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息电位
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
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2、动作电位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 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Na+:K+ =3:2)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扩展资料
由于动物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于Na+,所以静息状态膜内K+含量高于膜外,而Na+含量则是膜外高于膜内。因此,动物细胞膜对这两种离子通透性的差异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当然,Cl-甚至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一般净电荷为负值)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
动作电位的形成则是在细胞膜受到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造成的,所以,动作电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离子的协助扩散。然而,在每个动作电位结束时,膜内的Na+含量比静息时略高,K+含量比静息时略低。
此时,通过钠-钾泵将消除这一改变,钠-钾泵的作用就是将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流出的K+泵进膜内,流进膜内的Na+泵出膜外,恢复到静息状态,所以动作电位的形成是一个被动运输(协助扩散)过程。
而静息电位的恢复则是一个主动运输过程。正是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转运方式实现了膜上“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交替转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的产生:
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2、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上升支: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钠离子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下降支: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扩展资料: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过程与结果: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许多神经纤维活动的总和,要揭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机理,最好能在单根神经纤维上记录电位变化,但人的轴突直径很细,只有0.01mm左右。
直到20 世纪3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巨轴突,其直径可达1mm,肉眼可以分辨,加之微电极技术发展成熟,使直接测量单根神经纤维的跨膜电位变化成为可能。
如用直径为100um左右的电极或更细的电极插入该轴突内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损伤。现代微电极技术可以将玻璃微电极拉制成尖端直径在0.5um以内"基本解决了人类较粗大的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记录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1、静息电位
动物细胞质膜对K+的通透性大于Na+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Cl-甚至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一般净电荷为负值)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Na-K泵对维持静息电位的相对恒定起重要的作用。
2、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离子的被动扩散。然而, 在每个动作电位结束时,细胞质内的钠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高,钾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低。
连续不停工作的钠-钾泵将消除这一改变。这样,虽然动作电位的形成不需要主动运输,但在离子梯度的维持中,主动运输却不可缺少。
扩展资料
动作电位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们是全或无的。 在阈值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完全打开。因此,每一次的去极化,要么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电位,要么就不形成动作电位。其次,动作电位总是孤立事件。它们并不能像分级电位那样两两相加或相互影响。
因为细胞膜在产生了一个动作电位后,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在这段时间内,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无法再次打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时,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 产生原理各是什么 用最简单的回答??
在静息电位时,细胞膜的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但受到外界刺激之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就将离子(一般是钠离子,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送到细胞膜内,这样便产生了局部电位差,使得动作电位的局部为外负内正,由此就有电流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也就产生了传导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怎样形成的?
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静息时,由于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元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 产生原理各是什么 用最简单的回答?
1.概念: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细胞兴奋的标志 波形:锋电位:上升相:去极化(-70mV→0mV)反极化(超射)(0mV→+30mV)下降相:复极化(+30mV→-70mV附近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 2.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 上升相:细胞受刺激→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系因K+跨膜扩散达电化学平衡所引起。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有什么不同?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不同点: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静息状态下,...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 产生原理各是什么 用最简单的回答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 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 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 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是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使得钠离子大量内流,从而产生了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
动作电位是在受刺激时产生的外负内正的电位。状况不同:生物膜内外不同的离子及其不同的浓度造成了膜电位。静息和动作电位一般是指神经膜上的电位。所谓静息电位,就是没有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状况,也就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就是指受到刺激,钾离子外流,电位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