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功夫都有哪些?

中国功夫这个概念一直不是很清晰.你看你家日本,朝鲜,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风格鲜明的武术,空手道,跆拳道.....
一说到日本,朝鲜,一下子就能想起他们的武术是什么,非常直观.

可我们中国的所谓的"中国功夫"到底都包括哪些呀?

请知道的人举出来,越多越好,最好是全部举出.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上千年,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事实上,中国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电影而大放异彩并风行全球,里面所展露的中国拳脚功夫,更受到国际间高度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响了中国功夫这块金字招牌。

回溯到中国功夫的起源,从古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学实物的发掘相印证,在史前时代,人们为了获取生活所需和适应大自然的适者生存条件,因应人与人争、人与兽争,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摔绊、擒拿等动作。并且在原始社会里的节庆或祭典仪式中,常有干戚舞、大武舞、弓矢舞、矛舞和角抵舞的活动,这都是搏斗技巧动作所组合成套的运动形式,是以歌舞来显示武勇凯旋,展示荣耀,也是「武术套路」最早的起源。

另外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间的战争使格斗的技术不断发展,从西汉时期的储具圆雕<格斗>上手,就生动地展现出徒手相博的场景。在激烈的生存博斗,要求一定要有必胜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际演练并能自觉的运用,这就是功夫的萌芽。

中国功夫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称谓,例如在夏、商、周时称为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春秋战国时称技击、相博、手战;秦汉三国时称武艺、角抵、摔胡、手博、手格、长手等;魏晋南北朝时称武术、讲武、相扑、拳法等;随唐时期称拳捷、试扑、手搏、相搏等;宋朝时称武艺、武技、相搏、手搏、打套子、角抵等;明朝时称白打、使拳、使艺、拳法等;清朝称把式、对力、对拳、武艺;而民国以后称国术、武术、国技、把式、八式、操扁卦、功夫等。

以上称谓虽因时代、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相异而有所不同,且有的名称除了在古籍中才能找到,一般并不经常出现,但都是代表着中国功夫在历史中的演变及定位。现在我国称为国术,大陆称为武术,国际间最为流行的通称则有中国功夫(Chinese Kung-Fu)、国术(Chinese Kuo-Shu;Martial Arts)、武术(Wu-Shu)等三种。

中国功夫来源于古代人类为了战胜野兽,为了更好的保卫自己以及健身等思想的作用下,运用一些动作,器械等来达到这些目标,并在前人不断的锻练中形成固有的套路,并经过后人的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而形成中国功夫。

http://www.xiaoi.com/browseDetail.do?qid=1125009

当前人们提到散打,离不开一人打字,这是我们多年来宣传的成效,应当矛以肯定。不过人们可能又忽视了一个问题,哪就是“精神”上的训练。做为了中国功夫的代表,不能仅仅按照现代体育来训练,应当将我们的精髓加入,哪就是:

一、礼:

练武的人首先是知礼,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为了打人。

二、苦:

练武的人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不仅要练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有一种心理的承受力。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超越

