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好还是城南旧事好

如题所述

满意记得采纳!
一、童年视角叙事
  童年视角,即通过孩童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揭示成人世界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创作主体主要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来选择材料与组织写作,以另一种叙事方式来审视和表现世界。童年世界是单纯、天真、美好的,此时的小孩还未形成明确的社会价值观,生活的复杂使他们无法也不需要作出理性的判断,他们的话语里也没有道德化的议论和理性的说教,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纯客观的还原、透明的再现。
  《城南旧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呼兰河传》的叙述者“我”是个小女孩。她们单纯可爱,天真活泼,调皮好奇,以一颗童真之心观察她们周围的人和事,使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儿童色彩。在《城南旧事》中,大人们对疯子秀贞都避而远之,唯独英子敢于接近她,和她成了要好的朋友。 英子还和小偷成了好朋友,英子并不认为他是坏人,因为在她心中嘴唇厚厚敦敦的就是老实人相,是好人。在《呼兰河传》中,则更充满了童趣: “我”与有二伯共同偷东西,并约定都不说出去。
  两部作品中都以大量篇幅追溯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有不同的感受。《城南旧事》给人的是英子快乐、温暖的童年生活,而《呼兰河传》却是寂寞、孤独、凄凉的童年生活。林海音从小有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因此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以开朗、乐观、坚强的形象出现的,叙述语调明朗、积极,虽有苦难,但读者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失落,而是率真与豁达,蕴含着希望。而萧红从小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中,只有祖父相伴,且祖父在她很小的时候又离开了她,这样整部作品也就笼罩着苍凉、孤寂的氛围。
  二、散文化叙事
  散文化叙事即打破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叙述模式,淡化了情节,弱化了戏剧性,没有典型人物,而是以人物心理或背景氛围为结构中心,呈现出了一种自由而随意的表达形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散文化。内容的散文化即它不以通过塑造经典形象来再现客观现实社会,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而是随着作者的感情节奏流动,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的散文化即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散乱化、片段化,戏剧性不强,作者的思绪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正是从这两方面彰显了小说的散文化。
  《城南旧事》分为五章: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落了、我也再不是小孩子。作者没有通过这五章揭示某种深刻的社会现实,而是通过拾起童年生活的几个刻骨铭心的片段,来表达对故乡北京的相思之情,是作者乡愁之思的一种表现。《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是对呼兰城风土人情的描写,第三、四章回忆了“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将叙述的重点移到了小城中的人物。整部作品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来统领,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描写,因此作者就无意于揭示某种社会生活现实,而是通过对呼兰河城风俗人情的描写和捡拾童年的碎片来抒写自己对呼兰河城的思念之情。在形式上,他们的结构散乱,随作者的思绪铺排而成。
  三、对故乡的思念
  林海音和萧红离开故乡而不能重返故乡,她们只好借助小说来回忆故乡的的童年生活和风土人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乡愁之思。
  林海音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在那里求学,恋爱,结婚生子,三十岁时返回祖籍台湾苗栗县。她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童年﹒冬阳﹒骆驼队》中情真意切地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①后来在其散文《苦念北平》里也深情写道: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乐与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②于是她的笔下,流露出了纯正的京味儿语言,展开了一幅幅富于北平地方特色的画卷。打糖锣的老头儿;“出红差”的场景;七月十五提西瓜灯逛街等,作者借助英子的眼睛,在有声有色的描绘中,重温童年生活,做一次精神还乡之旅,慰藉了思乡之苦。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曲折,从呼兰县到上海,又到东京,最后凄凉客死在香港。1940年12月,她写下了最后著作——《呼兰河传》,借以抚慰那寂寞的心情,因为“然而即使在此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③在伤世怀旧的感怀之中,故乡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祖父后花园里的无忧岁月,夹带着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她是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和压力艰难返回童年憩息之地的,故乡曾给予她的苦涩记忆已经淡化了,她惦记着那留下她多少欢乐与秘密的后花园,蝴蝶、蚂蚁、大倭瓜、露珠、太阳和童年生活里的人物。她说:“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④这些画面穿越辽远的时空,凝聚成萧红内心中最美最值得珍视的家园记忆,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梦回故乡,品味那点点滴滴的温馨,给了她一生永恒的安慰。
  四、结语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从儿童视角、散文化叙事、浓浓的乡愁之思,为我们展现了童年生活和故乡的风土人情。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辽远的时空,回到那过去的时代,那座小城和那个时代都具有了永恒的审美价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8
各有千秋

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的对比分析
《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都是以孩童视角写的自传,记叙的是自己童年时期所见所闻,两本书都属于娓娓道来的类型,但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会思考很多,尤其是在阅读《呼》时。不同的是两本书所营造出的氛围,这个跟作者的自身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萧红命运坎坷,幼年唯一的温暖来自于祖父,祖父去世后她...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阅读对比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都是回忆性的小说,可以算是作者本人的自叙传,两者都是以自己幼年的记忆,自己亲身经历以及自己身边的一些可怜人,可怜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真实地描绘出世间的人情冷暖。尽管都是以女性的眼光来描绘,有一些相似,但也有些不同。 笔者认为《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人物...

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童年,呼兰河传,城南旧事,这几本书哪个写读后感简单...
个人认为《城南旧事》可读性、故事性最强,也比较适合低年级同学。《呼兰河传》《童年》一类的书相对沉重,也需要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而《爱的教育》个人感觉会相对枯燥一些。

呼兰河传好看吗?
问题二:呼兰河传好还是城南旧事好 满意记得采纳! 一、童年视角叙事 童年视角,即通过孩童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揭示成人世界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创作主体主要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来选择材料与组织写作,以另一种叙事方式来审视和表现世界。童年世界是单纯、天真、美好的,此时的小孩还未...

呼兰河传好还是城南旧事好
《城南旧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呼兰河传》的叙述者“我”是个小女孩。她们单纯可爱,天真活泼,调皮好奇,以一颗童真之心观察她们周围的人和事,使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儿童色彩。在《城南旧事》中,大人们对疯子秀贞都避而远之,唯独英子敢于接近她,和她成了要好的朋友。 英子还和小偷成...

读《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有感
《城南旧事》里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善者与恶人,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真实的情感,我又玩含蓄地揭露了各界人士的人之间恶人的丑恶嘴脸。柔中有,言外有言,一语双关。《呼兰河传》,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对呼兰河城的留恋,但读完全篇,作者借用读者的心声:箫红肯定会爱这座小城的!来明确地吐露...

林海音的 《城南旧事》和 萧红的 《呼兰河传》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

《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和琦君说童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和琦君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其中《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而琦君则是他的一位至交好友。在这些作品中,沈从文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描写了一个充满民间色彩、充满生命力的乡村社会。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叙述,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友情...

骆驼祥子、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哪些人物有相似之处?
《城南旧事》中的英子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人;《呼兰河传》中的“我”也在经历生活的磨砺后变得更加成熟。尽管这三部作品的主角有以上相似之处,但他们在性格、经历和背景等方面也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主角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读《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有感
每一座城里,都生活着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座城。我总不理解,为何童年的记忆是那么难忘。直到我读懂了那两本书,《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从不会沾染一丝一毫世俗的气息,所以孩子的记忆里,会有喜有悲,但,从不会有利益与欲望的交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