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两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后两句是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段的意思大概是说,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跟梦幻一样,好像泡沫中的影子,雾霭一样,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如同闪电一样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同时也是佛教经典经书之一,其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历史上流传最广、时间最早的译本。
《金刚经》当初在印度有唯识家(的论释。传入中国后,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6个比较出名的译本,除了鸠摩罗什翻译的之外,其余的5个分别是: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翻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唐义净翻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等到明清之后,三教九流也都开始注解《金刚经》,通过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加上密教的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时的《金刚经》早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
由于佛教在唐朝时特别盛行,使得《金刚经》在当时的中国得到不少官方组织的认可。一直学习唐朝文化的日本自然也跟随着学习唐朝的风气。特别是在奈良时代,官立写经所就已经大量抄写过《金刚般若经》,直到平安时代,关于《金刚般若经》信仰都非常普及,那些从唐代传来的《金刚般若集验记》中的故事,都被收录于《日本灵异记》。
参考资料: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十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持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
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大家是否回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
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
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
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何解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意为世间一切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泡影般虚幻,如同露水闪电般短暂。我们应当以这样的观点看待世间万物。解释:1. 如梦如幻: “一切有为法”指的是世间所有因条件而产生的事物和现象。“如梦幻泡影”形容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如同梦境和泡沫。这里的比喻告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这句话出自《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意思是:所有由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像梦幻一般,如同泡沫中的影子,如露水与闪电那样短暂,对于世间万物,都应该这样看待。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是佛教中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深刻洞察。有为法指的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它们...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这句话做何解?)
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为法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它们的存在都是暂时的、虚幻的,如同梦境、幻影、露水和闪电一样,很快就会消失。2. 当作如是观:意思是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有为法,认识到它们的虚幻性和无常性。这样看待有为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世间事物的执着和贪欲,从而达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是什么意思...
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是有名的《金刚经》六如偈,这段经文告诫人们不要妄想执著,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要拿得起放得下。出处:这句话出自《金刚经》。释义:一切因缘的产生的生灭现象与法则,如做梦一样,梦境里一切空洞虚假,如幻术一样,实际是技法作用在示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佛教经典《金刚经》中的一句偈语,意思是所有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世间万物,都如同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一样,短暂而虚幻,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我们应该用这样的观念去看待世间万物,不执着于它们的表象和变化,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如露亦如电”,露水和闪电都是自然界中短暂存在的现象。露水在清晨出现,随着阳光的升起而消散;闪电在瞬间划破天际,然后又归于寂静。这两者都象征着世间万物的短暂和无常。就像露水和闪电一样,世间的一切有为法也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意思?
【作如是观】作这样的看法,表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观点。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佛教徒应持这样的观点: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词,犹言如此,是这样。在佛经中,“如是”...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因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所以一旦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最后这句“应作如是观”的意思是:一切有的东西,都如梦幻泡影一样,你可以说它像露珠,也可以说是闪电,世间事物都应该这样看待!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