练武的人,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和绅士一样的。更重的是,还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能力。
中国功夫是中国武术和中国气功的一种统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项运动。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阶段,战国时代以军事技能为主要用途的阶段,在民间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1、拳术
源为武艺之源。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护身流拳等。
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少林拳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还分许多小派。
2、棍术
少林派棍术有猿猴棍、风火棍、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对练棍术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杆、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胜,在历代抗敌御侮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用。
3、枪术
枪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枪术有少林枪、五虎枪、夜战枪、提炉枪、拦门枪、金花双舌枪、担拦枪、十三枪、十八名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四名枪、二十七名枪、三十一名暴花枪、三十六枪、四十八名枪、八十四枪、六门枪势、十枪架、六路花枪、秘授枪谱三十六点、豹花枪等。
对练枪术有枪对枪、对手枪、战枪、双刀对枪、六合枪、三十六枪破法对练、二十一名枪对刺等。
少林枪术有一条歌诀是:“身法秀如猫、扎枪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压枪如按虎、挑枪如挑龙,两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拦、拿、亢、点、崩、挑、拨,各种用法奥妙全。”
4、刀术
刀是历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誉为“百兵之帅”。“刀如猛虎、枪似蛟龙”,刀术的演练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凛烈的气慨。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单刀、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扑刀、雪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单刀、座山刀、六路双刀、八路双刀、太祖卧龙刀、马门单刀、燕尾单刀、梅花双发刀、地堂双刀、滚堂刀、单刀长行刀、五虎少林追风刀等。
对练刀术有刀对刀、二合双刀、对劈单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等。刀的使用特点是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并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劈、撩、斩、刺似猛虎之说。
5、剑术
剑术矫健、优美、豪放,自古至今流传深远。
少林派剑术有达摩剑、乾坤剑、连环剑、太乙剑、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绨袍剑、刘玄德双剑、青锋剑、行龙剑、武林双剑等。
对练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剑诀:“剑是青龙剑,走剑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花絮,剑刺如钢钉。”
6、其他兵器械类
少林武术器械有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带尖、带刺、带钩、带刃的,多种多样,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近计不易胜数。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刀里加鞭、绳标、虎头双钩、草镰、“五合草镰、六合战链”、戟头钩、梅花单拐、六合双拐、马牙刺、乌龟圈、双锏、日月狼牙乾坤圈、禅杖、大槊、风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
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刀对枪、双刀进枪、眉齐棍合枪、单拐进枪、双拐破枪、拐子合齐眉棍、虎头钩进枪、马牙刺合枪、乌龟圈合枪、套三环合枪、方便铲合枪、月牙铲破双枪、九节鞭对棍、钢鞭对九节鞭、月牙合枪、月牙合锏、三节棍进枪、方天画戟进枪、三英战吕布、空手夺刀枪、和戟链进枪、三股叉进枪、大刀封枪、三节棍破双枪、峨嵋刺进枪等。
8、技击散打
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
9、气功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10、软硬功夫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武术的分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和优秀文化遗产。过去曾有人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
所谓南派、北派,主要是根据流行于南方的拳术多手法,而流行于北方的拳术多腿法这一特点来区分的。因此,武术界就有了"南拳北腿"之说。
所谓内家、外家,主要是根据《宁波府志》中的"外家者,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则勇";"内家者,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这一记载而区分的。后来,武术界则把少林等刚健有力、窜跳闪躲灵便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而把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了。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获得了很大发展,在逐步挖掘、整理、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编武术长拳运动,近几年又经过研究试点,开展了武术攻防技术的搏斗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武术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开展了武术竞赛活动,使武术运动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旧时以拳种分类就显得很繁杂:以南、北派,内、外家来分类又过于笼统了。因此,根据武术运动全面发展的需要,推动武术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产生了新的武术分类方法,将武术内容分为如下五大类:
一、拳术类
包括各种徒手拳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趟拳、象形拳等。
二、器械类
短器械:刀术、剑术等。
长器械:枪术、棍术等。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单刀加鞭等。
轻器械: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标等。
三、对练类
徒手对练:对打拳、对擒拿等。
器械对练:对劈刀、对刺剑、对扎枪、对打棍、单刀进枪、双刀进枪、朴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棍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空手夺枪、空手夺棍、空手夺刀、空手夺匕首等。
四、集体项目
各种三人以上的徒手拳术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剑、集体刀、集体枪、集体棍、集体九节鞭等。
五、攻防技术
攻防技术是两人之间按照一定竞技规则而进行的相互搏击运动。如:散子、推手、短兵、长兵等。
目前流行的这种新的武术分类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各种拳法都离不开攻防格斗动作,各种器械总不外乎古代兵器,锻炼方式也都包括单练、对练、集体练、搏击格斗四种形式等特点。这样分类有利于对各类拳术和器械动作技术的运动规律和原理进行系统地教学、训练和研究,也有利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竞赛活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的分类方法必将进一步地完善化、科学化。
术的"流派"与"宗派"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武术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繁衍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当时,由于受封闭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以及经济、文化差异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术技术首先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姓氏家族中相对稳定下来,随着后代的繁衍及各种职业武术者的出现,武术技术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其风格特点也逐渐鲜明和成熟起来。
武术流派本是区分拳种技术类别的标志,是由不同技术特点和风格形成的武术技术派别,是武术技术的精华。然而,在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浓厚的宗族观念的影响,加之封建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扶助帮派,至使武术技术流派蒙上了"宗派"色彩。
"宗派"是私有制的产物,是意识形态观念。从辩证的角度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武术流派曾依附于一定的宗派得以保存,但是它们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封建宗派已失去它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如今,封建宗派和技术流派已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把武术技术流派与封建宗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杜绝宗派思想、门户之见,是为了反对思想上的封建宗法残余,以求打破各派别之间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达到技术上取长补短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日趋系统化、科学化,并逐步由口传身授,过渡到用文字及现代化科学方法、手段传授技术,研究武术技术流派及各拳种、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保留原有技术流派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技术流派是必要的。
首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保留现有武术流派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武术技术流派,有助于保存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助于武技的切磋砾橱;有助于各拳种流派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只有发展风格各异的武术技术流派,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武术运动中来,促进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从而不断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
其次,从武术技术流派本身来看,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发展形成并延续下来的。随着武术技术动作的日臻完善和规范化,不同流派还会不断出现分化过程。当技术动作发展成较为稳定的技击技术和套路技术时,不同流派又会相对固定下来;再随着各流派的不断分化、合并、发展成许多新的武术技术流派。从历史上看,在继承原有拳种流派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事例很多。如:鹰爪拳脱胎于翻子拳;通臂拳脱胎于少林、蝉郎、劈卦;清代陈王庭以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为基础,取各家拳法所长,经杨露禅等人丰富,逐渐形成了太极拳各流派。新中国成立以来,集查、花、炮、洪、华拳之大成,发展创新了自选拳,并从理论、技术和竞赛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突破并发展了原有拳种的风格,从而形成了新的武术技术流派。
因此,明辨武术技术流派与宗派思想,目的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主,发展新的武术技术流派,这对振兴中华武术,开创武术事业新局面无疑是有益的。
武 德

