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这句话的意思是: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原词描写闺怨,雁儿再来,不见锦书,思念伊人,不胜愁苦,明丽的月光照满西楼,倍增寂寞与惆怅。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词牌名
一剪梅
别名
一枝花、腊梅香、玉簟秋
字数
五十八、五十九、六十
始兴年代
宋代
流行年代
宋代
快速
导航
词牌沿革格律说明格律对照典范词作
词牌起源
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如《荆州记》记载陆凯和范晔的故事:“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云:“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1]
词牌沿革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名“玉簟秋”。[2]
北宋新声,李清照词与周词格律相同。李清照体为重头曲,平韵,用韵较稀,四字句占全词三分之二,而且前后段两结句均为仄仄平平式,故音节和婉明亮。宋人又于每句用韵,形成别体。蒋捷词与李清照体同,只是每句用韵,因韵位极密,故音节更为明快响亮,音韵谐美,甚为南宋以来词人喜用。蒋词情调流畅轻快,亦是宋词名篇。刘克庄词则具另一风格,其《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此词粗率狂放,亦能体现调体声情。南宋民间喜用此体以为戏谑,如南宋末年朝廷于湖南经量土地,一位士人作词云: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著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南宋末年元蒙军围攻襄樊,朝廷权奸却在粉饰太平,一位低级官员作词云:“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贾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可见此体之体性又具俚俗的特点。[3]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2
出自北宋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第2个回答  2020-09-05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这句话的意思是: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原词描写闺怨,雁儿再来,不见锦书,思念伊人,不胜愁苦,明丽的月光照满西楼,倍增寂寞与惆怅。
第3个回答  2020-09-24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这句话的意思是: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原词描写闺怨,雁儿再来,不见锦书,思念伊人,不胜愁苦,明丽的月光照满西楼,倍增寂寞与惆怅。
第4个回答  2021-01-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