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如题所述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2
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政治来说没有任何的积极影响,相反却有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它就是封建皇权对于老百姓统治的一种思想压榨工具,严重禁锢人们思想,是封建社会得以生存的一种寄托。对于现在的新中国来说,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抛弃儒家思想。我们中华民族需要以狼为图腾,重新给自己定位,相反,儒家思想却只会拖中华民族的后腿,给退让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一项非常伟大,而又让人佩服一个决定。他当时的这个想法,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第2个回答  2010-10-02
  儒家:
  孔子:春秋-----《论语》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整理文化典籍)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③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汉朝兴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

  简要概括发展历程概况:
  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6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7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8 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9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0-02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思想成为当时的蔚然大宗,然后,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让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明理学让儒学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儒学的批判继承,让儒学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1、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是在历史传承中磨练、积淀,是全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2、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3、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消极影响:1、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压抑了...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政治来说没有任何的积极影响,相反却有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它就是封建皇权对于老百姓统治的一种思想压榨工具,严重禁锢人们思想,是封建社会得以生存的一种寄托。对于现在的新中国来说,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抛弃儒家思想。我们中华民族需要以狼为图腾,重新给自己定位,相反,儒家思想却只会拖中华民...

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

孔子对中国社会文明历史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当然,儒家思想的消极性因素也有很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思想从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哲学。儒家思想中重视对社会伦理原则的探求,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本质的探索,造成中国文化中缺乏客观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看不起驸发明创造...

儒家理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是积极方面的多,还是消极的方...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主要起到了以下下三个作用:一、为中国的君主专制提供了完善的规则与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国的君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绝对的专制,与西方社会不同,不代表任何阶级,不象在西方社会需要寻求贵族或资产阶级甚至平民的支持,可能这也是因为中国的权术一直在世界上...

儒家文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

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有哪些?
儒家思想是一种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儒家思想也有许多积极的方面,但也存在一些人们认为是消极的影响,包括:1、服从权威: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应该服从社会和政治上的权威,尊重长辈和上级,而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意愿来决定行为。这种观念可能导致个体的意识形态受限,缺乏...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什么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

...呢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那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啊
消极作用: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

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改革开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