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08-16
观后感1
袁腾飞还是给暑期档的《百家讲坛》激起了不小的浪花,让这个老牌的国学节目展现出了那么一点儿青春的风采哦!袁腾飞被网友称为“袁历史”,还有个“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称号,其讲课视频便迅速走红网络,经常引来网友们的哄堂大笑,一个月内点击量就突破了100万次!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百家讲坛》这节目中许多老师都能将自己读史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自己所讲的主题内容向观众传播。
我觉得普通大众如果不是透过兴趣和爱好去读史的话,相信80%的人都愿意去看言情小说或漫画或网络游戏。
因为如果没有人指导的话,能透过古文中的艰涩难懂的文字去品味史学家笔下的人物真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啊!
许多人说袁腾飞京腔滑调,评书味浓厚,我也只能说他还是比较年轻,和一些研读历史多年的专家暂时无法相比,甚至缺少了一种史学家身上特有的凝重和沧桑,但我看了“两宋风云”后觉得:无论是他的历史功底,还是幽默感绝对不是一般的历史老师所具备的(我碰见的历史老师大都是照本宣科的),如果假以时日,定能成为史学大家。至少比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史学专家强之百倍吧。
历史上的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一举占领了宋朝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二年,赵构登基为宋高宗,建立了南宋政权。金军再次出兵灭宋,于是宋金两国硝烟四起。
那么在两宋期间,中华大地都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亡国之君宋徽宗,开国皇帝宋高宗,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岳飞、韩世忠;金国百战名将完颜兀术(金兀术),完颜亮等等,都是些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和民间传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百家讲坛》的袁腾飞从北宋灭亡,到南宋与金国多年交战,最终达成和议的这段历史。其中包括两宋期间,著名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讲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袁腾飞讲述的《两宋风云》可谓讲解颇细、建树颇丰。
但是,人们在听取那些“忠臣”、“奸臣”、“昏君”“明君”的过程中,在扼腕叹息那些“令人遗憾”“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是是非非的斗争中,常常莫名惊诧于宋朝人怎么没有一个说“民为贵、君为轻”的人?!
宗泽起兵、岳飞起兵为什么都要高扬“迎回徽钦二帝”的大旗?!为什么那么多的英雄、那么强大的国力竟然这么窝囊?!
按说,本来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位“明君”,他重视民生,休养生息,截止杀戮,颇有当代“为老百姓坐天下,为国家安定执政”的风范,甚至可以认定,他以文官统兵、“杯酒释兵权”等等措施,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然而,他的这种“民本思想”为什么得不到后来宋皇们继承和发扬呢?!
《两宋凤云》里面有一特牛逼的抗金英雄叫宗泽。名头虽不如岳飞,但他是岳飞的上司,是岳飞的伯乐,一手把岳飞提拔起来的。在靖康之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原大陆,宗泽横下报国决心,招募土匪为义勇军,与官兵联合抵御再次南下的金军。宗泽的个人领导能力在这次抵御金军外侵的战斗中起了决定作用。所有的官兵以及义勇都完全听命于他。其中,当时一只义勇军,为了显示自己坚决的抗金报国决心以及不辱宗泽提携的历史使命,每名士兵在自己的脸上刺下“赤字报国,誓杀金贼”的字样,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八字军”。这从侧面也能体现出宗泽的领导能力。官兵与义勇,大家齐心协力,共讨外贼。在中原一系列保卫战当中,作战英勇,视死如归,一次次打退外贼的侵扰。但就当形式好转之时,当时南宋皇帝宋高宗,由于惧怕“你把徽钦二帝迎回来,我还做皇帝吗?”的思想,拒绝接受宗泽的军事意见,宗泽好多爱国主张也被奸佞阻碍。后宗泽病倒,只能以泪洗面的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句,最后在临终之时大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含恨而终。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哀叹愤慨!
宗泽致死都不明白:宋高宗赵构在少年时候在宋宫里受欺负时一心励志,在北国做牛马时候一心打算复仇,但是做了几天锦衣玉食的皇帝以后,就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了,以一个人为中心了,哪里还管得了“雪靖康耻,保社稷和谐”?!哪还管得了你是忠臣还是良将?!
再说说最令人裂肠的、千古奇冤的、让正常人痛惜的、让善良人心碎的大英雄岳飞--
他的死还是和宗泽一样,也是因为不懂得揣摩赵构的心思啊!
因为“政治思想太幼稚”!!
赵构不能生育,你一个武将非要在朝堂上劝他立太子;赵构内心怕徽钦二帝又回来和他争权,你却要“直捣黄龙府”;赵构在杭州耍的得劲,你岳飞却进言让他回开封统帅军队;
一次一次傻乎乎的劝谏,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岳飞啊岳飞,英雄啊英雄,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桎梏,虽然他爱民抚民。
为什么从小说《岳飞传》到《两宋风云》,宋朝的话题总是让国人反复咀嚼、扼腕叹息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本”和“君本”思想,让人们不断地深刻反省。
观后感2
现在中央10套《百家讲坛》节目,每天正在热播袁腾飞的《两宋风云》系列。六月份的时候,中央10套的广告说:袁腾飞是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天啊,这一句话,吊起了我的胃口,看看到底是如何牛的,是真牛还是假牛。虽然现在才播到十几集,还没有播完,我就写了观后感,如下:
一、小伙子年青,帅气,感觉不到三十岁,应该比我小。刚才查了一下资料,天啊,比我大三岁。1972年人,37岁了,人家如何保养的啊!
