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有几个善男信女能够领悟其中含义好? 你们谁理解和我接近,财富给谁。

如题所述

《心经》中有句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流传很广,很多不学佛的人也都知道,经常被引用,但真正能理解这句话的人,估计就不是很多了。
“色”绝对不是美色,这是对佛经极大的误解。其实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现象,我们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切事物,在佛经里都称作色。
“空”就是无,空性,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理解也不难,但是能真正的证悟到空,就很难了。
何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指身信宇宙万有的现象。
“不异”异字除作各异的解释外,还可作离字解。
“空”缘起无自性。世间一切诸法,或大或小,是心是色,皆是仗因托缘所生起的,幻化不实,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既从因缘而生而灭,则其未生时本空,既灭时亦空,就是未灭时也过是空体上一时所有的幻相罢了;是故一切诸法毕竟皆空。
缘起假象谓之“色”,缘生无自性谓之“空”,虽有假象都无实体故言“不异”。所谓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说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说空不异色。一切色法皆藉众缘而生起,本无自性,非色灭而后始空,即存在时亦不过一种幻相,莫不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依性空而幻生一切万有的色法,则性空便为一切色法之本体,故说空即是色。
缘起性空:
一、由因“缘”和合生“起”之法,皆无自“性”,其体本“空”,故云缘起性空。此空作虚妄不实解。
二、谓一切“缘起”诸法,皆依真空理体而生起,当体——其“性”——即是真“空”,故云缘起性空。此空字指真空。
何谓缘起?何谓性空?须知世间一切事事物物,莫不全由各自需要之各种肛条件——缘,组合而生起,这叫缘起。一切事物既皆仗因托缘而生,自然没有实在不变的个性,因此说为性空。以其没有不变的自性,所以才能在一定的场合下,而和合产生另一种的事物——例如木经火烧则成炭,泥经窑炼则成砖、或瓦。一切事物,如果有自性的话,那就永恒不变了。所以不能永恒不变,就是没有自性,因无自性故能缘起(幻生一切事物),因缘起故说性空。
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性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缘起即性空),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缘起)。
括要的说:因缘起而性空——“色不异空”:依性空而缘起——“空不异色”;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色即是空”;性空为缘起依即是缘起之本体——“空即是色”。
又色即物质,空指精神。物质不能离开精神的主体——色不异空;精神亦不能离开离开物质的作用——空不异色;物质“是”精神的使用品,色即是空,精神“是”物质的统御者——空即是色。此则怎样可以分离而失去联络呢?须知,缺了物质即失去现实的作用,缺了精神即失去思想的活动。所谓物质和精神两者都要做到周密备至才为圆满的。固不能偏重於外在的物质生活方面,而轻弃精神思想不顾,同时也不能偏重内在的精神思想方面,而轻弃物质而不用。光靠物质生活,或仅以精神思想要在社会活动着,是绝对不可能!又肉体没有精神的维持则失了主宰;精神没有肉体的供役则缺了运用。肉体和精神是很有密切关系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就是这样。
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
色:梵语是ru^pa。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
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空:梵语是s/u^nya。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
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
四大因素是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和复归被为“空”。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运动变化着叫空,比如水是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这就是色,
但是,水能够变成空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了,好象是空,其实没有真正空,冷热空气交流,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变成了水,又成为了色体,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的色空观,应该是科学的。
几千年以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有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是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包括我们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
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常常有个我字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
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执着,甚至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不要有执着思想,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
就会如如空明,所以佛教讲缘起性空。你明白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不去执着它,更重要的是不去执着个我,回到你没有主观的原来的我,就是缘起性空。
所以佛教讲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这里色就是指有形物质,受、想、行、识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破除我执,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得看空。
又比如佛教讲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不染,即色、声、香、味、触、法。
这些都是说明我这个人也是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主观上常常执着个我,佛教更多的是注重自我的高度修养方法来达到无我的境界,释迦牟尼是用生命变化、物质运动的宇宙观来告诉我们人类,
不要有过多的执着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了这些你就不会有许多的痛苦折磨,这就是缘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当然原始佛教的意义只是摆脱自我,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对色空观有了发展,提出大体同悲,普度众生,我是佛,人人都是佛,后来龙树等提出了中观思想,也叫中道思想,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
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
所以我们常听到的佛教义理是语言道断的,必须自己亲证才能明白的道理一样。龙树认为空的更准确解释应该是事物的相对性,是缘起共生的,
在他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那么最后,一定有一样东西与这种相对性本身相对,那就是绝对。
这种绝对不能通过理性来描述,而只有通过直觉来体验和把握,它就是不可说、不可分、不可思议的宇宙整体。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
这就是有与空之间的中道,龙树又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对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对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4
这个是佛说 心经 里的内容 就是论述诸法空相的 宇宙真相 和事实 万事万物不能永恒存在为空
第2个回答  2018-12-23
当你在意色是不是空的时候,你就没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当你什么时候不在意这些了,不去刻意追究了,你就明白了。ps:你的财富值不稀罕。
第3个回答  2018-12-29
和你最接近的,未必是最好的。世人往往如此,和他最靠近的答案就是最正确的答案?不是,和他最近的是他想要的答案。
第4个回答  2018-12-24
四大皆空,处世佛性,通常是两句话,要么关你屁事,要么关我屁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