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 《狗·猫·鼠》的主要内容概括 1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狗·猫·鼠》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

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扩展资料:

此文采取托物喻人的手法而环环相扣。

从“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写起,把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妄图诬蔑作者鲁迅是狗的丑恶用心抖露了出来;借着查考狗猫成仇的原因,既顺便给了“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学者一击;

又以童话故事中的有关解释,非常巧妙地把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和“没眼力”的狗等同了起来。接着,用“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启开下文,很自然地写到了猫和自己仇猫的原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2
本文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这些人如猫一般“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一副媚态”等特性,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之情。并且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志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精读指导】

1

“针锋相对”

《朝花夕拾》我们熟知是一本回忆性散文,《狗猫鼠》作为本散文集第一篇,其实回忆性的东西并不多。更多的是还是“骂人”——进行社会批判。

当时,围绕“女师大”学潮这一事件,鲁迅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现代评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篇散文表面上似在写猫、狗、鼠,实质上是托物喻人,借动物画出反动派及其奴才的嘴脸,抒发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闪现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文章的第一部分便是和“现代评论派”的一场笔头交战。

自“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写起,揭露了“现代评论派”说鲁迅“仇猫”因而诬蔑他是狗的恶毒用心,然后借查考狗猫成仇的“动机”,以覃哈特博士《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一书中狗猫结怨的解释,巧妙地将“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和“没眼力”的狗等同起来,从而推翻了他们立论的根据。接下去,鲁迅将“现代评论派”与动物相比,指出:“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侯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形象地揭露了这伙说假话、干坏事、搞阴谋诡计的伪君子禽兽不如的真面目,表达出对他们的厌憎。

2

仇猫的原因

第二部分谈到仇猫的原因:

一是猫喜欢玩弄自己的猎物:“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二是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文中用生动的语言,勾划出“猫”的嘴脸和灵魂,概括出“猫”的本质特征,使这一动物形象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自然属性,让人明确地领悟到它所包藏的社会内涵。

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

这几点,表面上是在写自己对猫的厌恶,实际上是在借此来批判“现代评论派”。

3

追溯远因

第三部分追述了仇猫的远因。

作者告诉我们其理由很简单:“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文中记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夏夜纳凉之时,祖母讲了关于猫与老虎的故事,猫曾是老虎的先生,当虎学到本领想杀掉猫的时侯,猫却因留有一手而幸免,这使幼年的鲁迅对猫的狡猾有了认识。接着又引出对鼠的叙写,鲁迅厌恶“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大个子的老鼠”,而对于人无伤害的“只有拇指那么大”的弱小者——隐鼠,则同情和喜爱。当他听到自己救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被猫吃去了”以后,即刻使他“愤怒而且悲哀”,决心与猫为敌,他写道:“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童年的这种心态,充分表现出鲁迅对弱小的怜悯和对强暴的仇恨。

后来虽然意外地得知隐鼠不是猫所伤,但他和猫的感情“始终没有融合”。到了北京以后,因为猫伤害了兔的儿女们,“旧隙夹新嫌”,作者对猫更加仇恨,表示绝不心慈手软,这里既总括了全文,也照应了全篇。虽然作者运用曲笔,说现在自己“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但鲁迅对猫的态度是没有改变的,也是不会改变的。

4

深度解读

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比如鲁迅同情学生们,要为学生们说话出头,学生们是弱者,就像他的“隐鼠”,而那些有“天生媚态”“折磨弱者”的人,就是自己所仇的猫。如果自己因为猫做了坏事去打猫,猫在人们眼里又成了弱者,人们就会恨自己。所以只能是用喊声驱赶。

总的来说,狗猫鼠各有所指。

狗——鲁迅自己被人污蔑的形象

猫——现代评论派和当时的官兵

鼠——隐鼠——弱势群体、学生

鼠——大鼠——土匪、敌人

《朝花夕拾》各篇散文虽在不同时期写成,但它们有不少共同点。

第一,在内容上自由驰骋,知识丰富,堪当一部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第二,叙述上,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或者说现在视角与过去视角自由转换。

