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

教育,风格,潮流

台湾教育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大,1999年达到5864亿元新台币。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在9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从80年代的不足4%上升为90年代的6%以上。2000年以后,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开始下降到6%以下。到2001年,台湾初等教育学校2611所,在校学生192.5万人,教师10.4万人,学生与教师比例为18.6%;中等教育学校1181所,在校学生168.4万人,教师9.9万人,学生与教师比例为17.1%;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计154所,在 校学生118.7万人,教师4.5万人,学生与教师比例为26.5%。

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1986年超过20%,1993年超过30%,1998年超过40%,2001年超过50%(54.1%),同年高等教育在学率达72%。近年来,研究所研究生人数快速增加,2001年突破10万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06
http://www.twlearning.net/asp/index.asp
给你个网站,你可查阅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