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我国古代对"武"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说文解字》上说要"止戈为武",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武"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穷兵赎武"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怠意杀伤,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不是"武",而是"侵略"了,侵略是不配称"武"的。"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元道之纣王,死后被溢为"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
近代以来,人们把练习拳脚、刀、枪技艺称为武术,其目的是为了防身和健身,并不是为了欺侮他人。我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尚武崇德。过去任何一个武术门派中如果出了败类,都要按照本门派中的"家法戒律"历数其罪,毫不留情地清理门户,以警示那些不守武德而干尽坏事之徒。古人尚且如此重视武德,我们今天的习武之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武德精神。具体地说,我们今天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健身强体,防身自卫,同时也应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比如说为了伸张正义,就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开扩的人,有正义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却不谙事理,粗暴莽撞,遇事说不开,便一时性起,三拳两脚,手起刀落地使人气绝身亡,那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和不幸啊!因此,要求习武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和完全理解武术的正当用途及习武的目的,都必须严格地遵守武德。
总之,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从古至今都是习武练功者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我们今天的武德,更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武德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们新时代特点的武德准则,那就是要求我们广大习武者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认真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既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又要具备过硬的武功,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们便能立即挺身而出,听从召唤而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
武术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武术,也称国术、功夫或武艺,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的和器械的踢、打、摔、拿、击、刺、劈、扎等攻防技术动作为主要练习内容,以功法、套路、格斗锻炼为主要运动形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健身强体、培养意志和提高技击搏斗技能之目的。
武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及优秀文化的结晶。武术的本质核心是它所具有的技击性特点。武术同时还具有民族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多种综合性的特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它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最为朴素、简练、实用、美观的身体活动形式,它是以人体的内在精神气质为基础,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配合,完整统一,从而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注重阴阳平衡、天人感应、身心合一、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最佳效果。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其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润、滋养,深刻地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文化学的精神等。历代武术家们自觉地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认真地阐述武术原理,规范武术技法,力求达到文武相益、融会贯通的程度。如此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不仅提高和发展了武术理论,而且决定着武术的运动特征、功能特征、技术技法的规范合理性,是促进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态和体系,使得中华武术在民族传统文化系列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独具生命力,从而使中华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奇施瑰宝。
因此,武术的基本属性应该是它所具有的体育和文化的双重特性。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而且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可以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武 术 谚 语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剑为百兵之秀
以静待动,后发制人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
棍为百兵之首
打人千万,不如一扎
刀为白兵之帅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
枪怕摇头棍怕点
枪如游龙,棍似旋风
百日袖箭千日镖
不能因辞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
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剑走青,刀走黑
锤槊之勇不可敌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剑是君子佩,刀是侠盗使:
古人制艺,必立一意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花拳锈腿,好看无用
把势、把势,全凭架式。没有架式,不算把势
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遍访师和友,所求是真传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
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
拳讲三术,技、医、艺术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
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
练功先练桩,大鼎增力量
未学功夫,先学跌打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
读书要讲,种地要耪,练拳要想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练拳千招,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
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动则法,静则型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
打法各家各不同,静如处女瞥如鸿
稳如泰山,静如处女
一步练错百步歪
行礼文静如处女,开拳一动如脱兔。闪展敏捷若雄鹰,进击迅猛象老虎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
运动在身,用意在心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
意发神传,心动形随
死力不足贵,活劲最为高
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
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一巧破千斤。四两拨千斤
前手齐眉三尖对,鼻尖手尖与足尖
练武先求腿力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
有拳无腿难取胜,有腿无拳难占先
身心一动脚手随,手脚齐到方为全
手去腿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
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
七分看脚,三分看手
拳技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弹腿四只手,神鬼见了都发愁
眸子练得明,打人占上风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
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齐到,招招有效
拳贵神速,劲发宜促
"攻"字当头,"掩"字为先
主动抢攻,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或作纵枪横棍
兵贵神变,势势相连
出其不意攻不备,先发制人不容还,动手犹如鹰捉兔,粘衣发劲急似弹
转身回打,其机在头
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
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
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
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
先人发,后人至
上步六合手,打不赢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着就跑
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起如钢锉,落如钩竿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
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
嵇康《养生论》 名篇千古传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钅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魏末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所以人称嵇中散。是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由于他对司马氏篡权不满,为司马昭所杀。他虽崇尚老庄,但有求实精神。著有《嵇中散集》。鲁迅认为他的文章"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所撰《养生论》是我国古代现存文献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他之前虽有不少关于养生的论述,但是散见于其它篇章,正式专以"养生"为题的论文,最早的则要算嵇康的《养生论》了。
元气与寿命
嵇康研究了养生长寿学的理论,探索长寿的奥秘。东汉王充认?quot;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嵇康则提出了"元气"的问题。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元气,万物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他说:"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这个元气说,后来被医家吸收,明确提出元气是生命之本。认为元气藏于肾,肾的元气强,身体就强,寿命就长;肾的元气弱,身体就弱,寿命就短。所以有医家提出元气存则人存,元气亡则人亡的说法。
神形辩证观
元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就叫"神"。所以嵇康在《养生论》中反复阐明神与形的辩证关系。指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有形元神就是失去了生命活动的一具僵尸。离开形体的神,是不存在的,只有神附于形,形才具生命力;也只有形体存在,神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神和形是相依为命、辩证统一的。但是神表现太过就会消耗元气而影响形体;形体虚衰,神的基础就薄弱,神也因之而衰。正因为神与形是一种辩证关系,所以在养生时既要炼形,又要炼神,使形与神有机统一,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从一做起
嵇康尤其强调炼神,主张从一做起。切不可以认为"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分以成汤大旱之年的禾苗为喻,那浇过一次水的旱苗,总比一次也未曾浇水的后枯萎。所以应当"守之以一",从一做起,切勿忽视这一次之功。还具体提出了"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日希以朝阳,缓以王弦"、"呼吸吐纳"等养神炼形的具体方法。此外,他也鼓励骑马射箭以炼形体。他赠给他从军哥哥的诗,就是歌颂戎马骑射生活的。诗云:"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搅繁弱,右接忘寻。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看,分把一个骑骏马,穿戎装,挽弓搭箭,在原野疾驰飞奔的英姿,写得何等栩栩如生。他认为象这样服灵芝,咽唾液,沐阳光,赏音乐,练气功、学骑射,就可以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而生命不
子华说六欲 养生实有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2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韦驮
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咤拳、金
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
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
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等。