二、刚开始,感觉挺好,故事多,特别细,有内容,知识很丰富,佩服。
三、讲述的语流并不太好,说话时,语句不太顺。
四、两宋王朝,固名题意应讲两宋的风云,但故事却从北宋亡国皇帝宋徽宗开始讲起,宋朝开国的事,并没有提及。现在天天讲南宋开国之战事,一件小事竟然讲一集,有点像讲评书一样,没完没了,已经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明课题布局极不合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袁腾飞知识丰富,但课题布局极不合理,并没有广告上说的那么牛,有些失望。
观后感3
《百家讲坛》,顾名思义就是讲历史上发生的种种事情。在这几年来,受到了很多听众的赞扬,这几天,由袁腾飞教授讲的《两宋风云》便拉开了序幕,这一个节目主要讲了:
宋徽宗刚即位时,也曾雄心壮志想要当个好皇帝。但是宋徽宗只是一个艺术家,他既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不懂得如何识人辨才,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奸相辅政,宦官掌兵,这些贪官佞臣们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并利用宋徽宗的各种爱好,乘机勒索百姓。宋徽宗爱好奇石异木,于是全国上下大兴花石纲;宋徽宗崇信道教,于是满朝文武皆穿道袍;宋徽宗贪好女色,宰相王黼竟然领着皇帝去逛妓院。这样的皇帝,最终便导致了北宋时代的灭亡。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做某一件事情都要认真仔细,不能一知半解,导致事情以失败而告终。
以后,我还要继续关注《百家讲坛》,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是永远也翻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人和事需要我们来探讨,我期待着更多人来讲解更多历史上的故事。《百家讲坛》虽然是在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以后播出的,十分疲倦,但对于这时的我来说,能够看到这样好的老师来为我们讲解古代的事即使不睡觉也很值得。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也及时收看一下《百家讲坛》,它对大家对历史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就这些了
第2个回答 2010-08-16
.................................《百家讲坛》观后感............................ ..............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的确,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不可否认,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它所倡导的“仁”、“礼”正固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与先进一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至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采用的“官方政策”。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并未真正的被统治阶级认可过。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儒家思想并不能平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吧!
然而正是如此的一种一边是老百姓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另一边是统治阶级拼命叫嚣为“另类思想”并加以控制抵毁的对立状态一直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使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偏离它所倡导的主旨。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不能统一的“历史惯性”,注定了中国文化“左右不定”、“模糊不清”的艰难发展历程。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一直在这样一种畸形模式下生长、发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畸形”形态逐渐变异成“内敛”文化。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奥运领奖台上国外运动员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情:获奖的兴奋、大叫、手舞足蹈,和着国歌而歌唱……而中国运动员却显得较为“含蓄”,给人感觉似乎十分“镇定”,相信大家对此深有同感。难怪有人这样形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一个夫妻团聚的场景,丈夫在机场迎接回国的妻子,西方人可能会紧紧拥抱,会把自己的情感现场就渲泄出来。而换成中国人,可能就只是丈夫走上前去,帮着拿行李,握住妻子的手,问候一声“还好吧”?虽然这种说法言词较为绝对,但我们仍可从中藐出端倪,那就是中国人不善于、不敢于“秀”出自己。这也难怪,每当我们一谈到中国文化时,不是进行较为尖刻的抨击;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在这并不是鼓吹西方文化的高尚或是先进,也并非贬低中国文化之意,恰恰相反我们在此向大家阐明的是:我们所抱怨的,抨击的所谓“中国缺乏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就代表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产物——“内敛”文化。希望这种抱怨、抨击是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我的开始。
第3个回答 2010-08-16
一
<百家讲坛>是央视制作的一个很成功的节目,也是为数不多我所能坚持收看且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儿时常联系,而她又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总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样,看久了学者们在电视上谈笑生风挥斥方遒的潇洒神态,也就萌生了去现场看一看<百家讲坛>的想法,机缘巧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录制节目的时间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点又在 央视附近,正好不远,当下兴奋不已.
真没想到收视率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百>是安排在一个宾馆的地下室录制的,左拐右转才寻觅到了拍摄现场,真有点"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那黑不隆冬处"感觉,进了演播室门,左侧是六排呈阶梯状的椅子,右侧就是哪个熟悉的大讲台,总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纳将近100人,三个摄象机机位,整个演播室简朴到近乎简陋的程度.想想也是,<百>只是一个传播文化与交流知识的媒体平台,侧重的是内容,要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外表朴素内心华丽就行了,这到是对包装艳丽奢华到发指的地步但内容空洞虚假无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听的是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他是我在<百>中相当欣赏的一位主讲人,我不太喜欢用崇拜这个词,记的一位哲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崇拜岂不就是趴下了,还是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较为理性的去看一个名人比较明智些!中午一点开讲,来听讲的人很多,易老师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他来的稍微迟了些,个头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一股儒雅之气迎面而来,开始先和现场的观众做了一些交流,随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对他的好感,然后全场肃静,讲座开始!
