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

五篇,要简短,150字左右,Thank you!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3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第2个回答  2012-04-09
◎形容读书勤奋之成语◎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语辞典] http://140.111.34.46/dict/
※读书最怕打瞌睡……
【悬梁刺股】
注音
ㄒㄩㄢˊ ㄌㄧㄤˊ ㄘˋ ㄍㄨˇ
解释
比喻人发愤努力学习.
楚国人孙敬好学,将头发用绳子绑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后比喻发愤求学.
战国时苏秦读书想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腿.后比喻发愤求学.
※穷人家白天工作,只能晚上读书,却看不到……
【凿壁偷光】
注音
ㄗㄨㄛˋ ㄅㄧˋ ㄊㄡ ㄍㄨㄤ
解释
本指汉代匡衡凿穿墙壁,藉由邻家烛光照读的故事.
后比喻刻苦勤学.
或作「穿壁引光」,「凿壁透光」.
【囊萤】
注音
ㄋㄤˊ ㄧㄥˊ
解释
晋代车胤家贫,无力购买灯油,於是在囊袋中放入萤火虫,借著萤火所发出的亮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亦作「聚萤」,「车胤囊萤」.集萤,照萤,萤窗.
亦作「囊萤积雪」,「积雪囊萤」,「映雪」,「聚萤积雪」,「聚萤映雪」,「映雪」.
【映雪读书】
注音
ㄧㄥˋ ㄒㄩㄝˇ ㄉㄨˊ ㄕㄨ
解释
晋时孙康家贫,夜晚利用雪光照明读书.
形容在困苦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亦作「雪案」.
【映月读书】
注音
ㄧㄥˋ ㄩㄝˋ ㄉㄨˊ ㄕㄨ
解释
南齐江泌晚上藉著月光读书的故事.
后形容勤奋苦读.
※借了这麼多光,读到天亮也不为过.
【焚膏继晷】
注音
ㄈㄣˊ ㄍㄠ ㄐㄧˋ ㄍㄨㄟˇ
解释
膏,油脂,指灯烛.晷,日影,日光.焚膏继晷指燃烧灯烛一直到白天日光出现.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
◎相反词【玩岁愒日】ㄨㄢˋ ㄙㄨㄟˋ ㄎㄞˋ ㄖˋ
:贪图安逸,虚度光阴.
※欧阳修作文常在马上,枕上,厕上.
利用时间读书,也有牛背上与马背上.
【牛角挂书】
注音
ㄋㄧㄡˊ ㄐㄧㄠˇ ㄍㄨㄚˋ ㄕㄨ
解释
唐李密贫寒,乘牛挂书於角上,边行边读书.
比喻勤勉读书.
【手不释卷】
注音
ㄕㄡˇ ㄅㄨˋ ㄕˋ ㄐㄩㄢˋ
解释
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
三国曹丕:「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或作「手不辍卷」.
※白居易「手舌成疮ㄔㄨㄤ,手肘生胝ㄓ」,
有人连坚韧的牛皮都读「烂」了!
【韦编三绝】
注音
ㄨㄟˊ ㄅㄧㄢ ㄙㄢ ㄐㄩㄝˊ
解释
韦,熟皮.旧时用以串联竹简成册.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亦作「三绝韦编」.
※总归一句,专心是最重要的!
【目不窥园】
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ㄎㄨㄟ ㄩㄢˊ
解释
汉董仲舒长於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专心一意治学,三年未曾窥视园菜一眼.
比喻治学刻苦专心.
※孟子在「弈秋诲弈」的故事里说不专心的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ㄓㄨㄛˊ而射之.」专心度不够不仅不容易成功,说不定还会被唾弃呢!
【割席分坐】
注音
ㄍㄜ ㄒㄧˊ ㄈㄣ ㄗㄨㄛˋ
解释
世说新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后用以比喻和朋友绝交.
或作「割席」,「割席绝交」.
※意志坚定,想不成功都难!
【铁砚磨穿】
注音
ㄊㄧㄝˇ ㄧㄢˋ ㄇㄛˊ ㄔㄨㄢ
解释
晋桑维翰初考进士时,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有人劝他用别的方法求仕,维翰慨然,乃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最后还是考上进士.
后比喻勤学苦读,终有所成.
亦作「磨穿铁砚」.
※著名文人的艰苦学习历程……
◎范仲淹:
【断虀画粥】
注音
ㄉㄨㄢˋ ㄐㄧ ㄏㄨㄚˋ ㄓㄡ
解释
宋代名臣范仲淹少时家境贫苦,在长白山僧舍读书,每天以二升粟煮粥,过夜凝结后,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食二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后用以形容不畏艰苦,刻苦勤学.
◎欧阳修:
【修母画荻】
注音
ㄒㄧㄡ ㄇㄨˇ ㄏㄨㄚˋ ㄉㄧˊ
解释
欧阳修的母亲以荻草为笔,在地上教欧阳修读书识字的故事.
第3个回答  2009-03-07
成语故事——随月读书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后来,大家就用“随月读书”来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
第4个回答  2009-03-07
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