以“门”命名的——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
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
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
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
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
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
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
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 率洗两 、陈氏太极
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
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
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
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
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
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
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
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
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
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
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
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
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
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
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
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
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
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
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
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
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
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
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
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
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
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
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
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
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
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
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
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
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
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
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
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
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
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
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
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
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
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
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
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
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
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
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
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
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
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
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九
洲棍、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
月乾坤圈、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河州棍、月
牙枪、达摩杖、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
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
花枪等。
第2个回答  2007-01-22
南拳北腿,内功外功,应有尽有
第3个回答  2007-01-21
少林。武当
第4个回答  2007-01-21
中国有武术,日本有柔道、空手道,韩国有跆拳道,泰国有泰拳,西方有拳击。但作为一项攻防技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武术那样,有如此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华武术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思想理论与实践理论都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武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更浸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民俗风情、健康观念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
传统的武术流派往往不分形式,而是以历史上的传承和地域山川的不同而形成的。
以山川名胜命名的流派有: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青城派、华山派、崆峒派、天山派。传统的武术流派往往是以依托名胜而自然形成的,我们常说的少林派和武当派,就是依托嵩山和武当山的内外两大门派,同时也是中国武术与中国的佛教和道教结合最为完美的武术宗门。除两大门派以外,依托山川名胜的武术流派还包括峨眉派、青城派、华山派、崆峒派,甚至包括一般人很难知晓的天山派。
(一)嵩山与少林派
1、嵩山与少林寺 五岳之中,嵩山并不以高峻取胜,而是凝聚了儒、释、道三教诸多的文化元素而得名。嵩山中两座群山组成,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禅宗祖庭——少林寺。按照通常全国之最的说法,嵩山有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有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有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还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弘、古朴高雅,在宋朝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少林寺坐落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当时,天竺(印度)僧人跋陀由西域到达中国,得到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嵩山很像一朵莲花,便有意在此建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上建造少林寺供养跋陀。后来又过了三十余年,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南天竺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进入少林寺首传禅宗,固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
少林寺现存建筑为七进,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都是明清时期遗存的建筑物。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室、达摩亭、千佛殿。在中轴线两侧还建有慈云堂、西来堂、钟楼、鼓楼、锤谱堂、紧那罗殿、六祖堂、御碑亭、东寮房、西寮房、和尚院、白衣殿、地藏殿等建筑。
少林寺西约三百米处有塔林,是历代少林僧人的墓地。凡少林僧人圆寂后,将其骨灰或尸骨理入地下,上面建塔,以示纪念。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塔建筑群,塔林中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代千余年间所建之塔,历史上最多时为七百多座,到清代时仅存五百多座,现清点为二百五十五座。这些塔式样繁多,造型各异。
2、达摩与少林武功的缘起 少林武术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以达摩或跋陀创造两种说法流传最广。但据当代有些学者考证,达摩于公元486年至495年游历北魏嵩洛(少林寺一带)时,少林寺刚刚建立,达摩除了自己修持和传授禅学以外,没有留下任何习武的痕迹;而少林初祖跋陀主持少林寺的时候,弟子们专心修行,安于习法,与世无争,完全是虔诚的佛教徒,与习武毫无关联,所以跋陀也不可能是少林武术的初创者。
少林寺习武最早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稠禅师。稠禅师少年习武的地点是在历史上最早有文献可考的、有大量武僧活动的佛教寺院——邺下寺院(遗址在安阳县善应镇境内)。公元512年,时年三十三岁的稠禅师从邺下寺院来到少林寺,成为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少林寺习武风气渐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逐渐形成了精湛、丰富的少林武功。
少林武技扬名于世,大约始于隋末。当时少林寺有十三武僧,应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参加了讨平王世充的战役。他们凭着超群的武艺,活擒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胜利后论功行赏,除昙宗一人受封大将军外,其余十二人不愿受封,回归少林,但均获赐紫罗袈裟,另赐少林寺大量的田地、银两,并赐“立僧兵”、“酒肉”等“荣宠”。自此少林寺遂以武功闻名于世。
少林武术的丰富和发展,与僧人来自民间有关。少林寺的僧人来源极杂,其中有一些就是来自民间的各个武林流派,而且就是武术高手。少林武术的不断丰富,就是因为民间的武术高手时有加入少林寺之故。
紧那罗王现身之传说 据说,元朝至正年间,少林寺来了一位蓬头裸背,光着脚丫子的和尚,少林寺收留了他,留在厨房中干活。他挑柴烧火,干活很勤快,只是沉默寡言,闲来闭目打坐,不理别人,别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数年后,红巾军起义,逼近少林,欲行抢掠,僧众一片惊恐。这个和尚便提着一根烧火棍,从灶孔里钻进去,从烟囱里钻出来,变形为高数十丈的形象,独立于嵩山之上,口中大呼:我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红巾军惊怖遁逃。这个烧火和尚也从此不知去向。少林僧众因敬畏和纪念他,便“编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绝”。紧那罗王从此被封为少林寺“护法伽蓝神”。《嵩山祖庭大少林寺紧那罗延示迹碑》、《嵩书》、乾隆《登封县志》、《少林棍法阐宗》,都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
此烧火和尚很可能就是民间的武术高手,少林僧众能够“故演其技不绝”,一定是烧火和尚把他的棍术传了下来。这样的传说因为年代久远,自然就容易被后人附会为神话,因此就有了紧那罗王现身之说。
俞大猷与少林武功 抗倭名将、棍术名家俞大猷在其著作《正气堂集》中说:明嘉靖中,他奉命南征,路过少林寺,在他的请求下,“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现呈之”,为他作了表演。然而他看了以后大失所望。他告诉少林当时的住持小山上人说:“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于是他挑选了两名“年少有勇”的僧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他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后来俞大猷又将其棍法专著《剑经》授与宗擎。宗擎回寺,“以剑诀弹戒广传寺僧”,“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俞大猷所习棍法,并非得自少林,也并非少林棍,而是在今湖北一带流行的“荆楚长剑”。他传给宗擎、普从的当然也不是少林棍而是“荆楚长剑”。宗警以之“广传寺僧”,“其传可永”,“荆楚长剑”棍法自然就融入或变成了后来的少林棍法。俞大猷将棍称为剑。棍法就成了“剑技”、“剑诀”,荆楚之棍也就成了“荆楚长剑”,棍法专著则成了《剑经》。

