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应明的《菜根谭》为什么以菜根命名?

如题所述

洪应明用“菜根”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

《菜根谭》的内容是儒家通俗读物,采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同时由于它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这些特色,它也是一部使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

扩展资料

古人云:“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就是说人要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明代学者洪应明精通儒、佛、道三教精华。早年热衷于功名,晚年激而入道,用对联体总结出一本《菜根谭》留世。

《菜根谭》将重构社会文化心态的起点放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身修养之上。要求人们“昨日之非不可留”,一旦坚持这些错误,不加以彻底改正,那么,终有一日,死灰复燃,阻碍自己对事理、天理的追求,因此,在闲暇无事之时,就要认真反省自己是否有不纯杂念存在。

士人一旦具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妙用,若有人能“一念常醒,才避去神弓鬼矢”,免受伤害;若能“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获得真正的自在。因为“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那种时而狂热,时而沮丧的世俗之情自会清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菜根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菜根谭》--我心目中的明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09

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生姜、大蒜、芥菜疙瘩等,嚼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

洪应明用之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存在,《菜根谭》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菜根谭》的“菜根”之名,据说出自宋代大儒汪信民的名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高度概括此书以简单的言语,道尽行为处事的道理。


但更确切的记录是,洪应明在写作《菜根谭》时,生活困苦,曾用菜根腌制咸菜度日,对菜根咸菜情有独钟,这才有了《菜根谭》的书名。明代以后,民间的菜根咸菜手工业者,感念洪应明对菜根文化的推广,都尊称洪应明为中国菜根咸菜的祖师爷。


400年以后,山东有个品牌“粥绝配”,根据这段历史,创造了一个咸菜的新品类——“洪应明菜根”,对标的就是乌江的涪陵榨菜,这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南有涪陵榨菜,北有洪应明菜根。
洪应明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他的后人复刻了,他吃菜根咸菜,读《菜根谭》的生活场景。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特性,在不同的时代,与当时的环境结合,就会创新出新的基因,新的文化。这也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吧。

第2个回答  2017-11-20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四川新都(今新都县)人,后到南京求仕且在南京居住。明代思想家、学者、道士,有《仙佛奇踪》四卷。
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写作之余,洪应明种植蔬菜,一定厚培其根,洪应明认为只有根长得肥厚,蔬菜才有味道。别人吃蔬菜一般丢掉根部,但是洪应明尤喜用菜根腌制咸菜佐粥食用。
一日,友人于孔兼(明朝东林党成员)到家中拜访洪应明。洪应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相待,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洪应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无菜根的苦涩,相较普通的咸菜,菜根别有一番滋味。米粥配菜根,更是人间的美味。
于孔兼问其中的道理,洪应明说:菜根味道苦涩,普通人稍尝试,就丢掉了。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将菜根用盐腌制,发酵一年后,去除菜根的苦涩,逼出菜根的香气。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盐,在太阳下晾晒三日,让菜根更有嚼劲。最后,菜根佐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能端上饭桌。
于孔兼不仅感概道:“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弃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应明这样淡泊之人,才能将菜根这丢弃之物,制作的如此美味。
《菜根谭》旧序中讲到书为什么以菜根名,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间风波,备尝险阴可想矣。”
冯梦桢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从早年的热衷世事,到后来的归心事仙佛,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
一位宋儒曾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在尝尽人生五味之后,
洪应明深明此理,他粗茶淡饭,践行菜根生活,坚守理想,甘于淡泊。历经艰难困苦,终于完成了《菜根谭》,这部在中华文化圈有广泛影响的著作。
《菜根谭》书名,正源于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