第三,表达方式上,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灵活运用。

第四,在回忆中随时插入正面的讽议论,引用致敌的语言讽刺嘲笑政敌。创作这篇文章时,鲁迅和陈西滢、徐志摩、章士钊这些“现代评论派”的代表人物有论争,他们发表文章互相“攻击”,鲁迅在自己杂文、散文中即兴发挥,随时引用。

总结归纳

《猫鼠狗》片段赏析

1.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慎,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

【赏析】鲁迅是富于战斗精神的,这一句话鲜明地表现出鲁迅作品犀利的风格,他的文章如匕首一般锐利地投向敌人.“名人或名教授”“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是鲁迅对政敌的讽刺。

2.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赏析】作者借动物的动作表现来讽刺自作聪明之人做作的丑态。

3.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赏析】这句话里反复使用“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等动词,生动地再现了猫反复折磨老鼠的情景,也寓意人类的幸灾乐祸,折磨弱者.

【主题思想】

开篇就直接写明全篇是针对“正人君子们”攻击作者“仇猫”而引发的,攻击者借“狗不是仇猫的么?”妄图以此诬蔑鲁迅是狗。而鲁迅立即从覃哈特博士《自然史的国民童话》一书中寻出狗猫结仇的故事,反戈一击,把“现代评论派”之流暗喻为“没眼力”的狗。表明了作者同情弱小者和憎恶暴虐者的态度,对当时社会上纵容邪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进行了鞭挞,同时表现了作者与军阀斗争到底的韧性战斗精神。

【艺术特色】

采取托物喻人的手法而环环相扣,把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妄图诬蔑作者鲁迅是狗的丑恶用心抖露了出来。借着查考狗猫成仇的原因,巧妙地把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和“没眼力”的狗等同了起来。把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它们的奴才们不如虫蛆、不如鸷禽猛兽的本质勾画了出来。不但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讲到自己仇猫的原因,紧扣文章主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22
这部鲁迅童年时光的回忆录,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鲜活的、可爱的,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就像一个邻家大哥哥,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儿、简直活色生香。

就像《朝花夕拾》的编者开篇说的那样,“记忆凝结成的文字,字句中都流淌着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生命因回忆而鲜活。那些拾起而再也不愿丢下的旧事,慰藉了精神,温暖了心灵。”

第一篇《狗·猫·鼠》中有一段提到份子钱,“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化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看完后的我简直了,古今中外,这“份子钱”果然都令人头痛,直言不讳的大先生居然就这样诉诸笔下且刊登给世人读阅,让我这种包子性格的人忍不住鼓掌叫好。毕业后三五七年不联系的同学,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不是发喜帖就是借钱,这样真的好吗?好吗!

《二十四孝图》里有一段提到孩提时代读孔孟圣人无趣而翻阅收集一切带图画的书籍,简直和我们读书时候各种偷看、穿越漫画书一模一样。“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提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鸷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还提到,阿长送了一套四本小小的《山海经》给鲁迅,“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一面读一面同情那个时代的孩童,又一面庆幸现今启蒙绘本、童书的富足。但再深思,想到万恶的应试教育,却又觉得古今也没什么大的不同了。让人叹道,百年了,某些东西却是“一脉相承”了。

另有一篇《五猖会》里,提到鲁迅儿时兴高采烈的去参加‘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五猖会前被父亲泼冷水要求背书的桥段,我实在不厚道了想起来伟大的神剧《还珠格格》里乾隆下江南要求小燕子背《古从军行》的桥段。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好想唱“这画面太美我不忍看”,读时爆笑出声。鲁迅和他爸也太逗了,这样的大先生不要太有爱。
第4个回答  2020-09-22
 《狗·猫·鼠》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取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