3、少林寺七十二绝艺 据《少林拳谱》记载,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又称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内功,均在少林门中秘传,但无详细文学记载。现在所说的“少林七十二艺”通常被认为是少林功夫的总称,与“擂台”、“机关木人”等常在传说和近代的武侠小说中被称作神功,使其在神秘的面纱背后难现“庐山真面口”。
关于少林寺,在元代后,常住院(和尚居住的地方)分成了东、西、南、北四个院,并且各院宗师自掌门户、特别在武功方面,各自收徒,秘传单传,彼此保密,造成了即使同是少林寺和尚,师傅不同,所学到的功夫也有差别的局面,这种现象一直流传到今天。“少林七十二艺”,就是在上面所谈的背景下出现的。那是在1934年,有个叫金警钟的先生到少林寺访问,与当时的少林寺方丈、远近闻名的武术高手妙兴大和尚切磋武艺,取其精华,并根据少林寺旧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之说,以及自己的武功底子,编著了《少林七十二艺》一书,从此有了“少林七十二艺”之说。但是它毕竟大部分取材于妙兴和尚,而妙兴和尚仅为少林寺西院武功的代表,所以,很难全部代表少林寺武功。
继金先生之后,南院的贞俊、贞绪等和尚也编著了“少林七十二艺”。此后的永祥和尚亦编写了“七十二艺”,他们相同之处是都列出了七十二种功夫,皆取名“七十二艺”,但在内容上各有特点。永祥和尚为现代人,是西院子孙,他在继承金先生“七十二艺”基础上,吸收南院之长,将原书做了增删,补充了各种功夫的练法,内容十分详细,语言也较为通俗。可以说他很好地总结了少林内外功,堪称“少林正宗七十二艺”。
少林和尚们练的七十二艺,除大部与妙兴所谈,金警钟先生所著的七十二艺相同之外,不同的有铜砂掌、腿踢功、蛇行功、铁珠带、石桩功、旋风掌、金龙手、斩魔剑功、玄空拳、金砂掌、五毒追杀掌、金铲指功、跑板功、金刀换掌功、闪战功、千层纸功、追风掌功和轻悬功等。另外与南院七十二艺不同者还有心意把、铁身靠、千斤脚、流星腿、倒挂金玉瓶、后弹功、丈外制人、深夜降妖等。
4、少林武术的特点 少林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广义的少林拳,指少林派;狭义的少林举,指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少林拳还包括少林寺中传习的兵械。
少林拳发展到近现代,运动特点表现为拳禅一体,神行一片,硬打快攻,齐进齐退。少林的套路一般都比较短小,运动路线多呈直线往返。少林拳的动作姿势要求,头端面正,眼注一点,兼顾上下左右;头竖不偏,随身变转;开胸直腰,不能松塌;裹胯合膝,微扣脚尖,不能敞裆开膝外摆脚尖;手臂击出要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以便曲防时含有攻意,直攻时含有守意。身法注重控制重心,动则轻灵,静则沉稳。步架要求进步低,退步高,动作整体表现为全身上下内外协调一致。动作时,步催、身催、手催,以迅疾见功夫。
少林拳套路很多,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等,对练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此外,还有“心意把”等散招练习法。
在清朝,少林寺公开的传习内容是易筋经和洗髓经。相传少林寺的易筋经和洗髓经并不是现代所认识的导引养生术,其实是高深的内功,是少林武功的基础。不过由于传承的保守,易筋经和洗髓经的心法己经失传。作为内功来说,如果没有心法,只有外形动作那就无异于体操,这也就是当代易筋经和洗髓经价值不大的原因之一。应该说,由明末清初至清咸丰年间,少林拳术由外家拳参合内家,内外技法融合,由原来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内外交修”演进,其易筋经和洗髓经以及少林寺祖传的禅法是其主要内容。
武当山与武当派
1、武当拳法的缘起 《倚天屠龙记》中描述的张三丰的书法功: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描述了武当真人张三丰一段神奇的书法功:
“只见他(张三丰)写了一遍又是一遍,那二十四个字反来覆去的书写,笔划越来越长,手势却越来越慢,到后来纵横开阖,宛如施展拳脚一般。张翠山凝神观看,心下又惊又喜,师父所写的二十四字合在一起,分明是套极高明的武功,每一字包含数招,便有数招变化。“龙”字和“锋”字笔划甚多,“刀”字和“下”字笔划甚少,但笔划多的不觉其繁,笔划少的不见其陋,其缩也凝重,似尺蠖之屈,其纵也险劲,如狡兔之脱,淋漓酣畅,雄浑刚健,俊逸处如风飘,如雪舞,厚重处如虎蹲,如象步。……”
在书法中融入内家武功的招数,且以尺蠖之屈、狡兔之脱、风飘雪舞、虎蹲象步形容此武功的境界,真要佩服金庸先生的丰富的想像力。当然,实际的武功招数不可能这样艺术化,这只是武术的艺术表现,如果真要以此对敌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金庸先生只是文学的想像,但书法功夫还是有内家拳的内涵的,如“手势越来越慢,到后来纵横开阖”一句,就是太极拳的练法。有经验的人知道,太极拳练得越慢越吃功夫,真要练到上乘的境界,必须在慢和柔上下功夫,在长期的慢和柔的练习中才能练出内劲,而纵横开阖则是太极拳内功和技击的特点。不过书中的描写还是略重于招数,在行家看来,法(招数)不敌功,没有功,招再多也不过是花拳绣腿。
