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垃圾堆肥中的氮,磷含量?

包括以下方面
研究意义 方案设计流程具体方法步骤 经济合算结论

  如何提高垃圾堆肥中的氮磷含量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作为城市公害的生活垃圾发生量及其组成也有了很大变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再资源化,消除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既解决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氮、磷含量低,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本文将讨论如何解决垃圾堆肥化中氮磷含量低的问题!

  关键词 垃圾堆肥 资源化 营养化 氮磷含量

  一 垃圾堆肥的研究意义
  优质垃圾堆肥用于农业生产,不仅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和养分,而且堆肥中有机质与土壤结合,可使粘质土壤疏松,对砂质土壤则促进其结成团粒,以致明显降低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风、保水和培肥的功能,同时能促进植物根系的增长。据研究表明,优质堆肥施用适量,一般均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尤其用于中低肥力的菜地或新菜地,增产效果更好,而且可提高蔬菜品质,降低烂菜率,增加蔬菜中钙、钾含量,明显降低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优质垃圾堆肥对水稻、马铃薯、萝卜增产效果较为明显。

  二 研究目的以及与其成果
  为了有效的处理垃圾,提高垃圾堆肥中的氮磷磷含量 ,将生活垃圾经人工初选,把堆肥物和非堆肥物分开,回收非堆肥物中的废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剩余的砖瓦、石块送入填埋场。将堆肥物与粪便按一定的发酵水分的要求均匀混合、堆制密封。采用通风管道自然通风,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50~70℃进行好氧发酵,约15天后第一阶段的发酵完毕,起堆。在自然温度下进行第二阶段的发酵腐熟,约25天后发酵过程全部完成,即成腐熟堆肥,然后经过分选筛分,直径大于12毫米的粗粒送往填埋,直径小于12毫米的堆肥即可作为农用。

