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河南的人口不及江西的四分之一,现在呢?

如题所述

对于河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人口比较多。事实的确如此,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18年各省常住人口)表明,河南总人口9605万,排在广东、山东之后,位列第三位。以往历年数字虽有变动,但位次大抵如此。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已经无可争议。

我们知道,一种现象的存在必然有深刻的原因。经济发展如此,人口生产更是如此。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包含了繁荣发展,也包含了战争苦难。如果回溯历史,放在大环境下去考量,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一般而言,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特点是这样的:

唐朝之前,中国北方人口都是远远多于南方的,中原地区在人口数量上拥有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绝对的,在战乱、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人口数量则会骤降;唐朝末年,北方大量人口迁徙到南方,江苏、江西以及广东等省份人口大增;到了宋代,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话语权逐步加重,但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可观,优势依然存在;到了明清时期,南方诸省人口激增,北方只有山东、河南省人口数量依然坚挺。


河南属于北方,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其人口一开始很多,然后忽高忽低,最后趋于稳定。总体来看,大部分时间都位居人口大省之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难理解。

一是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可开发耕地较多,而且气候温暖宜人,加之黄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河流纵横,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这种先天优势,可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注定了河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人口集聚之地。

二是河南一开始就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文化、政治中心,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这就注定了河南对外来人口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是河南还是古中国的几何中心,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历史上一直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河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四战都无可避免,每每遭逢大乱,河南人口就会锐减。


四是因战争历史上河南也是人口的流出地。永嘉之乱时,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安史之乱时,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向入川;靖康之耻时,宋室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几乎都与河南有关。


五是河南虽然得黄河庇佑,但黄河最为桀骜不驯,从上古大禹时期就开始治理,但总是频繁变更河道。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每次决口,无不洪水泛滥,饿殍满地。除了洪灾,旱灾也接连发生。如明朝崇祯年间的河南特大旱灾,长达7年之久,百姓起义不断;1942年,因旱灾引发的大饥荒,造成了300万死亡。每次灾害,河南人口就会锐减。


河南地理特殊,容易遭逢天灾人祸,导致人口大量锐减,但具有集聚人口的先天优势,这就注定了他具有快速恢复人口的能力。

根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修正出相对可靠的人口数据,明初河南人口为200万左右,不到当时江西人口的四分之一;明后期增长到500万左右,翻了一倍多,此时也只有江西的一半。晚清时期河南人口已达3600多万,为封建时代历史之最。而到了现代,河南人口已经达到9600多万,为江西的两倍之多(江西人口4600多万),这种速度是惊人的。排除人为干预,一旦环境稳定,风调雨顺,河南集聚人口的优势就会再次显现。


对于河南而言,这种贯通古今的优势,不仅集聚人口,相信还会助推新一轮的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