易老师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在<百>中讲的却是历史,这与他除在专业领域的底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造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语言去解构历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突然象个身着红巾绿袄的小姑娘---鲜嫩生动了起来,也使得那些"化为尘泥拈作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语言的生动幽默,个人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博览众家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造就了易中天那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史风格,而阎崇年,周汝昌,纪连海等人无不是此中的高手,<百>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他们为<百>注入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对<百>,对主讲者个人的非议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学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义者的不屑一顾,诚然,<百>就起内容而言也有它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用非此极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问题,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它的缺憾,毕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自然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标准去看它,<百>使很多人对历史,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术与知识从庙堂走向了江湖,它们不再是学者们高高在上,闭门造车,阳春白雪的东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这样的夏里巴人所认同,所理解,所吸引,<百>在这两者间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在这个浮躁,功利,物欲横行,到处是追名逐利而视文化知识如粪土的行尸走肉的社会中,一个节目能做到这点,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善莫大焉!
至于主讲者个人的观点见解看法的对于错,是与非,我想应该尽量看到自己的偏见与感情情绪,将其与理性剥离开来,尽量客观的去看历史,去看他们讲的历史,不偏信,不盲从,保持怀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别,去分析,去触摸历史,.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历史,自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理论观点去统领历史,每个人都因学识,兴趣,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因此,越是接近真实接近历史的偏见才是应该去坚持去相信的,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则要同过自己大量的阅读比较推理等去把握,<百>这个节目从整体的角度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通过这些学者严肃,认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并介绍历史的记载,展现了知识的美丽,历史的事实以及对当今人心的启迪,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欣赏它呢?
二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第4个回答 2010-08-16
一
<百家讲坛>是央视制作的一个很成功的节目,也是为数不多我所能坚持收看且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儿时常联系,而她又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总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样,看久了学者们在电视上谈笑生风挥斥方遒的潇洒神态,也就萌生了去现场看一看<百家讲坛>的想法,机缘巧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录制节目的时间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点又在 央视附近,正好不远,当下兴奋不已.
真没想到收视率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百>是安排在一个宾馆的地下室录制的,左拐右转才寻觅到了拍摄现场,真有点"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那黑不隆冬处"感觉,进了演播室门,左侧是六排呈阶梯状的椅子,右侧就是哪个熟悉的大讲台,总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纳将近100人,三个摄象机机位,整个演播室简朴到近乎简陋的程度.想想也是,<百>只是一个传播文化与交流知识的媒体平台,侧重的是内容,要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外表朴素内心华丽就行了,这到是对包装艳丽奢华到发指的地步但内容空洞虚假无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听的是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他是我在<百>中相当欣赏的一位主讲人,我不太喜欢用崇拜这个词,记的一位哲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崇拜岂不就是趴下了,还是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较为理性的去看一个名人比较明智些!中午一点开讲,来听讲的人很多,易老师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他来的稍微迟了些,个头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一股儒雅之气迎面而来,开始先和现场的观众做了一些交流,随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对他的好感,然后全场肃静,讲座开始!
易老师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在<百>中讲的却是历史,这与他除在专业领域的底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造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语言去解构历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突然象个身着红巾绿袄的小姑娘---鲜嫩生动了起来,也使得那些"化为尘泥拈作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语言的生动幽默,个人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博览众家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造就了易中天那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史风格,而阎崇年,周汝昌,纪连海等人无不是此中的高手,<百>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他们为<百>注入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对<百>,对主讲者个人的非议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学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义者的不屑一顾,诚然,<百>就起内容而言也有它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用非此极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问题,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它的缺憾,毕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自然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标准去看它,<百>使很多人对历史,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术与知识从庙堂走向了江湖,它们不再是学者们高高在上,闭门造车,阳春白雪的东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这样的夏里巴人所认同,所理解,所吸引,<百>在这两者间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在这个浮躁,功利,物欲横行,到处是追名逐利而视文化知识如粪土的行尸走肉的社会中,一个节目能做到这点,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善莫大焉!
至于主讲者个人的观点见解看法的对于错,是与非,我想应该尽量看到自己的偏见与感情情绪,将其与理性剥离开来,尽量客观的去看历史,去看他们讲的历史,不偏信,不盲从,保持怀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别,去分析,去触摸历史,.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历史,自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理论观点去统领历史,每个人都因学识,兴趣,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因此,越是接近真实接近历史的偏见才是应该去坚持去相信的,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则要同过自己大量的阅读比较推理等去把握,<百>这个节目从整体的角度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通过这些学者严肃,认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并介绍历史的记载,展现了知识的美丽,历史的事实以及对当今人心的启迪,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欣赏它呢?
二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