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
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
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
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3...
每个年龄段少的文言文称呼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
古代的小孩怎么称呼?
古代小孩根据年龄,常见的称呼如下:1、度:指0岁,小儿初生之时。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3、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4、牙牙:指1岁,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古代年龄如何称谓?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1岁:牙牙。2岁:孩提。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10岁:幼学、外傅之年。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舞夕之年。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16岁:二八、破瓜、碧玉...
五十岁生日文言文
3.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
七十古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龄阶段有着独特的称谓,为理解古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七十古稀"这一词汇,代表的是一个人达到七十岁的高龄。这个称谓源自古代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其中"古稀"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老年人的智慧与经历,寓意着人生的丰富和沧桑。它不同于"弱冠"(20岁)的青春活力,"而立"(30...
碧玉年华!猜什么年龄段!
在古文中,“九十”岁有着多种有趣的称谓,如“鲐背之年”,意指老年人的背部皮肤如同鲐鱼般的斑纹。此外,“冻梨”之喻,则是因为老年人皮肤上的老年斑如同冻梨表皮上的斑点。而对于七岁的孩子,除了“悼”这个称呼外,还有“龆龀”和“毁齿”之称,这是因为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正在换牙。至于十五...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为多少岁?
豆蔻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出自《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诗中描写了她的美艳与俊俏,情感真挚明朗。原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作者: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译文...
舞勺之年是什么意思?
相关介绍: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是人类年龄的别称,如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代著名诗人、词人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说明
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