  三 堆肥的过程
  1 基本生化过程
  垃圾堆肥是在大量微生物作用下,使垃圾粪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生物转化过程。由于堆肥环境的不同,可以是厌气为主的发酵过程,也可以是好气为主的氧化分解过程。好气性氧化分解后,除CO2和水外,主要是硝酸盐、硫酸盐及其他氧化终产物。化学性质稳定,不再进行生化分解。氧化分解过程进行很快,条件适当,几天内就可进行完毕。稳定性终产物也没有什么气味,符合卫生条件。厌气性堆肥是在缺氧条件下厌气进行的一种发酵分解,其终产物除C02和水外,还有氨、硫化氢、甲烷和其他有机酸等还原性终产物。有异臭、发酵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一个垃圾堆完全腐熟,往往要几个月。可见,好气性堆肥显然优于厌气性堆肥。
  2垃圾堆肥处理的必须条件及调控
  ①微生物。不论是好气性堆肥还是厌气性堆肥,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有时还有酵母和原虫参与。城市垃圾的微生物数量,随垃圾的性质不同,差别很大。一般细菌数量在106~1025个/克(千重),总大肠菌和粪性大肠菌分别占10%和1%。由于这些微生物的繁殖,使有机垃圾发生了转化。在垃圾中掺加人、畜粪便、污泥是增加微生物数量的有效方法。
  ②养成分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即碳、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碳可以在堆肥前通过垃圾的初步分选,提高有机物含量。垃圾中缺乏的往往是氮磷。一般常见的可作堆肥的垃圾,其含氮量和碳氮比值见下表。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碳氮比,应在30~35∶1,氮磷比100∶1为宜。碳氮比小于25∶1,特别是pH偏高时,会导致氨的排出。碳氮比大于40∶1时,氮明显不足,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城市垃圾一般碳氮比较高,有的高达60~80∶1。碳氮比值越高,堆肥周期越长。为此,垃圾堆肥常需加入氮和磷,以加速堆肥过程。一般加入氮、磷肥水溶液,或掺入人粪、污水、污泥,都可达到调控碳氮比的目的。
  ③水分微生物的代谢过程需要合适的水分条件。水分低于10%,有机物分解就会停止。若水分超过50%,会阻塞堆肥内的空隙,使好气发酵变成厌气发酵,温度会急剧下降,不利于无害化。④pH值和温度调控堆肥中主要微生物要求pH值为6~8,由于堆肥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机酸的生成而使pH值小于6,妨碍堆肥腐熟。另一方面由于产生游离氨,也有可能使pH值大于8,造成氮素损失。因此可以加入一些石灰,钙镁磷肥或其他物质来调节pH值。
  各种废物的氮含量和碳氮比
  名称 N(%) C/N
  人粪 5.5~6.5 6~10
  菌 0.5 0.8
  血粉 10~14 3
  生污泥 4~7 11
  消化污泥 2~4 6
  杂草 2~4 19
  蔬菜废物 2~4 12
  锯末 0.1 200~500
  骨粉 0.8~3.7 4~6
  畜粪 0.3~0.6 15~25
  厨房垃圾 2.15 25
  混合垃圾 1.05 34
  通气性是影响堆肥温度的重要因素,主要靠通气来调控堆肥温度。一般要求在堆肥过程中保持50~70℃一个星期,才能杀灭常见病菌和寄生虫,并使有机物发酵腐熟。一些病菌和寄生虫致死温度见表3-34。垃圾堆肥有自然发酵和强制通风两种方法。自然发酵时间长,表面温度达不到无害化的50~70℃要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垃圾堆肥还是提倡强制通风的设施为好。主要设施是建设堆肥仓。仓中设有专门通气孔道,通气孔直径15~20毫米不等,仓顶设有可开启的塑料或水泥密封盖。仓内还有粪稀喷酒管,抽气管、排水管等,用以调节水、肥、气的量。发酵仓的容积为50~100吨,发酵周期为12~15天,3天内即可达到70℃,出仓时的温度还在50℃以上,达到无害化标准。
  几种常见病菌与寄生虫死亡温度
  病菌与寄生虫 死亡温度
  伤寒杆菌 46℃以上不生,55~60℃30分钟死亡
  沙门杆菌类 56℃,1小时内死亡,60℃15~20分钟内死亡
  志贺氏杆菌类 55℃,1小时内死亡
  大肠杆菌 绝大部分在55℃1小时内死亡;60℃,在15~20分钟内死亡
  阿米巴属 68℃,死亡
  无钩绦虫 71℃,5分钟内死亡
  旋毛虫幼虫 在50℃,1小时内可以明显减少,62~72℃死亡
  美洲钩虫 45℃,50分钟内死亡
  流产布鲁土菌 61℃,3分钟内死亡
  化脓性细胞菌 50℃,10分钟内死亡
  脓性链球菌 54℃,10分钟内死亡
  结核分枝杆菌 66℃,15~20分钟内死亡,有时在67℃死亡
  牛结核杆菌 55℃,45分钟内死亡
  3.垃圾堆肥成品的质量要求及其农用控制标准
  垃圾堆肥成品的质量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做到无害化,二是必须保证其肥料养分含量,使农作物增加产量。为此要求堆肥必须充分腐熟,颜色成棕褐色或棕黑色,无恶臭,杀死虫卵、致病菌和杂草种子,无塑料、玻璃、金属、砖瓦、石块等有害物。要过筛将大颗粒去除,以防长期使用不致破坏土壤的物理性状。各种重金属含量不超过规定标准。堆肥成品的碳氮比值应在20以下,保证堆肥有足够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为了便于运输、保管和使用,应该把堆肥的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198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从垃圾堆肥的物理、卫生、重金属和养分等方面,制定了15项标准限值,使城镇垃圾堆肥的加工、使用和监测做到有法可依。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见表。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值
  编 号 项 目 单 位 标准限值
  1 杂物 (%) <3
  2 粒度 (毫米) <12
  3 蛔虫卵死亡率 (%) 95~100
  4 大肠菌值 10-1~10-2
  5 总镉(以Cd计) (毫克/公斤) <3
  6 总汞(以Hg计) (毫克/公斤) <5
  7 总铅(以Pb计) (毫克/公斤) <100
  8 总铬(以Cr计) (毫克/公斤) <300
  9 总砷(以As计) (毫克/公斤) <30
  10 有机质(以C计) (%) >10
  11 总氮(以N计) (%) >0.5
  12 总磷(以P2O5计) (%) >0.3
  13 总钾(K2O计) (%) >1.0
  14 pH 6.5~8.5
  15 水分 (%) 25~35
  4.除臭技术
  恶臭是垃圾粪便污染环境的重要方面,国外已把恶臭列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公害之一。恶臭是一类混合气体所发出的臭气,主要是氨类、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醚、二甲基硫醚、苯乙烯、乙醛、甲硫醇等,其特点见表3-36。
  垃圾粪便处理,多采用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方法结合进行除臭,主要方法有:
  水洗法--充填塔、喷雾塔、水通气
  冷却法--浓缩①物理方法
  吸附法--活性炭、离子交换、表面活性剂
  空气稀释法
  药剂处理法--酸碱、次氯酸盐、臭氧、锌盐、铜盐、掩盖剂②化学方法
  生物化学分解法--土壤净化法
  各种恶臭物质的特点
  类别 恶臭物质 臭味 臭觉阀值(毫克/公斤) 沸点(℃) 主要发生源
  甲硫醇 烂葱头臭 0.041 6
  硫 乙硫醇 烂卷心菜臭 0.00028 37 鱼类加工厂,牛皮纸厂,
  化 二甲基硫 烂卷心菜臭 0.0037 37.5 化炼油厂,煤气厂
  物 二乙基硫 蒜 臭 0.0028 92 粪便处理等
  硫化氢 臭蛋臭 0.13 60.4
  甲基胺 0.021 6.5
  氮 肉类加工厂
  乙胺 鱼臭 16.5
  化 化肥厂
  三四胺 0.00021 3
  物 粪便处理等
  氨 刺激臭 55 33
  丁烯 汽油臭 22 30
  脂肪族 丁酸 汗臭 0.00086 163.5 水产,畜产肉类加工
  化合物 丙酮 汗臭 100 65 粪便处理等
  丙烯醛 刺激臭 0.21 53

