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觉的年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有何不同的要求

如题所述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2.1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2.7米;而6~7岁则为3米。如果把6~7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发展程度作为100%,则5~6岁儿童为90%,而4~5岁为70%。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视觉敏锐度的发展。例如,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小儿童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有实验证明,幼儿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如“猜中”类型的游戏),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学前初期可以平均提高15%~20%,学前晚期可以提高30%。

2.辨色能力:幼儿的辨色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如橙色与紫色、橙与黄、蓝与天蓝等,往往出现困难。同时,也难以完全正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

幼儿中期的大多数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够经常地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画图时还能运用各色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

我国应用“配对”(即按具体的颜色样本,去找出相同颜色)、“指认”(即按主试说出的颜色名称,去找出具体的颜色)、“命名”(即说出颜色的名称)三种辨认方式,研究幼儿辨色能力,结果如下。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班而增长。(关于幼儿对12种颜色正确辨认的颜色种数请参阅本书第十七章表172。)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假如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4)幼儿辨认颜色之所以发生错误,可能由于辨色能力没有很好地发展,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不仔细区辨”等原因。

(5)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由于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也没有作有意识的指导。

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教育中要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明确的颜色名称;通过近似色的对比指导幼儿辨认;使幼儿多接触各种颜色,并经常教育幼儿作精确的辨认。

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生活、学习都有影响。我国研究表明,幼儿前期儿童认识物体,百分之百地按照物体的形状选择(参阅本书第四章第四节)。进入幼儿期后,逐渐按照物体的颜色选择,幼儿认识物体首先注意的不再是形状,而开始转为颜色。直到六岁后,比较两个物体时才同时注意颜色和形状两种属性。两个物体必须颜色和形状都相同才算相同。以上可以表明颜色的感知在幼儿期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在教学和游戏中,应指导幼儿认识和辨别各种色彩并调配各种颜色;同时把颜色名称教给幼儿。这样对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将有直接促进作用。

(二)听觉

幼儿通过听觉,不仅辨别周围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而且也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进而了解意义,促进言语发展。听觉的发展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儿童辨认一般声音的纯音听觉感受性在发展着。

研究表明,幼儿纯音听觉的感受性在6~8岁间提高了一倍,而且在12岁之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

幼儿期儿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都能促进听觉感受性的发展。

2.言语听觉:幼儿对词的言语听觉也在发展。研究发现,4~7岁幼儿纯音听觉敏锐度和言语听觉敏锐度之间的差别程度,要比成人的差别程度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这种差别之所以存在,主要是言语比较复杂,幼儿仅仅感知到词的声音,还不一定能辨别语言。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通过言语交际和幼儿园语言教育,言语听觉明显发展着。幼儿中期儿童可以辨别语言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例如“重听”现象。“重听”现象就是有些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对于“重听”现象,人们往往容易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及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成人应当加以重视。

幼儿园应经常进行听力检查,发现听力缺陷的幼儿,一方面加强听力训练;一方面注意照顾防治。

(三)运动觉

幼儿期儿童运动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

运动觉和皮肤觉的结合,可以使人在触摸中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软硬、弹性、光滑和粗糙等属性。这种感觉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发展起来,在幼儿期,这种感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幼儿不看而用手掂估物体的重量。结果发现,四岁幼儿对物体轻重的估计,错误率达90%;而七岁幼儿的错误率则明显减少,只有26%。另外,四岁幼儿估计重量多用两个物体同时性比较;而七岁幼儿可以采用先估计一个,再估计另一个的相继性比较方法。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