一般认为,武当拳特指由张三丰所开创的一派带有道家修炼内涵的拳术派别,而且是后世内家拳的始祖。武当拳后来不断传到各地道教庙观和民间,并有所发展,但因为它源自武当,并且其内涵和精神缘出一脉,所以也就自然沿称为武当拳。
张三丰在道教历史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的成就和贡献最主要的是在丹道理论和实践上,如他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不分彼此,主张丹法南北合一,性命双修,这都是在道教历史上有贡献的。至于武当拳与武当派的创立,是因为张三丰创立太极十三势而成立和发扬光大。武当派之所以与少林派齐名,就是因为创立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的内家拳,并且把以武证道作为内家拳的最终目的。
在赵堡太极门派所保存的太极拳经典要论中,有张三丰的一首五言源流口诀。其言:“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这段口诀,记载着太极内功的源头从伏羲开始,而且以后又从尧舜到老子,从老子到孔孟,到唐代的许宣平,还一直传至张三丰。
关于真武、伏羲、老子创拳之说,可以肯定是一种附会说,关于唐代的许宣平却有一些历史记载。
唐代道人许宣平传拳说 有一种“三世七”拳功,据载最早露世的传人为唐代的道人许宣平。许是江南徽州歙县(即今安徽歙县)人,他当时长期隐居于歙县城南的紫阳山中,在山中向阳的一个地方结庵辟谷修炼。当时大诗人李白慕名而访,不得而遇,十分遗憾,遂留题诗曰:“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速,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萧,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许宣平的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此拳又称长拳。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许宣平的太极拳功隐于道门数百年之久,于明朝前期传于宋远桥,此时已经历十四代。宋氏后人将此技视为家传继承,然亦有所宣播。至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宋氏后人宋书铭将宋氏拳谱公开,今国内仍有传人。
与唐朝许宣平同时,还有一种先天拳,亦叫长拳。此拳功为李道子所传。李道子为江南安庆(即今安徽潜山县)人,为唐代道人。令人称奇的是,按明朝宋远桥的所见所闻,以及武当《太和山志》记载,明朝武当山有个叫李道子的道人,与唐朝李道子同名,是否李道子由唐朝活到明朝七百多年仍健在,堪为一谜。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中叙述 据宋远桥在其《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叙述,他当时游历安徽径县,因听说当地俞家世精太极拳功,便去拜访。因问源流,俞氏言,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门代代相承。当年,俞门传人每年必到潜山去拜望李道子,如此直到宋朝,李道子仍在。而到宋末,李道子忽然不知所往。后来,宋远桥与俞氏传人俞莲舟结为好友,偕同云游。不久,他们二人云游至湖北均州(即今丹江口市)的武当山,偶然遇到一位蓬头垢面的道人,直呼俞莲舟曰:“我徒儿的孙辈欲到何方去!”俞莲舟言道:“你是何等之人,竟敢如此无礼!我观你弱不禁风,难经我一掌之击。”那道人并无怯意,依然又言:“我徒儿的孙辈,我倒想看看你的手。”几句话呛得俞莲舟恼怒至极,即进步发招。不料,还未挨近道人之身,自个却被击出丈余之外,平地抛起而落下,却未伤着筋骨。俞莲舟惊奇地问道人:“看来你是用过功夫,不然,能敌过我者实在少有。”道人问:“你与俞清慧、俞一诚认识不认识?”俞莲舟一听此言大惊失色,急忙跪在道人面前。原来,道人说的二人全是俞莲舟先祖的名字。这才悟知面前的道人乃是非凡之前辈。经施礼拜问,才知这道人正是他俞门前代所拜的祖师李道子。李道子言:“我来武当山已数十寒暑未曾说过话,你今遇到我乃大造化也。你既已来,让我再教你些功夫。”进又授艺于他。自此后,俞莲舟的拳技不但所向无敌,而且得到的养生之用也是人所莫及。
由此可见,道门的内家武功一直在历史上隐传,不过,真正形成武当拳和武当派,当是在张三丰归纳“太极十三式”,完成了内家拳的文化归依和理论框架之后。武当拳发展到近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也可以看到不少武当拳种明显受少林拳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张三丰“太极十三式”的文化归依和理论框架下,武当派的历代传人不断地吸取民间武术包括少林武术的营养,而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武当拳,以至形成与少林齐名的武当派。这种武术派别的形成轨迹其实是和少林派并无二致。

