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人文素养

急求一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为题的文章。。。800字的。。。。

  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陷入一种困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面对激烈的生源竞争,我们没有选择,那就认真地教吧,可是学生根本不理解教师的所谓的良苦用心,多数情况是教学双边活动成了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正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因此,现在的中职语文课堂越来越沉闷,中职语文教学像掉了“魂”了。难怪有老师感叹:做语文老师难,做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更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大家只能像鲁迅笔下的那个九斤老太太一样发出无奈的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中职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哪里?我认为就是改变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而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激活中职语文教材。任何一套语文教材都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也蕴含了某些教学方法。好的语文教材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语文教学的死气沉沉与中职语文教材有很大关系。
  一、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弊端
  中职语文教材改版次数很少,有一部分课文比较经典,但总体来说课程内容已经很陈旧了,有些课文说教痕迹很重,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缺乏时代精神,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教材中很少有反映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有些课文难度较大,比如《谏太宗十思疏》、《谋攻》等文言文。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像《包身工》、《风景谈》、《雄关赋》这些所谓的名家名篇,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不大,教师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只会适得其反,并且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课程安排来看,长期以来,语文课在中职课程安排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大多每周有四五节左右。不管什么专业,都使用着统一的中职语文教材,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最后进行统一的毕业考试。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学生文化底子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仍然进行着整齐划一的教学。本来应该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被这些“装订”成册的限定,也“装订”成了统一模式。
  因为没有普通中学的升学压力,多数教师也就把上课当作了一种简单重复的职业,照本宣科,把“教教材”当作了终极任务,把语文学习和讲授课文划上了等号,每学期按时完成了教学计划也就大功告成了,至于学生学到东西没有就看自己的造化了。这样,就造成了相当数量的中职语文老师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在一种有依赖的情形下,在低层次上的持久徘徊,很难形成自我的超越和提高,更多的情况是越教越熟,而不是越教越好。
  中职语文教材的弊端日渐明显,它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中职学生,中职语文教师自言自语地讲授教材的日子也该结束了。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鉴于以上情况,与其坐等中职语文教材的改版,还不如从改变自己入手,改变自己的教材观,自己创造性的使用现有教材。
  二、重新解读语文教材的含义
  语文教材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范例性”, 即把语文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语言文学的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例子。当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理念,靳玉乐就认为:“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基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这种观点除了将教材理解为范例,更主要的还准确的说出了教材对教学的作用,“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范例教学理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与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范例教学,又称为“示范方式教学”、“范例性教学”等,根据瓦格舍因的理论主张,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和学习。按照克拉夫基的说法,“范例教学是这样的教学(授课):它使学生能够依*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语文教材当作好的、清楚的、典型的“范例”或“话题”,教学活动就是以教材“范例”为中介从而让学生进行交往,获得发展的过程,“教教材”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如果把语文教材当作“范例”或“话题”,必然或对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变革。用范例教学来激活教材,激活课堂,赋予教材和课堂以新的内涵和活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传递预设的知识和观念的过程,而是以课程为中介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对话,建构意义的双边过程,中职语文课堂沉闷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
  三、重构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范例
  中职语文教材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了种种不适,这就需要中职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重新构建中职语文教材,突显它的“范例性”。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激活教材,发挥教材的“范例性”?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大胆裁剪教材。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语文教材就应该突出“基础”和“应用”原则。选择经典的教材范例,要作到“心中有学生”,“范例”要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中职学生多数都是初中“分流生”,初中学习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段很失败的经历,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本来是想有所改变的。可是,职业学校除了学习专业,文化学习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反而更深更难了,他们自然望而却步。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大多数中职学生比较厌学,行为习惯差,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语文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去发掘和开启他们的这种愿望,并让他们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在教学中,我大胆裁剪教材。首先,根据学生水平选教材内容。一方面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职业生活必需的有关的内容,使课文成为学习的范例而非要掌握的内容,强调单元主旨,引导教师使用单元教学法等新教法。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必需”与“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中职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文知识,保留对中职生语文能力提高确实有用的内容。汉字方面:识字大于写字,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字基础上,适当扩大识字量;词汇方面:强化用词练习,淡化背词义式的释词;阅读方面:增加阅读量,注意培养语感,减少文章分析;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不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口语交际方面: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文言文学习方面:减少古汉语知识的灌输,选用优秀、短小、生动、可读性强、易于背诵的作品。
  其次,适当增加时文。中职语文教材是按照文体组元的,为了方便教学,我在征求学生意见后,舍弃那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又时代久远,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太大的经典作品。拓展教材范围,从《读者》、《散文》等优秀刊物中选择有时代感、亲和力和实用意义的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以及具有不同文化内涵、文化背景的中外作品入选。对反映时代风貌和科技发展成果的新人新作也大胆选用。然后对裁剪后的课文和时文进行整合,根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教学。有时是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根据单元要求确立一个专题,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有时,是将两篇课文并起来,进行对比教学;有时,就单篇课文开展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让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如此等等。
  2.结合专业学习整合范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高语文教学,它是为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阶段的语文主要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从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层面来要求中职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取舍上,打破固有的单元模式,淡化文体分类,以语文基础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为组元依据。重视应用语文的学习,加强根据专业特点强化了“应用语文”的教学,选取适用于中职学校主要专业的常用文体,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尝试打破学科界限,尽量贴近专业需求,将教材和专业进行有机的整合。我在给外事专业学生进行“讲解”这一口语训练时,正好他们刚学了茶艺表演,于是,我决定借茶艺表演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专业体验中感到“讲解”知识的重要性,激起对这一知识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范例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基本经验的形成与智力发展。
  3.增加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应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课文是范本,是师生对话的“话题”,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言的学习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材料背景下进行。理科的学习是在学生弄懂基本原理后“举一反三”,应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语文的学习恰恰相反,应当在学生接触了足够的语言材料后归纳提炼出语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是“举三反一”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搜集更多的范例,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些范例可以是教师的某种情绪,学生的一篇习作,或者是网上的一个消息,它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共鸣,激发起他们在课外自己去学习的积极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源头——教材有了“活水”,自然会给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当然,也不是说,有了一本理想的中职语文教材,就一劳永逸,其实,中职语文教材的“范例性”恰恰给教师在“用教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具备开发语文课程的能力,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同时还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中有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充分尊重学生对教材范例的认识,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包括错误、荒唐的观点。
  绘画有灵魂,音乐有灵魂,建筑有灵魂,文学有灵魂。同样,语文教材也有灵魂,这就需要我们用对学生的热情,对语文的激情,对事业的痴情去激活它,设计它,开发它。当我们把语文教材当作一篇篇有血有肉、“活”的“范例”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渐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佳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