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驾崩前,对赵云说出了哪两句话,究竟有何深意?

刘备驾崩前,对赵云说出了哪两句话,究竟有何深意?

当时的东吴一战让刘备把自己的大好蜀汉切开了一道口子,从此之后,蜀汉的情况就急转直下,而这一战后,刘备也没有办法继续他的大业和理想,虽说刘备戎马一生,经历过太多生死离别,不畏惧死亡,但自己的大业和理想没有真正的实现,肯定非常不甘心,也不放心,但是他不甘心也没有办法,他当时已经六十多岁因为这次的奔波和失利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他也只能在临死前尽力的安排一下。

他先把丞相诸葛亮叫到床前,拜托他好好辅佐太子刘禅,而且还告诉他假如认为刘禅不能胜任一国之主,就让诸葛亮直接废黜了他,自立即可,然后就是把太子刘禅叫到身边,叮嘱刘禅要听从诸葛亮的话,成为合格的君王,最后他撑着身体对前来的赵云说了两句话,:“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这两句话前一句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说他的赵云的情谊之深,现在离别的不舍,但是后一句话,就有一点别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是,在刘备逝世之后,刘禅继位,如果有人想要谋权反叛,赵云可直接除掉这个人。

刘备这是在担心谁会抢夺刘禅的君主之位呢,刘备无疑是信任赵云的,从很多的地方就可以看的出来,但是后来的刘备和诸葛亮到底是不是还和以前一样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君臣,还是有很大的争议的,这句话很有可能就是在暗示赵云,小心诸葛亮谋反。不过,也有可能是就是因为刘备十分的信任赵云,把他早就当成自家兄弟,所以这句话只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照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9
刘备对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希望他照顾刘禅及家人。
第2个回答  2019-07-19
刘备死之前对赵云说的话就是想要赵云照顾一下刘婵以及希望赵云能够看住诸葛亮,不要让诸葛亮有其他念头。
第3个回答  2019-07-19
“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第二句话有人认为,刘备表面上说“早晚看觑吾子”,其实在暗示赵云,要提防丞相诸葛亮,防止他废掉刘禅而自立。
第4个回答  2019-07-19
他对赵云说的2句话为:“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其实在暗示赵云,要提防丞相诸葛亮,防止他废掉刘禅而自立。

刘备驾崩前,对赵云说出了哪两句话,究竟有何深意?
这两句话前一句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说他的赵云的情谊之深,现在离别的不舍,但是后一句话,就有一点别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是,在刘备逝世之后,刘禅继位,如果有人想要谋权反叛,赵云可直接除掉这个人。刘备这是在担心谁会抢夺刘禅的君主之位呢,刘备无疑是信任赵云的,从很多的地方就可以看的出来...

刘备驾崩前,对赵云说了2句意味深长的话,究竟有何用意?
首先,把丞相诸葛亮叫到床前,拜托他好好辅佐太子刘禅,假如认为刘禅不靠谱,可以直接将他废掉;其次,叮嘱刘禅要听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努力成为合格的君王;最后,当着诸葛亮和群臣的面,对赵云说了2句意味深长的话。或许刘备有太多的话想说,但已经没有力气,他对赵云说的2句话为 :“朕与卿于患...

刘备、曹操、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分别留下了什么样的遗言?
”就实际上刘备对赵云说这番话,也就是让赵云能在关键时刻保全刘禅的地位不被篡权,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其他人。言毕,驾崩。让刘备魂萦梦牵的始终是后来当上“安乐公”的阿斗,是儿子。曹操后事 曹操与刘备不同,由于曹丕的继位权此时已经很是牢固,关于辅佐儿子曹丕的交代他也就一语带...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的那段话有什么深层意思?大家帮我找找有没有历史...
第一,刘备以兴复汉室自居,他所能够号令天下的无非这面旗帜。“旗帜就是生命,旗帜就是方向。”所以不可能刘备不可能自己扇自己耳光,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刘备从来不以偏安自诩,念念不忘统一中国,因此才有关羽的襄樊之役。不象孙权,以划江自守为最高理想。第二,刘备虽然不经常和刘禅在一起,但对...

将三个儿子都托付给诸葛亮又托孤给赵云?这是为何
”赵云涕泪横流,拜倒于地,表示一定会效犬马之劳。刘备又对众位大臣说了一句话后他便驾崩了,这一年是公元223年,刘备享年63岁。那么,为什么刘备又多此一举,托孤给诸葛亮后,又将自己的儿子们托孤给赵云呢?个人认为刘备最信任的是赵云,他认为赵云是最能靠得住的将自己的儿子们交给赵云,放心,分析...

刘备临死说的话是什么?
”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

真实历史上刘备死前是否和诸葛亮说过刘禅无能可取而代之的话,三国志...
康熙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问题,自然深知刘备内心。可是,这句话是不是被过度解读了呢?把鱼复改名为永安,遗诏里不提军国大事,只说安身立命之本,教导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刘备托孤前一系列行为,透露出一个信号:他不希望儿子的人生在霸业里沦陷。人往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能参透生命。既然儿子无能,那...

刘备死时,对诸葛亮说的话,诸葛亮的回答及反应
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 欲擒故纵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

刘备驾前十大忠臣能臣纯臣:关羽张飞是忠臣,诸葛亮赵云是什么?
同样道理,有很多人可能是忠臣,但能力却差得很远,他们斗不过曹操,看不破刘备,也管不了孙权,只能算「 ”烂忠厚没用”。 咱们今天就以刘备手下的十大重臣为例,也把他们分成忠臣能臣纯臣三类,这其中关羽张飞自然是忠臣,而诸葛亮赵云算什么,就值得深思了,至于庞统法正,似乎也不好评价。所以就请读者诸君翻开三国正史,...

刘备托孤时跟孔明说儿若有不才汝当成都之主,试探还是真诚呢?
刘备知自己大限将至,把军师诸葛亮招在近身,叮嘱后事,《三国志》云: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题主也是针对这句话,提出的疑问,这是试探还是真心相托?历史的真相已经真假难辨,即使当事人本人,不同的心境却是不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