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 最少的文言文 带原文 译文 要4篇

快点啊

一、刻舟求剑

出自战国末期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二、郑人买履

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铁杵磨针

出自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四、守株待兔

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及后人《韩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刻舟求剑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常用的初步的文言阅读常识.要求能运用这些常识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要求掌握"通假字","文言文诵读的停顿与节奏","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现象","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常见特殊句式".其中一词多义的词是考查的重点,古今异义的词是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指出文言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给指定的诗句,文言语句标示朗读的语意停顿;3,准确辨析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4,能应用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理解或翻译句子.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一是要平时掌握好这些常见文言常识的相关知识和规律,学会归纳.二是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分析运用,考查的重点也在于"会用".
考点示例一
阅读下边列文言短文,然后答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哉 "
注:杨朱:人名.缁:黑色. (选自 《列子.说符》)
题目: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缁衣而反 ( )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 )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 )
D.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
选自《2004浙江宁波市中考试题<>选》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题目: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边的文言短文,然后答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
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
后山,何地不有 "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坐:因为.
题目: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衣食所安
B, 谨食之,时而献焉
C ,设酒杀鸡作食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选自《2004年上海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题》
考点示例四
阅读下边的文言短文,然后答题.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题目:仔细阅读文段,结合文义补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 )曰:"亡之矣."
选自《2004年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
实词虚词 重点掌握
考点名称:实词虚词,重点掌握.
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词义.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数量比实词少,但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常见的"之","者","于","以","而","乎","焉","哉"等虚词的用法.达到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要求.
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的题型有: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2,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对词义的理解能沟通,链接,触类旁通;④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平时要多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的词义或虚词的用法.在做题目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理解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
考点示例一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部分,然后答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题目: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 B.非天质之卑 ( )
C.生以乡人子谒余 ( ) D.言和而色夷 ( )
选自《2004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边文言文段,然后答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题目: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 齐使田忌将而往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B, 之: 魏将庞涓闻之 子将安之
C ,其: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其如土石何
D, 于: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选自《2004年宁波市高中段招生考试》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选段,然后答题.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所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题目: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北顾黄河之奔流 ( )
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 )
选自《2004年 中考试题<>》
考点示例四
阅读《滇游日记》然后答题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____)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____)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____)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
注: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题目: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选自《2004年宜昌市语文中考试题<>》
【专题训练】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文言常识 初步了解
考点示例一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识别应当从掌握通假的规律入手.构成通假的前提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具体而言,通假的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衣缁衣而反""反"通"返".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替代.《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
参考答案:A,"反"通"返" B,"已"通"以".C,"被"通"披" D,"材"通"才"
考点示例二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古诗文的诵读,停顿与断句.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十分重要,平时要注意诵读训练,掌握好诗歌及一般古文诵读的规律.第2小题是对一般古文的朗读考查 ,要结合语境,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辨析把握,然后加上标点.
参考答案: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考点示例三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一词多义.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多,一个词能有好几个意思,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 这一题旨在通过对"食"的词义理解考查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答题时不止要了解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还要熟悉它在文言文中的多种意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如题目中的"食"它在每个句子中的意义各不相同:A句中的"食"作"粮食,吃的东西"讲,B句中的"食"作"伺养,喂养"讲,C句中的"食"作"饭菜,酒席"讲,D句中的"食"作"吃"讲.
参考答案:D
考点示例四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常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只有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确切意思.本题考查的是其中的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 句很多,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今天读文言文应当能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省略句有几种情况:A.省略主语.如"(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B.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C.省略宾语.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D.省略介词.如"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答题时要瞻前顾后,仔细辨别推断.
参考答案:杨子,邻人
实词虚词 重点掌握
考点示例一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词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要求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词义.这些词在原文中都是比较关键的词语,其内涵比较丰富.有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常用义有很大的差别.答题时要调动积累,根据语境,认真思考,准确回答.
参考答案:岁:(每年) ,卑(低下) , 谒(拜见) ,夷(平和)
考点示例二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的量不大,但运用的频率很高,一个虚词的用法有多种,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考查的题型有多种. 以上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采用常见的选择题型,涉及的虚词有"而","之","其","于",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些常见虚词的掌握程度和迁移能力,考查的容量较大.答题时,要回忆这些词常用的用法,并读懂文中句子与句子,句子内部的前后关系;理解了句子的关系,就能准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A
考点示例三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要求积累掌握一些今天仍在常用的文言实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变化不大,答题时要借助语境先弄清楚这个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如此题中"顾"在文中是"看"的意思,"恃"在文中是"依赖","依仗"的意思,然后据此展开联想,按要求写出含有这个词语并与此意思相同的成语即可.
参考答案:①举例:顾名思义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顾盼生姿
②举例:恃才傲物 恃强凌(欺)弱 恃才矜己
考点示例四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运用.答题时要在读通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前后句子,仔细揣摩语气,结合这些词语常用的用法,准确辨析这些词的细微差别,然后
答题.
参考答案:(1)其,(2)以,(3)之
《文征明习字》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薛谭学讴》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5.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0-10
1、《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文言文‘凿壁借光’表现了匡衡人穷志坚,发奋读书的精神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译文】
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启示: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3、《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启示: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启示: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个树墩子。一只兔子跑过来,恰巧碰在上面,撞断脖子死了。他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农具,守候在树墩子旁边,希望再拣到一只。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启示:偶然性不能代替必然性。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有意义的事。
第3个回答  2021-08-15
一、刻舟求剑
出自战国末期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二、郑人买履
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铁杵磨针
出自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四、守株待兔
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及后人《韩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刻舟求剑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编辑于 2021-06-15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怎么学好,知识点总结的太好了,...
根据文言文相关内容为您推荐高中语文
怎么学好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很多同学上课听懂了,但是做题就没思路了,对学习的信心不大,看看学霸怎么做的,点击查看!
mo.zjjark.com广告
怎样学习文言文_来知乎_看知友怎么说-让你的学习技巧
根据文中提到的文言文为您推荐
「知乎」聚焦热点话题,解答专业疑问,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上「知乎」, 看万千知友们火热讨论
zhihu.com广告
更多专家
最简单 最少的文言文 带原文 译文 要4篇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询一个情感问题
14条评论
mdmdjA1
第4个回答  2012-12-17
2b2b2b2b2b2b2b2b2b2b2b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