  四 经济效益和结论
  施用无害化处理的优质垃圾堆肥,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作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表明,随着垃圾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三相比中固相下降,液相和气相增加。连续两年亩施1.5万公斤垃圾堆肥,可使容重下降0.08~0.17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增加3%~6%,三相比中固相下降3%~6%,液相增加1%~5%,气相增加1%~6%。广州、上海等地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由于垃圾堆肥质地为砂性,在粘重土壤上施用,对改善土壤的效果更好。
  垃圾堆肥有机质含量高(有机碳含量大于10%),吸水能力强,随着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其保水能力提高,从而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流失。土壤水流失量减少,土壤中养分流失量也随之减少。据测定,土壤中硝态氮和酰胺态氮流失量随垃圾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铵态氮损失量更少。以亩施3万公斤垃圾堆肥计算,钾(K2O)流失量比不施垃圾堆肥的处理增加外,硝态氮和酰胺态氮损失量分别减少4%和8%~10%。
  垃圾堆肥的增产作用同样是明显的。据北京朝阳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利用垃圾肥种植蔬菜,西红柿、柿子椒、大白菜增产幅度在5.9%~13.5%;可使玉米、水稻增产14.7%~76.0%。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的试验,施用垃圾堆肥黄瓜增产8.5%,水稻增产29%~56.8%。
  垃圾肥用量以每年亩施5~10吨效果较好,配合施用20~40公斤化肥,效果更好。从长期考虑,则以亩施3~4吨为宜。在中、低肥力土壤上的增产效果相当可观,配合少量化肥后,增产率可达66%~79%。而在高肥力土壤上则仅增产0%~9%。垃圾肥在蔬菜上增产效果较好,特别是叶类蔬菜上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例如,在大白菜上亩施垃圾肥5000~10000公斤,可增产9.1%~42.9%,配合施用20~40公斤化肥的,增产5.22%~78.8%。
  施用垃圾堆肥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而且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蔬莱上的试验表明,青菜、萝卜施用垃圾肥,菜体中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单施化肥处理。由单施菌素的274毫克/公斤下降到45~119毫克/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9种蔬菜上的试验也得到类似结果,而且能使蔬菜中的矿物质,维生素C含量提高,减少蔬菜贮存中的腐烂率。施用垃圾肥是否会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据各方面的试验表明,凡是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肥,土壤重金属污染,病原菌、寄生虫卵的污染均与不施垃圾肥的对照土壤相近。对植株样品的化验也证明各种重金属含量和蛔虫卵,大肠杆菌值都未超标,均在安全食用标准范围内。可见,施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堆肥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172-87》,1987
  《中国肥料》1994
  《中国有机肥料》1991

