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嫉妒心理

如题所述

1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们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飞黄腾达,而是身边的人飞黄腾达。

细心思索,确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

一个人,Ta的朋友或亲属或同事等,关系较近的人,有了一定的成就,或升职、或高薪、或有了一定的名气、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等等。

通常Ta会难以接受,内心中百般的抵触。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造谣中伤,认为对方是通过不当的手段取得的,心中的羡慕、嫉妒、恨表露无疑。但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却没有这种想法。

比如,我们不会去嫉妒马云、嫉妒李嘉诚,虽然他们比我们都更加富有。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陌生人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争相学习的典范,但是熟悉的人一旦发迹,竟有些难以容忍?

2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失败者的愤怒”。

它是源于对自己失败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但由于人总是能够无条件的原谅自己,因此这种对自身境遇的自卑与恐慌,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转嫁到了他人身上。

“失败者的愤怒”在越亲近的关系中,表现的越明显。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你们的能力思维格局都是一个层次的,你比我过得好,只是运气好而已,他永远看不到你自身的努力。

同时,人的宽容程度和耐心会随着自己优越感减少而减少,随着希望的减少而增加。

因此,越是两个年龄、背景相近的人越容易陷入嫉妒的苦海。

当年都是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凭什么你开宾利;

当年都是一起吃路边摊的好闺密,凭什么你拎爱马仕而我买个尿不湿还要比价;

当年都是村里的破落户,凭什么你家住别墅而我依然只能在小房里……

其实,这种心理大部分人都难以避免。

因为陌生人的成功手册写得再具体,你也不是真正的了解他,他也对你的生活构成不了任何威胁。也许你也会羡慕,但是很快就会消散。

但是身边的人,距离近,事事都有比较,或许你还知道他的某一点陋习,会觉得这种人怎么可能成功,只是运气好,或是使了什么手段。我们明明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成功的人会是他,而不是我?

你对闺蜜说:祝你嫁一个有钱有才有貌的白马王子。但若对方真的嫁了,你会发现你们的关系渐行渐远;

你祝愿好友飞黄腾达,开玩笑说苟富贵勿相忘,但等到真的哪一天他发达了,自己心里却不是滋味......

嫉妒是人之常情,但是嫉妒情绪袭来之后的行动,是黑对方还是追赶对方,才会真正把人与人区分开来。

嫉妒不是一件不能说的秘密,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应对。3


1、承认嫉妒,学会理解

要正确对待“嫉妒”这种心理,首先要接受客观事实,承认Ta比我领先、比我优越,承认自己在嫉妒。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努力克服,否则我们很容易就被嫉妒腐蚀了人际关系。

进化心理学家戴维·巴斯曾提出,嫉妒是一种为了捍卫自己权益而存在的应对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嫉妒并不是一种不正常的情感,它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因此,当你感觉到自己在嫉妒时,不要厌恶自己,不要觉得自己变得丑陋了、卑鄙了,可适当允许你自己嫉妒、愤怒。

学会去理解嫉妒这种情绪本身,它是合理的,你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你没有因为嫉妒变成更坏的人。4


2、培养“富足心态”,放下比较心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著在畅销书《思考致富》中,提到了两种心态:“稀缺心态”、“富足心态”。

稀缺心态,是认为我们身边的爱、金钱和认同是有限的,其他任何人的成功都意味着,留给我的这些资源会变得更少。

与“稀缺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足心态”,即认为资源非常充裕,人人都能得偿所愿。

希尔认为,成功人士通常拥有“富足心态”。当你拥有了“富足心态”,还要学会放下比较心。

追根究底,嫉妒的产生是源于比较。

别人有更好的房子,别人身材更美,别人更有钱.....如果你拿自己跟遇到的每个人比较,结果就是产生极强的嫉妒心。

拿自己没有的和别人拥有的比,只会更扰乱你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比别人拥有的更好,自我感觉良好也只是暂时的,永远有人比你拥有的更多、更好,和别人比,只能高兴一时。

真正有价值的是与自己比较,跟自己比赛,一直不断的超越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5


3、化嫉妒为动力,迎头直上

曾经有人说过,嫉妒与虚荣心都是人类进步的诱因。

嫉妒跟你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只是因为当初你们的水平是差不多的。而如今你所嫉妒的人显然比你发展的好,在他们身上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你现在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但事实上,大多数的差距,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拉平和超越的。嫉妒对人是一种折磨,但是同样也是一种动力。当自己对别人产生嫉妒后,最关键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能将嫉妒心转化为动力,鞭策自己不断努力。

等你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后,面对你自己的成功,你其实会感谢这种嫉妒的心理,感谢你嫉妒的这个人。