(四)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表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许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正确作出示范。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远近。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确认识。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正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一般地说,小班幼儿已能正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四种图形外,可以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年龄班而增高。认识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正确辨认的百分率逐年提高。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辨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面: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总的来说,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还不精确。他们只能区辨客体空间特性方面比较明显的特性,还不能分清一些细微的差异。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及教育影响下实现的。教师要通过计算、绘画、泥工等教学活动以及拼板等玩具,并利用散步机会为幼儿提供认识空间特性的机会,教会幼儿关于空间特性的词语,使幼儿的空间知觉不断发展。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实际上人们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一活动本身,能促进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知道要快些吃饭,好早些去幼儿园;星期天不上幼儿园等。但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原因是时间知觉没有直观的物体供分析器去直接感知,不像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的依据。另外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这对于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幼儿初期儿童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如他们理解的“早晨”,就是指起床的时候,“下午”就是指妈妈来接的时候。他们对于一些带有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就难以正确掌握。一般地说,他们只懂得现在,不理解过去和将来。

幼儿中期儿童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

幼儿晚期儿童可以辨别“昨天”、“今天”、“明天”等一些时间观念。也开始能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分清上午、下午,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知道春、夏、秋、冬。但对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难以分清。

幼儿对时间单位不能正确理解。六岁儿童还不能真正了解“一分钟”、“一小时”或“一个月”的意义。

在幼儿的言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时间的语词,如“去年”、“星期天”等,但往往用错,不能反映出它们的实际含义。如说“明天我到玄武湖去玩的”,实际上要表达“昨天”去玩的。又如说“我过年的时候买的”,实际上并没有正确反映时间。

在幼儿短时距知觉的实验中,要儿童再现3秒、5秒、15秒和30秒等时距。结果如下。

(1)幼儿的时间知觉随年龄增长而错误减少,渐趋正确。

(2)五岁幼儿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极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利用节拍器的节拍声来帮助估计时间。六岁幼儿基本上与五岁相似,只是对短时距(3秒、5秒)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程度略有提高。七岁幼儿能主动利用节拍器计数。长时距(15秒、30秒)知觉的准确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而短时距知觉仍与六岁相似。

(3)各年龄幼儿再现短时距均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随着年龄增长,提前趋势下降,而错后趋势上升。

(4)幼儿时间知觉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时间知觉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音乐和体育教学使幼儿掌握节奏和有节律的动作。带领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有意识地教会幼儿有关时间的词汇,都有利于时间知觉的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如何将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运用到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上请列举说明50...
2、提供拟人化的科学操作材料 幼儿常常把无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往往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喜欢拟人化这一特点提供科学活动材料,把科学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探究的需求。当教师将瓶子娃娃改成天平娃娃后,不论是从外观的欣赏性,还是它的实际操作...

举例说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1. 音高辨别能力增长: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的音高。1-2岁时,他们能区分低沉和高亢的声音。3岁时,他们能够辨别更多音高,并开始跟随旋律唱歌。2. 语音和语调辨识:随着年龄增长,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的语音和语调。2-3岁时,他们开始理解不同语音的意义。4岁时,他们能够区分不同情绪的语调。3. 词汇理解...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上的启示是什么
一、强度律 强度律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课时,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全班同学能听得清、看得见。二、差异律 差异律体现的是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异。一...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大量研究证实,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婴儿出生后的3个月中,颜色视觉有很大发展;②婴儿在2个月时已能对某些不同的波长作出区分;③婴儿在3个月时,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④3、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月时已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且已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 (二)...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小班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当在这样的不同班级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也是会有些变化的,以下分享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1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

如何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儿童智力发展的潜力很大,教师既不能低估儿童的潜力,又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特别是不能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 (二)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1.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 低年级儿童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及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在知觉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组织和支配...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学心得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幼儿,当好幼儿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我不断的给自己充电,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多看对业务有关的书籍,不断扩宽知识方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学前教育 科学性原则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根据儿童的实际选择,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要准确无误,要注意各学科、各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量。6.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自身...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班而增长。(关于幼儿对12种颜色正确辨认的颜色种数请参阅本书第十七章表17-2。)(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假如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础。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针对每个孩子自身成长的独特轨迹因材施教。在蒙氏环境,孩子能自主的选择适合他年龄段的工作,这样儿童能遵循内在需要,自由而专心地工作。使孩子处于不受打扰反复练习的状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