参考资料:引自《中国有机肥料》,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172-87》,1987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24
第六章 氮素营养与氮肥

教学目的:

氮素是作物的植物营养三要素之一,在作物体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土壤中的氮素以有机氮为主,氮素矿化作用在土壤氮素供应 具有重要作用。由于N肥在土壤中有挥发、淋失和反硝化作用等项损失,因此N肥的施用不当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效应。要求牢固掌握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同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转化,影响土壤氮素平衡的土壤、气候、作物等因素;掌握各种主要N肥的成分、性质及在土壤中的转化与有效施用技术。本章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合理的施用氮肥可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不合理的施用氮肥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特点,以及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N素营养规律;植物氮素缺乏与过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与症状;土壤中氮素转化规律和氮素损失主要途径;掌握各种N肥的成分、性质及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技术。难点是作物不同作物的氮素缺乏症状及其与其它因素的区别,环境条件对土壤氮素有效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教学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包括4节:

第一节 作物的氮营养

第二节 土壤中氮的含量、形态和转化

第三节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四节 提高氮肥肥效的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

本章教学计划用6学时完成。其中第一节作物的氮营养用1学时,第二节土壤中氮的含量、形态和转化用2学时,第三节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用2学时,第四节提高氮肥肥效的途径用1学时完成。

教学方法及步骤:

本章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图片和缺素症的照片进行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作物对各种形态的氮的吸收和在体内的转化,利用丰富的缺素症图片使学生对主要作物的缺氮症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通过形象的多媒体使学生了解不同形态氮素在作物体内的同化过程,及其对根际pH的影响;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各种形态的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各种形态的氮在土壤的损失途径,及对土壤肥力和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明确合理施用化肥氮肥可作物产量和品质,对生态环境的无不良影响,只有不合理的过量施肥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

如何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不同时期来合理的施用氮肥是本章教学,以及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我们自己的科研图片,要让学生了解在新的高产栽培理论中,氮肥施用更注重的是提高群体的质量,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

复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

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氨挥发、交换性铵、土壤氮矿化势、缓效(控释)氮肥、硝化抑制剂、氮肥利用率,生理酸性、生物酸性和代换酸性

2、回答下列问题:

(1) 氮素营养主要的生理功能。

(2) 作物根系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及其吸收同化过程?

(3) 硝态氮和氨态氮的营养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 作物氮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5) 作物体内酰胺的形成对氮代谢有什么影响?

(6) 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7) 各种常用氮肥的主要理化性质、贮藏条件,它们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合理施用技术?

(8) 氯化铵和硫酸铵对土壤结构影响的异同?

(9) 为什么尿素最适宜于做叶面喷肥?

(10)铵态氮肥深施为什么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11)土壤中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有那几种?不同形态氮的转化在土壤氮的供应与保持方面的意义。

(12)土壤中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及其有效性?

(13)影响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在什么情况下容易造成NO2-的的累积?

(14)旱地土壤和水地土壤的反硝化作用有何不同?

(15)液体肥料有何优缺点?

(16)长效氮肥或缓效氮肥有何优缺点,推广中存在什么问题?

第七章 磷素营养与磷肥

教学目的要求:

磷也是营养三要素之一,它既是构成作物体内重要的组成成分,同时又以多种方式参与作物体内的生理过程,特别是磷在碳、氮和脂肪代谢中的作用,以及磷对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改善产品的品质等方面的作用。磷矿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性资源,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磷也是海洋和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子。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途径和迁移规律;了解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掌握提高土壤难溶性磷有效性的基本技术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不同生育时期的磷素营养规律,特别强调磷在碳、氮和脂肪代谢的作用,和增强作物抗逆性方面的功能;土壤中磷素的主要成分及其转化规律,不同类型土壤中影响磷肥肥效的重要因子;掌握各种磷肥的成分、性质及在土壤中的转化与有效施用技术。难点是土壤对水溶性磷的固定机制,以及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

教学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包括4节:

第一节 作物的磷营养

第二节 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和转化

第三节 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四节 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

本章教学计划用4学时完成。第一节,作物的磷营养、第二节,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和转化用2学时,第三节,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四节,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用2学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本章采用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缺素症的照片进行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作物对各种形态的磷的吸收和磷在体内的生理功能,强调磷在增强作物抗旱、抗旱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丰富的缺素症图片使学生对主要作物的缺磷症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通过较为直观的多媒体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施入的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各种形态的磷在土壤中的化学固定、吸附固定和包闭固定等;土壤pH和Eh等对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合理施用技术。水溶磷在土壤中固定机理和磷肥当季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如何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种类来合理的施用磷肥是本章教学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生产中磷肥施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

复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

水溶性磷、弱溶性磷、难溶性磷、闭蓄态磷、磷的等温吸附曲线、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作用、土壤供磷能力、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磷的生物固定

3、回答下列问题:

(1) 磷在作物体内的主要营养功能有哪些?

