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国内五所帝国大学是哪五所?

如题所述

日本所谓的「旧制大学」,系相对於战后的新型大学。由历史性的观察而言,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从明治时代以来的大学,也就是限定於「帝国大学」。第二是自从大正7年的大学令公布以来,所设立的新型态大学。「帝国大学」再加上新设立的大学合称做旧制时代末期所谓的「旧制大学」。由於台北帝国大学虽然是於昭和3年依据大正7年的「大学令」所设立,但是其规模乃是模仿帝国大学的体制,因此必然要对明治至大正期的帝国大学型态、发展加以了解,才能较恰当的了解台北帝大。以下即就帝国大学的发展、特色介绍如下,,而对於新型态的旧制大学,在此不多加叙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这种旧制大学制度,既不同於战后的美式大学,同时也不同於古代的「大学」,它必然与明治维新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积极引进西方式的器具、制度、思维等等。而「教育制度」的引进更是根本之处。事实上,不只是大学教育制度的改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构造之改变,都与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的日本国家政策有密切的相关。明治维新的三大改革虽然是: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与富国强兵,但是要达成此三项目标,追赶西方列强,则必须学习西方列强的教育制度与精神。日本「帝国大学制度」的参照与建立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帝国大学—旧制大学的原型
从明治19年,「帝国大学令」公布,东京大学与工部大学校合并,而创设「帝国大学」(这是当时日本唯一的帝国大学,直到明治32年京都帝国大学设立之后,才将这所「帝国大学」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这所帝国大学乃是旧制大学的原型。到大正7年的「大学令」公布,在20世纪初期日本共有包括东京、京都、东北、九州和北海道等五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在今日韩国汉城)是第六所,而昭和4年成立的台北帝国大学则是第七所。帝国大学的目的是十分清楚的,即「育成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就是在「大学令」的第一条所规定的:「以攻研国家进展所必要之学理及有关应用之蕴奥为目的,以陶冶学徒之人格,涵养国家思想为使命。」为了「国家的需要」,无非就是要与西方列强比较、竞争的思考模式。也可以看出帝国大学的两大原则:一、为了国家发展的学术与技术之研究;二、陶冶人格、涵养国家思想。这同时是构想帝国大学制度的政治指导者所持的大学理念论:必须具备「教授」与「研究」这两个职能。由这种机能论出发的大学制度论,大学就包含了「大学院」与「学部」这两个组成部份。「大学令」第二条规定:「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及分科大学构成之。大学院在攻究学术技艺的蕴奥;而分科大学则在教授学术技艺的理论及应用。」这个规定表明了,「大学院是作为研究机关,而学部(=分科大学)则是作为教育机关」这样的区分。
由於「大学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这样的目的,当时的帝国大学,有如欧美大学所设的法学、医学、文学、理学这些部门,也有为了实用的需要而设立的工学的部门(工科大学)、农学的部门(农科大学)。这种国家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理念,是由大学院与学部的构成结合而成。因此,所谓的帝国大学乃是一种「特异」的大学。所谓「特异」,一是意指由上述而可得知的组织上的特色 —— 对等并立的大学院与学部、实用性的学部 —— 与当时的欧美国家大有不同。德国没有大学院制度,而美国则区分设有大学院的大学(University)和没有设置大学院的大学(College)。当时的欧美国家中,有农科大学与工科大学,但都不是总合大学的一部份,而是独立的专门学校。但是在日本的帝国大学,在设有大学院的大学中,也设立工科大学与农科大学这种个别的分科大学。这是在当时世界的大学史中的特例。

参考资料:http://www.lib.ntu.edu.tw/CG/resources/U_His/academia/no1-ch1.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