2、武当隐仙张三丰 张三丰的名字与武当派和武当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据《明外史》、《武当山志》记载:张三丰家居辽东懿州。张三丰名叫张全一、张君宝,三丰是他的号,他另有一号元元子。因他从小就不修边幅,所以又得了一个“张邋遢”的外号。
关于张三丰其人,《明外史》这样描述:身材颀长而伟岸,龟形鹤背,大耳圆目。冬天一件蓑衣,夏日一件衲衣。对待生活是极其随便,甚至可以称作怪诞。但张三丰却自小聪慧,看起书来过目不忘。
张三丰家庭非常富有,并且他还曾经做县官,但是为了求道,从三十多岁开始,他就安置了家室,放弃了万贯家财,而四处访道求道,大约直到七十岁左右,他才得到火龙真人的传法,得到道家内丹的真传。此后张三丰一心修道,他到过陕西宝鸡的金台观,后来又到了武当山,一直在山上结茅而居。
得道后,张三丰居无定处,处深山,游市井,嘻笑谐趣,我行我素。《明外史》中记载:“(张三丰)能一日千里”。单从这句话来看,张三丰便不是寻常之人。更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则是张三丰在陕西宝鸡的金台观修炼时“起死回生”:张三丰当时居住在宝鸡小官吏杨士轨家中,忽然有一天,他“留颂而逝”。宝鸡县百姓为其敛棺收尸,但临到下葬之时,张三丰却起死回生,留下一面小鼓,再次云游他方。
到了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后,张三丰又入蜀到了太和山玉虚庵,他在庵前盖一草房结庐独居,人称他为邋遢道人。由于年高体健,有人问他仙术,他闭口不答;如问经书他就喋喋不休地讲起来;有人问他姓名,他只说是武当乡人。
武当山主持孙碧云亲自前去拜访,张三丰与他谈经论道交游密切。后来张三丰的名望传到朝廷,明朝洪武十七年(1385年),皇帝下诏求一百三十七岁武当隐士张三丰,不见。洪武十八年(1386年)强迫沈万三敦请亦不赴。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下诏武当山一百六十八岁老隐士张三丰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奏,词曰:“圣师亲口诀,明方万古遗;传与世间人,能有几人知。衣破用布补,树衰用土培;人损将何补,阴阳造化机。取将坎中实,金花露一枝;庆云开天际,祥光塞死基;归已昏昏点,如醉亦如痴;大丹如黍米,脱壳证无为;优游天下广,万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药,寿如天地齐;如若不延年,吾言皆是非。金丹重一斤,闭目静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劳向外寻,炼成离女汞,吞尽坎男精;金丹并火喉,口口是元音。”明成祖读词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
3、武当拳法主要流派 武当拳法的主要流派分为庙内功夫和流传到民间的功夫。
庙内的功夫以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武当内家功夫为主。 徐本善,号伟樵,河南相县人,生于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卒于1932年。徐本善二十岁时经南阳入道武当,明了真人经过数载考察收为入室弟子,后又礼龙门派第十四代王复递、刘复宝为师,续为龙门第十五代传人。
徐本善所传的有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谱。第一部分为歌诀,第二部分为动作名称。其八路歌诀前有“古传总歌诀”。歌诀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五行本,九宫先,修道传艺武当山。遵道藏,立真传,黄庭真传是为先。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南丙丁,背壬癸,水火相济综真元。太极拳,势十三,棚捋挤,采列按,左顾右盼肘靠伴。中定体,基础天,十三总势太极全。”
从这个歌诀可以看出,徐本善所习的武当太极拳可能与张松溪一脉相承,源头都是从张三丰“太极十三势”那里来的。但一百零八式不一定是张三丰原势,大约是张松溪或是他的后世弟子又充实发挥的。
武当山流传到民间的功夫成分非常复杂,既有武当山的原创功夫,也有武当功夫与民间功夫融合以后的功夫。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金子弢所传武当太乙擒扑二十三式。 金子弢,本名为爱新觉罗·溥儇,金子弢为汉名。金先生1982年曾向外人介绍,他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议的异母弟兄。他曾于1929年束发张冠直奔武当山出家。他的武艺是徐本善的弟子李合林所授,所传拳法为“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明朝弘治年间武当龙门第六代传人张守信,根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加入华佗五禽戏十式发扬创造的。
陈合龙所传武当太和拳。 陈合龙是徐本善的弟子之一,他将所得武当太和拳功夫下传第十七代龙门弟子伍教鹏。此拳名曰太和拳,古称“太上老君创造,火龙真人流传,三丰祖师发扬”。拳路有二十三式,其名为:无极式,运转太极,分开阴阳,阴阳变化,天地合一,翻天覆地,雷火炼殿,左开玄门,右开玄门,一柱擎天,狮子峰,上步滚绣球,青龙缠身,黑虎巡山,天鹅展翅,打金钟,五龙捧圣,海马吐雾,金龟摆头,天柱峰,八卦转运殿,太和充盈。另外,此派拳法还有太和刀、太和剑、太和棍、太和内丹功等。
邓钟山传功家南派。 根据近年南京范克平先生所介绍的《武当功家南派》披露: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6年),武当山有一位隐修道人,此人姓邓,其名不详,为山下均州(即今丹江口市)人。邓道人在武当山隐修期间,习得上乘内家绝技,后秘传于俗家子孙。邓氏门中遂将此技视为至宝,立下苛刻的传承戒规:传子传媳不传女,本姓之外概不传。
这样,传到第九代上,就出了个邓钟山。自邓钟山开始,此门打破了不传外人的家规,有了开派之举。邓钟山将所开之派取名为“武当功家南派”。所谓“南派”者,盖因此派开山祖师张三丰以六路拳下传,其中张松溪在浙东盛传,于南方声名已久,是称南派。邓氏先祖隐居武当山未曾南游,但拳法为此一派传承,所以有此称呼。
据言,六路拳为南派之精华,也为邓家拳法第一。它在技击中擅打、擅防上下左右前后六路,因而得名。拳诀有: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传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撤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捋两翅飘。
邓老先生在江南所传功家南派拳法有:武当六路拳、洪门拳、醉八仙、孟珠下海、四门刀、戒刀、四门枪、雁门神枪、八仙剑、浑元铁棍、板凳拳、云帚拳、春秋大刀、风波扫秦、鸳鸯镖、梅花针等。
培元尘传武当犹龙派太极拳。 清光绪年间,司星三向清端王府总管王兰亭先生学得太极拳后,偶然得遇武当道人培元尘。培道人见司星三演练太极拳,遂攀起同门之谊。司星三先不以为然,后见培道人对他演练的太极拳多有挑剔,便提出与之切磋,培道人应允就试。司星三见培道人技艺不凡,便请至家中执弟子礼,朝夕乞教。培道人所传司星三的太极拳与世间所传的大不相同,名之曰: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培道人称,此拳为武当正宗嫡传太极拳。所谓“犹龙”,即以孔子喻老子“犹龙”之典故名。培道人并言,此次他从南方云游来京,是受老师之命,盖因太极拳传世已广且久,生出支流较多,武当本门反不为世人多知。此次来京将武当本门传出,以示与流世各家区别。并嘱司星三暗自练功,不可轻示于人。司星三与培元尘相处月余,培道人每日指点拳法于他,自己却每日辟谷不食。月余后,见司星三已得其奥,遂离去。后来,司星三将武当犹龙太极拳仅传给其外甥张振之。张振之所传者仅有张鸿逵、周文清、阎行庄、王逸樵等数人。
此外还有传到长白山的武当太乙神剑门功夫,有龙心道长传武当纯阳拳,有武当隐老传淮河派功夫,有刘德宽传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还有阳中子传武当龙门主派心意门秘功等。
4、武当丹派剑法 武当派是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除了内家拳法外,武当丹派剑术更是武当山道教的镇山法宝。
据武当派宗谱云:丹派剑法是武当洞玄真人张三丰受真武之大法,为护道降魔而创立的。以后又立成九派,分为三乘。上乘是假月神术,即字、柱、极三字之派;中乘是匕首飞术,即符、鉴、七三字左派;下乘是长剑舞术,即釜、筹、丹三字之派。将三乘之精要“神、飞、舞”三军贯于九派九字当中。数百年来,因其术玄秘,又受道教“宁可失传,不可误传”之约束,及“道不乱讲,技不乱传”之原则,因此令人所见仅有下乘功法流传。
剑道特点:首以神意为先,处处出乎神,神足而道成。据传张三丰祖师创造此剑法,教人先练内勇(大约指敛神聚精固气),次练外功,最后才教以手、眼、身、步备法,传以剑法。一般剑术在要领上要求是“身剑合一”,而武当丹派剑术则要求“神、剑、身”合一,多出一“神”。要求达到身与剑合,剑与神合,并且认为,要完成“神、剑、身”的三者统一,必须在入门时就打好内功的基础,以“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合道”,才能达到最后