(2) 根据作物磷素营养的特点,试述作物开花后喷施磷的意义?

(3) 作物缺磷的主要症状。

(4) 试述在作物氮和脂肪等代谢中的作用,并论述氮、磷肥配合施用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配施的条件。

(5) 简述磷肥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的主要作用。

(6) 为什么测定植物汁液中无机磷含量,可以判断作物的需磷状况?

(7) 影响作物吸收磷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8) 我国土壤中磷酸盐的分布有何特点?

(9) 以过磷酸钙为例,说明磷肥在酸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的固定机制。

(10)测定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几种主要方法,并说明其优缺点?

(11)土壤中磷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有那几种?不同形态磷的转化在土壤磷的供应方面的意义。

(12) 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合理施用技术。

第八章 钾素营养与钾肥

教学目的:

钾肥也是一种不可再生性资源。钾虽然不是作物体内有机物的组成成分,但它是多种酶的活化剂,以多种方式参与作物体内的生理过程,特别是对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改善产品的品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钾在作物体内的生理功能,植物钾素缺乏的主要症状;钾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过程;了解各种因素影响土壤钾转化的方向和强度。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技术。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钾在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以及增强作物抗逆性方面的功能;土壤中钾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中钾素的动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好各种钾肥的成分、性质及在土壤中的转化与有效施用。难点是钾与其它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概念,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

教学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包括4节:

第一节 作物的钾营养

第二节 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和转化

第三节 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四节 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

本章教学计划用3-4学时完成。第一节,作物的钾营养、第二节,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和转化用2学时,第三节,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四节,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用1-2学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本章采用多媒体图片和缺素症的照片进行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钾在作物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强调钾在增强作物抗旱性、抗寒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功能,利用丰富的缺素症图片使学生对主要作物的缺钾过程和缺钾症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通过示意图反映土壤中钾素的组成、含量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土壤钾素的晶格固定机理和土壤钾素的动态平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钾肥,如硫酸钾、氯化钾和草木灰等的理化性质、营养特点和合理施用技术。

如何根据我国土壤中分布特点、作物种类和肥料性质来合理的施用钾肥是本章教学,以及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钾肥施用问题,正确处理钾肥与其它肥料的关系,平衡施肥。

复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

土壤水溶性钾、土壤交换性钾、土壤缓效性钾、土壤矿物态钾、晶格固定态钾、钾的生物固定

2.回答下列问题:

1)钾素营养主要的生理功能。

2)钾肥提高作物抗旱性、抗寒性和抗病性的机理?

3)作物缺钾的主要症状。

4)充足的钾肥供应为什么会增加根瘤的固氮量?

5)土壤中钾肥的存在形态以及相互关系?

6)在我国北方地区如何合理施用钾肥?

7)常用钾肥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合理施用技术。

第九章 微量素营养与微肥

教学目的:

微量元素是指植物需要量较少的必需营养元素,共有7种,即铁、硼、锰、铜、锌、钼和氯,经常做为肥料施用的有铁、硼、锰、铜、锌和钼等6种。虽然植物对微量元素需要量不多,但它们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方面的重要性与大量营养元素是相同的。当缺乏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时,都会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严重下降,甚至不能完成生活史。另一方面,适宜于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浓度范围较窄,用量过多或施肥不均匀液也会使作物中毒,轻则影响产量和品质,重则污染食物链,危及人、畜健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充分了解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各种微量元素的临界浓度,必须建立起缺乏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生长,微量元素过量时又会造成对植物和动物的毒害作用,掌握土壤中各种形态的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常用微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原则于与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微量元素在作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环境因素,微量元素肥料的营养特点与施肥原则。难点是各种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及其与其它缺素症状的区别;影响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了解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有效性,在生产中必须有针对性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教学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包括7节:

