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的观后感...400字...急急急

如题所述

《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小时候,就对木兰诗,特别有感觉."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有时自己也会随口,就会背出这些诗句来.敬重花木兰,是个忠孝节义奇女子。 木兰辞,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这是汉乐府里歌颂女子的三篇诗歌。流传最广的,国人耳 熟能详的,莫过于木兰辞。它被改编成了小说,戏剧,电影被历代政府用来对百姓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从小熟读《木兰辞》 ,也看过很多次的豫剧"花木兰",但是,这一次,通过电影" 花木兰",才解开"为什么花木兰一个女儿身,在战场上活了十二年,靠的是什么?"的疑惑。 十二年中,每个夜晚"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十二年中,身为一名女子, 如何忍受在黑暗的夜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阵阵悲凉?十二年,要如何才能坚持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看过"花木兰",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情,山河泪"。那样的混沌乱世,那样的惨烈沙 场,那样的不舍苦恋。 电影中,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带领将士们誓死保卫国土的爱家爱国之情;木兰和小 虎,以及将士们的深厚友谊兄弟之情;木兰和文泰之间的至死不渝儿女之情,在你死我活的 战场上,尤显可贵和温情。爱,成了战火连天时期人们的希望所在。 木兰说:十二年来,因为有你,每天早上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将 会这样! 我为这句话流泪,因为懂得,对于木兰,爱是希望,是活着的理由。战场是如此,生活 中更是如此。 在弹尽粮绝之时,两军对阵,文泰从容走出,亮出了自己是北魏七皇子拓跋宏的身份, 以自己当人质,换取花木兰和兄弟们的性命。 我为这样的"舍"而流泪。因为懂得,对于文泰,木兰是希望,是爱着的理由。 而在战 争停止之时,爱情却要为现实让道。荡气回肠的爱情无奈凝结成无疆之大爱。 文泰说:若大爱,请相忘! 木兰说:若真爱,岂能忘? 是啊,真爱,怎能忘?放弃生命容易,但忘记,太难。 影片可能是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宁愿相信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段旁白让人感动: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 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 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 在新版的电影中,故事依然发生在大漠,影片没有过多渲染花木兰从军前的普通生活, 而是以很多篇幅描绘了这位女英雄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及发生在花木兰与文泰(皇子拓跋宏) 之间的一段辛酸爱情故事。 电影情感层面刻画细腻, 穿上戎装的花木兰是一名保家卫国的战 士,脱下军装的她又是一个懂得为爱付出且深明大义的女子。大漠孤烟、沙石纷飞的战场, 为这段传奇故事增添了一丝丝的无助和苍凉。影片中赵薇与陈坤两位演员的演出可圈可点, 作为影片重中之重的赵薇,也圆满地完成了让花木兰从古诗走向画面的任务。但是,陈坤扮 演的文泰这个角色的闪光点不容小觑。 无论是感情戏还是打戏, 陈坤展示了历史最好“水准”。 也许是跟赵薇彼此的默契,在感情戏路上的把握,陈坤信手拈来丝毫看不出任何怯场,这可 能是一名优秀演员的内在潜质吧。 在整部影片能打动观众的情节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木兰欲率领被困峡谷的残部与敌决 一死战时唱起的那首挽歌,“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 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北地胡风,南国炊烟,思我妻儿,望我家园,关山路阻,道长 且远。”环绕于影院四周的音响,制造出了将士把观众合围在中间吟咏的效果,这当是近年 同类作品里最悲壮也最具感染力的一幕,如果《花木兰》全部以此格调制作,那么它将会是 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在这个花木兰的故事里,有爱情,但更多的,是责任,是成长,是成全。其实无论男人 或女人,在战场上成长都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而在这残酷的历练中,遇到一个为成全你的 成长而牺牲自我的人,又何其幸运。我为文泰对木兰的三次成全而动容。 第一次, 以死亡的名义, 让花木兰走出儿女情长, 成为战场上的虎将。 对于文泰的诈死, 初看起来觉得方式太过离奇极端, 但仔细一想, 从木兰危急时刻独骑驰骋而来时那一亮的目 光,到面对木兰踌躇杀人时“这是命令”的大声狂吼,从河边温和殷切的挽留,到“战场上不 能有爱情”的决绝冷酷,相比女人的柔情,这男人的目光太过敏锐通透,在花木兰还未了解 自己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她的未来。 第二次,用生命的代价,换取垂危的木兰和兵士们的绝处逢生。 最喜欢这里的文泰,狂沙过后,那一声绝望的“花木兰”,这个多年来藏在暗处的男人终 于袒露了自己的情怀, 终于相见的无语凝噎, 割腕输血的平静温存, 峡谷困顿中的相偎相依, 走向敌阵的决断从容,以死相逼,义无反顾,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只寥寥数语,便让对手 哑口无辞。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内心的男人,憔悴瘦弱的外表下澎湃汹涌的壮士豪情,让人荡 气回肠。 第三次,则是爱情的了断。我常想,文泰“愿意为国赴死,不愿牺牲爱情”, 然而在朝 堂之上, 抬眸垂首,终是无言承受;蓬蒿离离,没有缠绵悱恻, 轻轻一抱,便是默然长别。“家 国”二字,是个沉重的话题,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将功成,万户涕泗。 对这样的结局,我不知是悲是喜,惟有无尽遗憾。“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 战死,壮士十年归”,区区二十字,隐藏了多少真实的历史。如果说赵薇版的木兰,英姿飒 爽,让我觉得真实;那么陈坤版的文泰,带给我更多的则是感动。因为大爱,所以无私,因 为辽远,所以壮美。 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这部影片再一次告诉大家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女人照样 可以统率千军万马,也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幸福,选择“大爱”而放弃“小爱”! 因为有爱,才能坚持;因为有爱,沧海桑田才能天长地久;也因为有爱,虽有遗憾,却 仍觉人间如此美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木兰辞的观后感...400字...急急急
《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小时候,就对木兰诗,特别有感觉."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有时自己也会随口,就会背出这些诗句来.敬重花木兰,是个忠孝节义奇女子。 木兰辞,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这是汉乐府里歌颂女子的三篇诗歌。流传最广的,国人耳 熟能详的,莫过...

