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远离违法犯罪的认识和体会

如题所述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有句话说的好:少年强则国强。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因素是滋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特别是互联网普及之后,各类信息充斥于网络之中,其中不乏暴力、色情、淫秽的内容,而未成年人此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成为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肥沃土壤”。

  (二)教育不当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源

  1、家庭教育不当。如果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此外,父母的简单粗暴式教育,过分追求分数,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或者考试没考好,就采取打骂体罚等方式管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对未成年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此时的孩子们,模仿能力极强,而父母的一些赌博、酗酒、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极易被孩子们模仿。

  2、学校教育不当。未成年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的好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大。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1)一味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把学校班级分类,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

  (2)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在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高期望下,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很容易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从而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树立法制意识,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

  (4)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加之现如今暴力、色情、淫秽等不良信息充斥于互联网上,很容易让未成年人产生错误的性心理,从而致使犯罪。

  3、社会教育不当。社会是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政领导,应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重要性、迫切性的战略性认识。要一级抓一级,常抓不懈,层层落实。各级党政机关必须加强指导,协调好公安、司法,检察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并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体系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们要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未成年人,对待他们,应当是平等、民主和宽容的,而不是简单、专横和粗暴的,更不应该是放纵、溺爱和百依百顺的,要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和谐、欢乐、幸福的家庭环境之中。

  2、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学校要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要重视德育教育,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疏导和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让心理疾病远离未成年人。学校要重视青春期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性知识的科学认识,消除神秘感,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性心理。要注重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个基本法律,不断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让学校成为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阵地,使未成年人知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3、净化社会教育环境。社会各方面,首先应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可能产生的诱发和刺激作用。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三)扎实开展净化互联网环境的专项整治行动

  各部门要联合起来,扎实开展净化互联网环境的专项整治行动,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快乐上网。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