第一节 作物的硼素营养与硼肥

第二节 作物的锌素营养与锌肥

第三掌 作物的锰素营养与锰肥

第四节 作物的铁素营养与铁肥

第五节 作物的钼素营养与钼肥

第六节 作物铜素营养与铜肥

第七节 微肥的合理施用原则与技术

教学时间分配:

本章教学计划用6学时完成。第一、二、三、四、五节,各1学时,第六、七节共1学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本章以理论讲述为主,配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种微量元素在作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强调微量元素缺乏和过多时的危害,利用丰富的缺素症图片使学生对主要作物的缺微量元素症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通过较为直观的多媒体图片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土壤环境条件对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和各种主要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及其丰缺状况。常用微肥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原则与技术

如何根据土壤性质和微量元素种类来合理的施用微肥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生产中微量元素肥施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复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

鳌合态微量元素肥料

2.回答下列问题:

1)微量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2)作物缺硼的共同特征有那些?

3)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典型特征与原因?

4)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微量元素有那些?它们在光合作物中有何作用?

5)与生殖生长关系密切的微量营养元素有那些,它们在提高授粉受精和结实率方面有何作用?

6)豆科作物为什么对钼肥比较敏感?钼肥在氮素代谢中有何作用?

7)试述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

8)试述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在石灰性土壤上可能缺乏哪些微量元素?为什么?

10)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哪些微肥需要以螯合肥料的形式施用?

11)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章 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

教学目的:

钙、镁、硫等也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也称为中量营养元素。但这些元素作为肥料施用的实际需要量随作物种类,土壤条件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何大的差异,过去通常有其它肥料带入土壤。随着氮、磷、钾肥的普遍施用、作物产量的提高和高纯度化肥的生产和施用,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作物缺乏钙、镁、硫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中量营养元素肥料的施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本章的学习中,应使学生充分了解钙、镁、硫元素对作物的营养作用,以及改良土壤的作用。掌握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钙、镁、硫元素的有效性,各种土壤环境因素和施肥对土壤钙、镁、硫营养有效性的影响,合理地施用钙、镁、硫肥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钙、镁、硫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影响土壤中钙、镁、硫元素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以及不同作物对钙、镁、硫营养需要的差别,强调作物对钙元素吸收利用的特殊性,以及钙在提高作物抗病性方面的作用。难点是掌握土壤中各种因素对钙、镁、硫元素与其它养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包括3节:

第一节 钙营养与钙肥的施用

第二节 镁营养与镁肥的施用

第三节 硫营养与硫肥的施用

教学时间分配:

本章教学计划用5学时完成。第一节,钙营养与钙肥的施用(2学时),第二节,镁营养与镁肥的施用(1学时),第三节,硫营养与硫肥的施用(1-2学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本章采用多媒体图片和大量的缺素症照片进行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钙、镁、硫元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对钙、镁、硫元素的吸收利用和在体内的运输,强调钙元素在体内运输的特殊性,利用丰富的缺素症图片使学生对主要作物缺乏钙、镁、硫元素症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通过较为直观的多媒体图片使学生深刻的理解钙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以及石灰和石膏的施用对土壤中磷、铁、锌、锰、硼有效性的影响。

复习题

回答下列问题:

(1)钙、镁、硫营养的主要生理功能。

(2)作物缺乏钙、镁、硫元素的主要症状。

(3)石灰肥料培肥改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正确施用?

(4)钙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复合肥料

教学目的

复合肥料是世界化肥工业发展的方向,当前复合肥料的产量和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化肥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本专业学生开有《新型肥料生产》的课程,因此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复合肥的基本概念,应使学生充分了解复合肥料的概念、特点、养分含量标准,以及发展趋势,优缺点和合理施用。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复合肥料的概念、发展趋势,优缺点。

教学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包括2节:

第一节 复合肥料的概念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复合肥料的种类及施用

教学时间分配及方法:

本章教学计划用1学时完成。本章采用形象的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复合肥料发展的趋势及优势。

复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

复混肥料、掺混肥料、多功能复合肥料、多元复合肥料

2.回答下列问题:

(1)复合肥料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2)复合肥料的发展趋势?

(3)复合肥料的施用中的优缺点及注意问题?

