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共602则。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论语》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所著的《论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0g28ft5dixQO-kIh28muQ
说到《论语》,我们脑海里很快闪过这样一句话:《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但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其实并不怎么好读。
首先,《论语》一共有20篇512章一万多字,但就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归类,个别地方还有重复出现的字句,内容整体比较随意;
其次,《论语》本身篇与篇之间并没什么联系,甚至连篇章的名字也不能好好选取,只是选取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当标题,所以单看目录让人崩溃;
第三,《论语》引入的概念特别多,看着看着就很容易混乱了。
那么,这样难以攻克的《论语》,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读懂呢?
《论语》虽然看着复杂,但其实有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只要我们能把它拎出来,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条线是强调内外兼修的个人发展之路;第二条线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之路。
如果用一副对联来描绘的话,则是:
(上联):内仁外学当君子
(下联):德政礼制管国家
(横批):天下大同
接下来,让我们就依此将《论语》的精髓一一解开。
在《论语》里,孔子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关于人的道德品质的概念,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非常非常的多,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字:仁。
“仁”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109次,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
因为孔子认为仁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值得我们终身去追求的。
关于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个能够做到仁的人必然是孝敬父母的人,忠于君王的人,做事中庸的人,而不是花言巧语的人...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除了需要不断修炼,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在教育方面,孔子可是下足了功夫。
首先,孔子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在以前学习是个贵族行为,一般人没资格没途径。孔子办的学院,学生只要付一条腊肉的学费就可以报名学习;
第二,孔子教的都是正能量的东西。孔子指定《诗经》为教材,让大家通过学习美好的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三,孔子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教育和学习的方法论,比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等;
第四,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学习好了就要去当官报效国家。
可以说,孔子在教育领域留给后人的财富远大于他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孔子强调追求仁的品质,重视学习的提升,而能做到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了。
在《论语》里对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有详细的说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保留了原始的质朴,同时又很有修养,那么他就是一个君子。
与君子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小人。在孔子的理论世界里,君子是完美的,而小人是可耻的。
他用大量的论述告诉我们什么样是君子、什么样是小人:比如君子就是坦坦荡荡的、小人就是整天焦虑的,君子心怀远大、小人就顾着眼前一点利益等等诸如此类。打个比方,如果说岳不群是小人,那令狐冲就是君子。
当然,孔子是鼓励我们去当君子而鄙视当小人的人的。
除了个人主线,《论语》还有一条主线是国家。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应当用道德去感化人教育人,这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这种符合仁的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德政”。
孔子认为如果实施德政,老百姓就会向群星围绕北极星一样的围绕在帝王的身边,老百姓不只是很听话还很有礼貌;而下等治理国家的方法则是用法令用刑罚让百姓因为害怕而听命,因此百姓是没有廉耻之心的。
基于德政的治国方针,孔子提倡效仿周朝的礼制来进行管理。所谓“礼治”,就是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和臣、父和子、贵和贱、尊和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本身就是十分认同并遵守周礼的,在《论语》里有大量描述孔子是如何推崇并遵从周礼的论述。
在行为举止上,孔子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
在教儿子说话时孔子会要求按周礼说雅言,在看到诸侯有越礼的行为孔子会忍不住唠叨几句,而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下葬,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卖车给颜回厚葬,孔子也因为要遵守周礼而拒绝了。
可以说孔子是用生命在维护礼制的秩序。
有德政的治国方针和礼制的治国制度,孔子指出治理国家还要学习“尧舜禹”这样的明君。
作为君王,关键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以身作则。如果君主自己做好了,就不用担心底下的人做不好;
第二,任用贤臣。通过选拔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共同治理好国家。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期的内容:
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有一个理想的成功之路的,其实这也是一条个人成长和国家管理相结合的成长之路:
个人通过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境修为在一般人之上,
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或宗族,
接着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最后才可以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以说是孔子政治伦理成功学的最好演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1
学而
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
为政第二
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
八佾第三
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
里仁第四
讲仁德的道理
5
公冶长第五
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
述而第七
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
泰伯第八
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
子罕第九
记录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
乡党第十
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
先进第十一
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
颜渊第十二
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
子路第十三
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
宪问第十四
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
卫灵公第十五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
季氏第十六
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
阳货第十七
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
微子第十八
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
子张第十九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
尧曰第二十
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漆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漆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编辑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孔子的名言
知耻近乎勇 孔子4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孔子5 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孔子6 民无信不立 孔丘7 学而不已 阖棺乃止 孔子8 未知生 焉知死 孔子 论语 9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10 益者三友 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 孔丘 论语 11 芝兰生于幽林 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为穷困...
孔子的论语有哪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
孔子的论语有哪些
1、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的论语有哪些
、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孔子说过的话论语
孔子说过的论语如下: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的《论语》全文
《论语》全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
论语中孔子的语录有哪些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孔子的论语有哪十则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论语前六则原文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出处:出自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论语》。
孔子有哪些论语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