关于《木兰诗》观后感600字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

谁说女子不如男观后感
《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小时候,就对木兰诗,特别有感觉."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有时自己也会随口,就会背出这些诗句来.敬重花木兰,是个忠孝节义奇女子。 木兰辞,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这是汉乐府里歌颂女子的三篇诗歌。流传最广的,国人耳 熟能详的,莫过...

英文《花木兰》观后感
木兰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这部电影是阿邦的一个乡村女孩,木兰。她打扮得像个男孩,代替父亲参军。好好想想女演员拉木兰的角色吧。其他演员也是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他们在电影中做得很好。我喜欢木兰。这部电影是她对家庭、朋友和国家的爱。如果你这个周末想看电影,想看一些有趣的东西,那就选木兰吧!

电影花木兰观后感300字急需~
有一位历史上传奇女子叫花木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叫木兰辞。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叫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的,花木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女中豪杰,她的形象早已经渗入到我们脑海的深处。她是一个传奇,她身上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现在,又有了一部电影叫花木兰。这部影片以时间为...

中央一台演的花木兰传奇,观后感怎么写?给个例子啊
men living without a hero, heroine will be, with the Northern Wei Rouran not prominent men of war, will have a prominent heroine Mulan. She is a weak girl, he's elderly father, is no longer on the weak; she is a woman weaving, but to her father, to join the army to...

花木兰对后世的影响
我有观后感 《花木兰》观后感 从小就我就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木兰诗也是从小就背过,朗朗上口。但是看了电影《花木兰》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木兰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是个很机灵的孩子,身为女子的她却从不比男孩子差。柔然入侵,朝廷征兵,木兰的父亲体弱多病,战场往往九死一生,她不...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读书笔记。
木兰辞\/北朝民歌 紫骝马歌辞\/乐府(北朝)人日思归\/薛道衡(隋)蝉\/虞世南(唐)在狱咏蝉\/骆宾王(唐)山中\/王勃(唐)渡汉江\/宋之问(唐)山中留客\/张旭(唐)望月怀远\/张九龄(唐)从军行\/王昌龄(唐)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使至塞上\/王维(唐)竹里馆\/王维(唐)峨眉山月歌\/李白(唐)闻...

背派还是背诗,派的含义,诗的含义?
”我压根不明白什么是“派”什么是诗,歪着头假装想了想,说:“诗。”我摇头晃脑地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背“春眠不觉晓”,背“蟑螂吃水清兮”,后来才明白那是“沧浪之水清兮”。如今我常常想不起昨天刚看的论文,《木兰辞》倒是张口就来。大概是内存被占用太多,又舍不得清理。小时候...

参加诗词嘉年华后写作文如何写
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妈妈念《木兰辞》,觉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记不牢,当她被我烦得不行的时候,我终於记住了,那时我才九岁,比同龄的学童早了好几个寒暑就学懂了,我很高兴。妈妈常说我背诗记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记得诗句,对作者,诗意全不理解。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