第十二章 有机肥料的营养作用及施用

教学目的要求:

有机肥料是一种重要的肥源,也是一种污染源。有机肥料的施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物质循环的重要链条,是培肥地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环境净化的关键步骤。有机肥源利用的好,可以变害为宝,利用不好就可能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因此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充分认识有机肥的特点,及有机肥料在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掌握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堆制的机理和方法,秸秆直接还田的意义和措施,有机肥施用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种植绿肥在培肥和改良中、低产田,开垦荒地,促进农牧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有机肥的种类、特点,及在培肥改土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有机肥料的积制,高温堆肥的原理与技术;秸杆还田技术等。难点是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高温堆肥的原理和方法,有机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教学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包括4节:

第一节 有机肥料的种类及培肥改土效果

第二节 粪尿肥与厩肥

第三节 堆、沤肥

第四节绿肥及土杂肥

教学时间分配:

本章教学计划用6-8学时完成。第一节,有机肥料的组成及培肥改土效果(1学时),第二节,粪尿肥与厩肥(2学时),第三节,堆、沤肥(2-3学时); 绿肥(1-2学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本章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堂讲授。通过有机肥料的组成特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有机肥各种有机肥料的供肥特性,有机肥料的优、缺点,及在培肥改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化肥的比较,阐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重要性。配合多媒体图片,使学生基本掌握高温堆肥的基本原理与过程。通过图示和有关资料,说明绿肥的养分来源和培肥改土作用。绿肥的栽培要点。

复习题

1.释下列概念:

厩肥、有机肥的激发效应、腐殖化系数、有机肥的无害化处理、生粪咬苗、以磷增氮、肥水、氮因素、热性肥料、冷性肥料

2.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有机肥料的优、缺点及注意问题?

(3)堆肥制造的原理、条件和方法;高温堆肥腐熟的几个阶段与调节与保肥措施?

(4)秸杆还田的意义,影响秸杆腐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秸杆直接还田比堆腐后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5)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意义?

(6)豆科绿肥作物的养分来源及其氮、磷、钾等含量的特点;发展绿肥生产的意义及其存在问题?适宜全国各地和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的主要绿肥品种有哪些?

(7)有机物料的C/N比对氮素的释放有何影响?为什么翻压豆科绿肥时要强调施用磷肥?

(8)有机肥料的组成与提高土壤腐殖质之间关系。

(9)人粪、尿的性质、成分及其储存过程的保肥措施有哪些?

(10)人粪尿为什么要进行危害化处理?

(11)家畜粪尿的成分、性质及其贮存过程中的养分转化与保肥措施?

(12)主要家畜的粪尿排泄量及其性质?

(13)厩肥与土粪的积制方法、存在问题及其肥效与合理施用。

(14)厩肥与人粪尿的腐熟特征?

(15)沤肥、沼气肥发酵的原理、条件与意义?如何防止沼气肥中氮素的损失?

(16)饼肥的成分、性质与施用技术?

(17)土杂肥的养分来源及其合理施用?

(18)垃圾堆肥、污水灌溉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第2个回答  2006-06-23
提高垃圾堆肥产品质量的措施

措施1:提高有机质含量。充分利用南宫堆肥厂周边地区作物秸秆丰富,廉价易得的优势,进行秸秆和生活垃圾联合堆肥;提高园林垃圾如枯枝落叶和绿色垃圾如蔬菜市场垃圾的进厂量;对垃圾分拣站工艺进行改造,提高进入堆肥厂部分垃圾的可堆肥部分的含量。

措施2:提高养分含量。通过向垃圾堆肥中添加人粪尿或畜禽粪便的方式对堆肥产品进行深加工;向垃圾堆肥中添加氮、磷和钾的矿石原料,如磷矿石,钾长石等;进行垃圾堆肥复混肥系列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部门的需要。

措施3:通过生物实验给出适宜的粒度。对一系列粒度的垃圾堆肥产品进行生物效应试验(包括作物、蔬菜、花卉和草坪等),通过对其所生长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筛选出适宜的垃圾堆肥粒径

只有这种
第3个回答  2006-06-24
简单方法,再里面多加点猪粪羊粪等等不就OK了吗
第4个回答  2006-06-23
你去死吧,元素守恒学过没,农民啊。自己回去撒抛尿吧,最直接最方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