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君臣关系
君权与君位在孟子眼中并非至高无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君主是为民和社稷而设,只有仁义道德兼备的君王才值得臣民尊奉。孟子“诛一夫”说的目的,主要是告诉齐宣王,只有守仁义,行仁政,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类似的对话,二人还有一次。《梁惠王下》记载说,孟子问齐宣王...
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学说?
1、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贵民思想,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2、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
君把大臣当草芥,大臣把君当寇仇,为什么古代道德礼仪好要说这样的话...
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在君臣关系中,君是主导的方面。君主对臣下是什么态度,臣下对君主就会是什么态度。现在引用时,泛指领导者与人民的关系。作为亚圣,孟子的火气很旺,思想中也颇有一些原始民主主义的原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恶法非法,暴君非君,面对恶法和暴君...
孟子主张什么
孟子的政治理念以“仁政”为核心,其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他强调,一个国家的秩序中,人民的价值超越一切,社稷(国家象征)次之,君主的权重则相对轻于民众。孟子倡导臣民对君主拥有批评和纠正的权利,只有在君主屡教不改时,才考虑更换政权,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尊重和对暴政的反对。孟子坚决反对通...
怎么看待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一文读懂孟子的政治观
孟子并不认为臣对君有无条件的尽忠的义务,臣对君的态度取决于君对臣的态度: 这是一种类似于契约式的相互对待关系。从这个角度君的权威自然是大打折扣了,无怪乎明太祖对孟子大为不满。 其次,大臣有权撤换不仁之君。 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如果君主危害国家,大臣可以采取撤换君主的行动: 太甲作为天子而不得民心,...
孟子王道是什么意思?
孟子在君民关系上的思想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 ,他把封建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使得一些统治者对他青睐有加 ;另一方面 ,他又否定君主的绝对权威 ,反对君主一人专权 ,这就使得那些喜欢独裁的君主对他大为光火,比如说他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要告诉君王什么道理
孟子告诉梁惠王,一个君主应该善于把自己的快乐和自己的臣民分享,这也是仁德的一个表现。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要告诉君王什么道理
孟子告诉梁惠王,君主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一个君主应该善于把自己的快乐和自己的臣民分享,这也是仁德的一个表现.
归纳古代中国"臣民观念"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
君臣间的关系,在君主产生形成过程中与君主地位业已稳固确立之后是有一定区别的。先看君权形成时期。从君权的原始形成角度看,君主的前身不过是氏族部落的大家长。氏族部落的头领与全体氏族部落成员间的关系、由后世的眼光看来是相当平等的。根本用不上 “统治”、“压迫”等字眼儿。对那时的“民众”尚且如此,头领们对...
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政治层面,孟子强调“以民为本”,他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国家和君主。他主张,如果君主有过错,臣民有权且应该劝谏,若不听从,可以考虑更换。他反对无义的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实现天下和平统一。在经济上,孟子提倡“民有恒产”,保证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同时主张减轻赋税,以保障民生。孟子的“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