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别有虐待小动物的冲动?

如题所述

虐待小动物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

昨晚上我看张蔚写的《犯罪心理分析:邪恶的二十个模样》第七章结尾就有标题为人为何虐待小动物,我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以证明立法惩罚虐动物者是非常必要的。

内容扩展:

喜欢虐待动物,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应该怎么理解这种行为的源起呢?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对可爱的、体积小的东西表达喜爱之情或者持正面的态度。

小动物或者是宠物,在大众观念里对人呈现出的也多是友好的画面,有些可以一直陪伴在人的左右,有缓解孤独、治愈心灵的作用,甚至国外有监狱用养宠物和小动物来矫正犯罪行为人的一些观念和心理状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发生着一些与前述情况完全相反的事情。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社交媒体,都会报道虐待动物的新闻。

行为人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照片来向大众展示自己的虐待行为,顺便配上一些残忍或是戏谑的文字。

研究显示,有相对隐蔽性的行为,其行为的实际发生数量和暴露在大众面前的数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而虐待动物行为的实际发生数量和被大众知晓的数量的差距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其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在相对隐蔽的场所,如自己家中,所以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很高的暴力攻击行为,因其对象并不是人,所以一般不会引人注意。

我们要清楚人的暴力行为包括虐待行为的发生基础因素有哪些。简单来说,为什么人会有泛暴力行为产生?个人觉得,虽然暴力这种行为会给其他个体造成广泛的影响。

但从根本上来说,暴力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诉求的表达途径,而这个表达途径就包括很多的基础因素在里面。

任何暴力行为,包括针对动物的虐待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一定涉及前述若干因素的其中一项或几项。在明确这个大前提之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为什么人会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出现。

首先,虐待动物是一种心理发展退化的返祖行为。我们的祖先,从猿类进化到智人,在生物进化和与大自然做生存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制作和使用武器打猎。

打猎技能的习得,就意味着对其他动物的捕捉和杀害。当然,这是一种原始性和生存的本能。

随着进化和社会发展,这部分的心理倾向并没有因为社会供给的充足和生存环境的稳定而完全消失,只是长时间被压抑。

当我们的心理发展受阻的时候(受阻的原因可能是挫折,或者是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心理就会固化或者倒退,出现返祖行为,本我急速发展,单一追求快感来弥补心理的创伤。

其次,自我强化。这个因素适用于所有的做出非常规行为的人身上。艾莉森·艾特瑞尔在其《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中指出,这些非常规行为人或不被重视,或没有社会存在感,或被质疑各方面的能力。

虐待动物并且发到社交媒体上给人看,就是要吸引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出一些一般人不敢做出的行为的。

现在借助网络的社交媒体传播速度极快、覆盖面广,可以很快引起很多人的注意。这是一种自我心理的强化手段,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实施这样非常规行为的个体对于通过正常渠道彰显自我能力的手段缺失和某方面实际能力的低下。

再次,负面情绪发泄目标的转移。如果挫折、被打击,或是生活环境剧烈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正确释放,就会引发人类的暴力行为。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直接发泄目标处于“不能”状态的时候,这种以情绪发泄为动机的暴力行为就会下意识地选择另一个目标,也就是发生了发泄目标的转移。

比如,甲走在路上被人撞倒了,欲上前与人理论,没想到对方是一个人高马大的社会人士,于是选择忍气吞声回家,进家门看到家里养的狗正在咬自己的拖鞋,在越想越气的情况下上去就是一脚,踢的时候还喊着“你这个畜生”。其实小狗咬拖鞋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为,这种对于小狗的暴力行为就是发泄目标的转移。

一般转移的目标都是没有攻击性的,最常见的就是小动物,因为可以把情绪宣泄到极致,有些暴力行为人可能选择孩子作为转移目标,这样的暴力行为就非常严重了。

最后,童年缺少关爱及成年后的人格障碍。童年时期对动物的虐待,会不会造成成年后暴力行为的比例增加或者成年后的犯罪行为呢?恐怕答案是肯定的。

影响最大的就是行为人得不到足够的家庭关爱。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很可能产生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和人际交往上的障碍,而为了引起家庭成员或是周围人的足够关心。

不管这种关心是什么性质的,责备也好,维护也罢,孩子就会不断地做出各种出格的行为去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关爱缺失情况越严重,出格行为的程度就越深。

成年后,由于童年时对动物的虐待行为造成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缺失,如同情、责任感、羞耻感,以及对动物进行虐待时养成的冷漠性格,实施虐待行为的人可能会变为反社会的易感个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会比较高。

这种由于童年虐待行为形成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固有模式会投射到社会中,变成对社会规则及法律的蔑视。而更加严重的,就是随着虐待动物行为次数的增加和一次次虐待行为反馈的增强,个体后期遇到不可发泄的情绪时,已经不满足于虐待小型不会反抗的动物。

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发生目标的转移,产生严重的针对同类的暴力发泄和虐待行为(有时候这种暴力和虐待行为的目标是行为人自己,这个时候会产生严重的自虐或者自残行为),其根本动机同样也是在发泄自己无法发泄的情绪。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