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老鼠仓”现象的成因?

如题所述

成因:对基金管理者忠实义务的监管不严;基金管理者自身缺乏投资渠道,制度设计不合理。
拓展资料
一、所谓“老鼠仓”是指基金从业人员在基金资金买入某只股票之前,个人资金在低位先行买入该股票,待基金资金将股价拉升至高位后,再率先卖出个人仓位获取利益的行为。  
“老鼠仓”严重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基金投资者的钱并非用于投资而是被利用给少数人“抬轿子”牟利,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规则,扰乱金融市场运行秩序。  
二、近年来,证监会已严肃查办了基金领域中多起违法违规事项。从小基金公司到知名基金公司,从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都有“老鼠”落网。在监管部门大力整治下,资本市场中的“鼠患”得到有效治理。  但应看到,作为证券市场上的顽疾,彻底杜绝“老鼠仓”并非易事。“老鼠仓”具有较高的隐秘性,发现难、取证难。有的基金经理凭借专业性和熟悉市场,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规避侦查,违规交易往往跨越多个机构和个人的账户。少数基金经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迷失自我,据统计,不少案件的当事人违法收益超过1000万元。  
三、防控“老鼠仓”应多措并举,常抓不懈。针对发现难、取证难,可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大查处力度。比如,已有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交易检查中心全天可处理超过1亿笔交易数据,还可溯源20年前历史数据。监管层应充分应用科技进步的成果,用大数据对违规行为实施精确打击。  
基金行业要进一步做好从业人员自律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自律约束。应教育基金从业人员,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在法律层面对内幕交易的处罚力度已大大提高,切莫以身试法。  
当前,中国证监会正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适应注册制改革的投资者保护基础制度体系,推动在新证券法中增设“投资者保护”专章、推动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和《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极大提高了违法成本。  
此外,还可充分调动媒体等多方面力量,加大全社会监督力度,营造对违法行为“人人喊打”的局面,助力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12-16
(一)对基金管理者忠实义务的监管不严,导致其忠实义务的缺失
(二)基金管理者自身缺乏投资渠道,制度设计不合理
(三)基金“老鼠仓”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质
(四)被抓后处罚力度太低
第2个回答  2012-01-04
成因就是人都有私心,会有为自己谋利的想法吧,职务之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1-04
(一)对基金管理者忠实义务的监管不严,导致其忠实义务的缺失
(二)基金管理者自身缺乏投资渠道,制度设计不合理
(三)基金“老鼠仓”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