;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想“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励…….这些名言佳句,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以致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会恰到好处地出现,激励他们积累更多的名言佳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理解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自豪感 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等浩然正气,穿越古今时空,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可以利用古代刺股悬梁、凿壁偷光、积雪囊萤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后,学生就会发现古文里有“东西”可读,古文里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古文的兴趣,自觉地学习文言文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