中国功夫都有什么?
1、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类型。散打不追求花里胡哨,而是旨在通过散打手法的灵活巧妙运用击败对方。2、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是阻止入侵的手法,是积极简化的自卫体系,是合理使用武力的拳法。3、、少林派是武术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因以少林寺所传习拳械为基础形式,又称少林拳。4、武当派是在少...

世界上中国功夫有什么
中国功夫大致上分为这几类,简介如下: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等。棍术:有猿猴棍、风...

中国十大武术排名
少林拳是最重要的中国功夫之一。它起源于少林寺的佛教文化,发源地是河南嵩山。其功夫精神在于功夫与佛教思想的结合,僧侣不仅学习功夫技巧,而且通过学习佛家的智慧来培养自己的性情。2、太极拳 太极拳在中国十大武术中排名第二,是中国艺术、辩证思想和武术的完美结合。中国古代道教与太极拳有着非常紧密的...

中国功夫名称有哪些?
十一、醉拳类中国武术拳法: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十二、跌打拳类中国武术拳法: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

中国功夫的名称有哪些?
1. 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源于少林寺的武术体系,包括拳法、器械、内功等。其中拳法有五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和心意把等。2. 武当功夫:武当功夫是源于武当山的武术体系,以太极拳、八卦掌等为代表。3. 峨眉功夫:峨眉功夫是源于峨眉山的武术体系,包括僧门、岳门、杜门等地方拳种。4....

能不能告诉我一些中国功夫名称,(如内功,外功)【如凌波微步,沾衣十八...
两仪剑法,灭绝剑法,崆峒剑法,青城剑法,武当剑法,峨眉剑法,达摩剑法。吴越双钩,李广神功。射雕箭法,八步流星锤。够了吧?但是记住这都是虚构的,过过瘾而已,在现实中没有也不可能出现。现代武术也有许多招式,不过既不能横扫千军,也不能飞檐走壁。健身健体可以,格斗搏斗就要系统训练才行!

世界上中国功夫有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大体可分为内家和外家两种,但不是绝对的,基本上各种功夫都需要内外兼修,只是有主次之分,比如较出名的内家拳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等,在练习时,主要以功法和步法等为主,不以强硬激烈的排打和硬击打为主;以下只是简单列举几种: 1.太极拳类: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

中国功夫有哪些?
八极。形意。八卦掌。螳螂拳。大成拳。咏春。炮锤。罗汉散手等……一下想不到了……采纳给分吧!

中国功夫的种类有哪些
1、中国功夫分为内外家。传统来说内家是以武当为主要派种,其中太极、形意、八卦就是内家的三个代表。2、内家拳法动作含蓄、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修炼。3、外家又分南北派。北派的代表是长拳,包含有潭、查、花、洪、炮五大门户和多个派系。4、南派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其中以...

中国十大武术排名
截拳道的创始人是全球五大硬汉排行榜之一的李小龙,它融合了很多种拳术,主要的特点就是简单直接,主要的体系有咏春、击剑、拳击等,还有个别名叫做振藩功夫。10、长拳 长拳是我国的传统武术拳法之一,属于北派武术,主要的种类有查拳、华拳、炮捶、红拳等,其主要的特点是腿法较多、节奏鲜明,且动作也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