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陈景润。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1933年。当他降生到这个世上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他父亲是邮政局职员,老是跑来跑去的。他母亲是一个善良的操劳过度的妇女,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只活了6个,其中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孩子生得多了,就不是双亲所疼爱的儿女了,他们越来越成为父母的累赘——多余的孩子,多余的人。从生下的那一天起,他就像一个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似的,来到了这个世间。
陈景润在中学就十分偏爱数学。1950年他考入了厦门大学。因为成绩优异,他提前毕业,后来,几经周折,调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说起来他搞哥德巴赫猜想,还有一段奇事。
当初,我国老一辈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我国现代数学的引进者,在北京的清华大学执教。30年代之初,有一个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失了学,失了学就完全自学的青年数学家,寄出了一篇代数方程解法的文章给了熊庆来。熊庆来一看,就看出了这篇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彩。他立刻把它的作者,姓华名罗庚的青年人,请进了清华园来。他安排华罗庚在清华图书馆中工作,一面自学,一面听课。尔后,派遣华罗庚出国,留学英国剑桥。学成回国后,担任昆明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又介绍他当联大教授。华罗庚后来再次出国,在美国普林斯顿和依利诺的大学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罗庚马上回国来了,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看文章,也看出了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彩,也提出了建议,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正是: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
1956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
1957年夏天,数学大师熊庆来也从国外重返清华。
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罗庚、张宗燧、闵嗣鹤、吴文俊等等许多灿烂明星,还有新起的一代俊彦,陆汝钤、王元、越民义、吴方等等,如朝霞烂熳,还有后起之秀,杨乐、张广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学求学。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函数论、泛数分析、几何拓扑学等等的学科之中,已是人才济济,又加上了一个陈景润。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条件具备了,华罗庚作出了战略性的部署,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向那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园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
当他已准备了充分依据,便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专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咳嗽不停,腹痛、腹胀,难以忍受……
终于,1966年,陈景润宣布他证明了命题(1+2)。当时,他没有给出详细证明,仅简略地概述了他的方法。1973年,他发表了命题(1+2)的全部证明。
应该指出的是,在他宣布结果到发表全部证明的整整7年之中,没有别的数学家给出过命题(1+2)的证明,而且似乎国际数学界仍然认为命题(1+3)是最好的结果。因此,当陈景润在1973年发表了他的具有创造性的证明命题(1+2)的全部证明后,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认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成果,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巨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最卓越运用,并且一致将这一结果称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的贡献,就方法上来说,在于他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加数筛法”。由于这些研究的重要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外先后发表了另外几个(1+2)的简化证明。
哥德巴赫,你在200多年前提出的一个神奇而庄严的猜想,吸引了多少人类的精英去奋斗和探索!
如今,离这颗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
谁取明珠?
从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宣布他证明了命题(1+2),到今天已经过去30年了。在这期间,国际数学界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而且手段也不断更新,有的数学家已经使用了大型的计算机。但是,至今仍没有重大的实质性的进展。
事情往往如此,对于研究一个重大问题来说,迈出开创性的第一步和走上彻底解决它的最后一步都同样是最困难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命题(1+2)和命题(1+1)——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仅“1”之差,但是,完成这最后一步所要克服的困难可能并不比已经走过的道路要容易。
到目前为止,数学家们也没有把握可以肯定,沿着现有的方法一定可以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对于猜想(A),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假设性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你这颗美丽的皇冠明珠,至今仍远离世人,高高在上,耀人眼目。
哥德巴赫猜想的(1 2)陈景润的证明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首先,陈景润定义了px(1,2),表示适合条件x-p=p1或x-p=p2p3的素数p的个数,其中p1、p2、p3都是素数。此定义是为了更方便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条件p≤x,p-h=p1或h-p=p2p3的素数p的个数。陈景润的方法是逐步逼近,首先从较小的偶数开始...
如何证明歌德巴赫猜想?
对于偶数能够被其它奇素数删除因子整除,照猫画虎。∵当偶数为大于6小于14时,都知道有“哥德巴赫猜想”(1+1)的解。又根据上面的“哥猜”正解公式,大于16的偶数(1+1)的素数对都≥1,∴“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哥德巴赫猜想(10)——陈景润定理的完整证明
TravorLZH:哥德巴赫猜想(9)——命题1+3的无条件证明 引言 书接上文,对于大偶数x,加权筛[公式] 恰好给出了满足(1)的素数p之个数:[公式]若能将(1)中[公式] 的情况从 [公式] 中减去,即可得到1+2的下界。本篇将基于王元方法提供简化证明,陈景润最初通过Jurkat-Richert定理证明命题1+2,但...
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吗?
1966年春,陈景润向世界宣告,他得出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的结果(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为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1966年,第17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陈景润的论文。(原文200多页,不乏冗杂之处。)1972年,陈景润改进了古老的筛法,完...
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的什么猜想
关于陈景润的“1+2” 。就如前面所说哥德巴赫猜想是“任何1个偶数都可以表示为1个素数加1个素数”。这样说起来太麻烦,所以数学界就简称它“1+1” 。就是1个素数加1个素数的意思。而陈景润证明了“1个素数+2个素数之积”。这就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原来已经证明到‘1+3’ ...
哥德巴赫猜想(10)——陈景润定理的完整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中,陈景润定理占据着关键地位。他的工作始于对大偶数x的分解,通过加权筛法,我们发现[公式] 描述了满足条件的素数个数。为了证明1+2的下界,陈景润利用简化的方法,从[公式] 减去特定情况,最终得到了定理1,表示大偶数x分解成1+2形式的方法数与[公式] 的关系。陈景润进一步利用...
陈景润是如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要具体过程,求详细点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2、例外集合 在数轴上取定大整数x,再从x往前看,寻找使得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的那些偶数,即例外偶数。x之前所有例外偶数的个数记为E(x)。我们希望,无论x多大,x之前只有一个例外偶数,那就是2,即只有2使得猜想是错的。这样一来,哥德巴赫猜想就等价...
谁能告诉我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详细过程
哥德巴赫猜想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他认为所有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个猜想至今仍未能被严格证明。陈景润在1966年提出了陈氏定理,即任何足够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简称“1 2”的形式。此定理是基于布朗筛法,通过缩小包围...
陈氏定理能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一。陈景润证明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与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第11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写道:陈景润定理的“1+1”结果,通俗地讲是指:对于任何一个大偶数N,那么总可以找到奇素数P',P",或者P1,P2,P3,使得下列两式至少一式成立:“N=P'+P" (A)N=P1+P2*P3 (B)当然并不排...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求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 2阶段证明过程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求证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数论计算。哥德巴赫猜想提出,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 2阶段证明,主要聚焦在特定形式的素数对,即一个偶数x能表示为x-p=p_1或x-p=(p_2)*(p_3),其中p_1,p_2 ,p_3都是素数。定义P_x(1,2)为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