当你化嫉妒为动力,你才能真正把自己与“失败者”区分开来。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6
调查:嫉妒让我们丢失了快乐
今年公布了一个针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
47.37%的员工表示自己偶尔会有嫉妒心,
31.58%的员工觉得经常有,只有约21.05%的员工表示从来不会。研究发现,经常有嫉妒心的员工的幸福感要明显低于从来不会有嫉妒心的员工。可见,嫉妒心理的影响远不止破坏人际关系和降低工作效率那么简单,还会让我们失去从工作本身获得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当员工之间的地位、能力相当时,如果其中一方获得上级的认可、升职、加薪或者学习机会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员工的嫉妒;有利益冲突的员工之间也容易出现嫉妒心,毕竟荣誉或者奖励是有限的,给了其他人,可能自己就会失去机会;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更容易产生嫉妒心,女性天生更感性一些,对外部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情感性的,而男性员工产生嫉妒心理的比例则相对较小,而且也会更快恢复。
当职场人产生嫉妒心理时,可能会表现为工作上不配合、人际关系紧张、积极性降低等,而如果这些现象长期存在,就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但如果发生在职场,那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危及身心健康。
心理案例:“羡慕”变“怨恨” 昔日好友成敌人
曾受“嫉妒之心”所累的某人,一直在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我知道已经回不去了,她曾经是我最要好的同事”,她说,“起初只是有点羡慕她,没想到后来却愈演愈烈,直接就怨恨了起来。”
年纪相仿、几乎是同时入职的两人,由于性格投契很快成为好友。她们在工作时合作愉快,工作之外也如知己般无所不谈。然而改变却由一次奖励开始。
为人处事八面玲珑的她,
因为深谙与上司的相处之道,在去年的年会上获得“最佳员工奖”,逐渐成为部门“红人”。此后,她的举手投足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与同事说话的语气也发生强势起来——当然,这一切也许都是自己的感觉而已。
“不知为何,我觉得她和以前不一样了,仗着自己受宠,说话做事样样带刺,让我难以接受。”她说,“后来终于有一次,我们因为工作上的小分歧,大吵了一架。”
她承认当时自己是有点借题发挥,趁机释放心中对Ada的“羡慕嫉妒恨”。结果,两人争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当着部门同事的面,把对方生活中的“小秘密”都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曾经惺惺相惜的两个好友从此交恶。
嫉妒都是“心理落差”惹的祸
有研究发现,嫉妒心理的产生与心理落差密切相关,而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组织公平感,即分配公平。在分配中,当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时,必然造成攀比,内心会产生严重的不平衡体验以及对他人的反感,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另外,与领导公平也有密切关系。分配公平是基础,领导公平是推动力,领导的鼓励和支持给予员工以希望,反之,就会导致恶性竞争,嫉妒心理更会不断蔓延。
此外,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还与个人性格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自尊者的嫉妒心往往会更强,高自尊者的嫉妒心一般较弱。
自卑者:自卑的人往往会自我感觉与他人有差距,也一直未能顺利发挥潜能。一旦在他看来和他水平旗鼓相当的同事成功了,就容易心生嫉妒。
性格偏焦虑者:这部分人不仅会对未来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担忧,对切身的利益有时候也会过分关注,极易产生嫉妒。
自我意识较弱者:由于对自我缺乏足够了解,对本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较浅,也很容易产生盲目的嫉妒心理。
对周围环境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者:当与同事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时,在利益面前也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克服嫉妒心理,关键是要对嫉妒心理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敢于直面嫉妒。嫉妒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是人类的一个弱点,我们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并通过努力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信任水平和自尊水平,在生活中多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功能,及时疏导或者降低这种消极情绪,这样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加轻松、快乐。
其次,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多参与一些心理调适的讲座或者进行心理咨询,也有助于帮我们认清嫉妒的原因,寻找消除嫉妒的方法,从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自我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上。
把嫉妒变为羡慕,用宽阔胸怀接纳他人
羡慕和嫉妒是两种非常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复杂情感。它们都包括失望、悲伤、羞愧等多种成分。但羡慕往往指向更正向的情感以及更多的愉快体验,并希望自己也早日获得同样的成果,是成长和竞争的一种重要动力。而当羡慕一旦发展出攻击性,就会演变为嫉妒,最终可能会伤人伤己。
如果有了嫉妒心理,我们可以尝试是否能将嫉妒的程度“降低”一些,转用羡慕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以宽阔的胸怀和谦虚的态度来接纳自己和他人。嫉妒对他人也许没什么影响,但对自己身心的损害可能无法估量。羡慕和嫉妒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和体验,当它们袭来时,不要刻意压制和回避,仔细分析这些情绪的来由,我们就会对自己多一份了解,多一个选择,心灵也多一份自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