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00~120回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1.(第九十一回)“却说孔明班师回国,孟获率引大小洞主酋长,及诸部落,罗拜相送…当夜于泸水岸上,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读毕祭文,孔明放声大哭,极其痛切,情动三军,无不下泪…次日引大军俱到泸水南岸,但见云收雾散,风静浪平…”这里说的是孔明在七擒孟获之后班师回朝所遇到的困难:泸水过不去。但是由孔明亲自行祭,泸水上果然风平浪静的故事。这里确实带有浪漫主义和神鬼主义的色彩,而且作者还把馒头的起源归为孔明的功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2.(第九十二回)“崔谅慌投天水郡来。行不到一程,前面一彪军摆开。大旗之下,一人纶巾羽扇,道袍鹤氅,端坐于车上。谅见之,乃孔明也,急拔回马。关兴、张苞两路兵追到,只叫:‘早降!’崔谅见四面皆是蜀兵,不得以遂降,同归大寨。”本段从崔谅的惊慌失措中可以体现出孔明的计谋之高。而文中的“大旗之下,一人纶巾羽扇,道袍鹤氅,端坐于车上”的确写出了孔明对自己自信心十分足,虽“临大敌”,但是镇定自若,仿佛一切都处于他的神机妙算之中,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他的手心。
3.(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裂,羌兵俱落欲坑堑之中;背后铁车正行得紧溜,极难收止,并用而来,自相践踏。后兵急要回时,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军冲出,万弩齐发;背后姜维、马岱、张翼三路兵又杀到。铁车兵大乱。”这段讲述的是羌兵充当魏国的帮凶,进攻蜀国反而自讨苦吃的故事。“山崩地裂”和“万弩齐发”两个词语,准确写出了羌兵落入坑堑之中和羌兵遭到射杀的景象,表现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带有大快人心的胜利感。从在羌兵经过的路上有那么多的蜀国将领杀出,看得出孔明出其不意的策略和鬼神莫测的头脑。
4.(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截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语,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没有想到神机妙算的孔明也会也落魄到这种不得以而为之的地步——使用空城计。这里面的空城计便是三十六计中一个很著名的一个,这个典故还引出了一个成语:笑容可掬。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满脸都是笑容,有一些笑里藏刀的感觉。的确,用这个计谋去迷惑敌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是孔明与司马懿之间的生死较量。从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中看出,孔明拥有那种临危不惧的很高的心理素质和极其老练的迷惑敌人的手段。孔明也不失为一个文人中的“武者”呀。
5.(第一百回)“三人慌忙引骑转过阵脚,往西南冲去,却被蜀兵射住,冲突不出。阵中重重叠叠,都有门户,那里分东西南北?三将不能相顾,只管乱撞,但见愁云漠漠,惨雾蒙蒙……忽然阵后鼓角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冲西南上杀来,乃关兴也。懿分后军当之,复催军向前厮杀。忽然魏兵大乱:原来姜维引一彪军悄地杀来,蜀兵三路夹攻。懿大惊,急忙退军。蜀兵周围杀到,懿引三军望难死命冲出……”这里便是孔明用八卦阵大破魏兵的情节。从文中的“冲突不出”“阵中重重叠叠”“都有门户”等词语看出蜀兵对于八卦阵的操练是十分精熟的,而且丝毫不给魏兵留余地。而“愁云漠漠”“惨雾蒙蒙”等词语又写出了战场的惨惨的悲壮之情。“鼓角齐鸣”“喊声大震”这些词语又描写出了战场的场面,表现出了军队战斗宏大的气势。又从文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从这里杀出一支蜀兵,从那里杀出一支蜀兵,看出孔明的战斗准备是十分充分的,考虑到了大战的需要,他的神机妙算和缜密的思维,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追答

根据本人,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本人,总结了一个理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开篇便道,东汉末年,汉室衰落,诸侯群起,天下即将大乱到之后的黄巾起义,董卓作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体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其次,在看完70-120回中,我也得出了又一结论,那便是天下不仅是有能者居之,而且还要顺应天意,就是说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诸葛亮虽然有才,但助刘备只获得三分之一的天下,尤其,更能证明之观点的事实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差点把司马懿灭了,汉室快复兴了,但天降大火将诸葛亮唯一的一点希望给扑灭了,诸葛亮走了,蜀汉灭了,曹氏兴旺了,司马昭称帝了,西晋建立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