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进展

如题所述

近年来,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已进入了“板块动力学”研究的阶段,主要包括了古板块体制的重塑,陆内“收缩”、“伸展”、“平移”作用及其伴随的变质-岩浆事件的全过程,以及岩石圈结构的地学大断面所揭示的三方面内容。秦岭造山带、北祁连造山带、横断山造山带及青藏高原是碰撞造山的典型;燕山造山带是板内造山的典型。

1)秦岭造山带

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是由北秦岭造山带和南秦岭造山带拼合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是以出现大推覆构造和发育有两条与之平行的高压榴辉岩变质带为特征的古生代造山带;南秦岭造山带是印支期造山带,以盖层、基底间深层、多层次滑脱构造为特点,其间自南而北发育着近于对称的3~4条中—低温、高—超高压变质带。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后期的构造叠加与改造,特别是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性质已由原来的挤压碰撞转向了以垂向隆升为特点的构造运动,并伴有大量花岗岩侵入。对此,建立了秦岭复合型造山带的造山模式,即前寒武纪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古生代断裂造山、中生代滑覆-推覆造山而形成了统一的秦岭造山带,尔后又经历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断块造山,整个造山过程都是在岩石圈内部完成的。研究还发现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具有明显的流变分层性和“立交桥”式的宏观构造型式,即深部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以下具有与中国现今大区域地球物理场一致的近南北向异常特征,而上部则以近东西向结构构造为特征,表明深部的下地壳和地幔具有更大的塑性流变特征,而中上地壳强度较大,更多保留了主造山期的构造残迹。

2)北祁连造山带

北祁连造山带研究得知,阿拉善地块与祁连地块之间的走廊南山带为一条加里东古俯冲杂岩带,包括了多重火山增生弧、高压变质带、弧前增生楔、滑脱糜棱岩带和蛇绿岩残片,其俯冲变质演化经历了低压变质→高压变质→低压退变质的俯冲-折返过程。此外,在北祁连两侧发育着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两条平行山链方向的韧性右行平移剪切带,切割了加里东褶皱带。这些都证实了北祁连造山带中存在古俯冲型、平移型和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等三种类型,进而确立了北祁连造山带古俯冲型韧性剪切带的“海沟倒退俯冲动力学”成因模式。

3)横断山造山带

横断山造山带也是复合型造山带,但有别于秦岭复合型造山带,区别在于它是经历了俯冲造山、碰撞造山、走滑造山相互叠加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

4)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研究是大陆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亚东-格尔木断面成果显示喜马拉雅造山带具有多层结构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大陆。以安多-丁青断裂为界,高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地壳结构各异。研究还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不仅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带,而且是具俯冲和叠置的新型造山带。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肖序常等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提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层次的不均匀隆升。高原地壳缩短、加厚和隆升受到三大力源控制:一是来自南面印度板块的挤压及四周的塔里木、扬子以及中朝地台的滞后阻力,产生向高原内不均匀的汇聚挤压和导致高原内各块体位移速率的差异,以及在空间上出现不同类型、层次的构造变形,是控制高原地壳缩短、加厚和隆升的基本因素;二是高原内的热力作用、热效应,它们不仅能增强地壳的蠕动变形,造成地壳的缩短、加厚,而且促使地壳发生重熔、热扩散,从而产生低密度空间,为地壳上浮、隆升提供有利条件;最后是均衡调整对高原隆升的控制作用。显然由于高原地壳-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性、热扩散存在差异等原因,高原隆升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均匀的,是受各种因素约束的。但对高原隆升尚有不同看法,法国地学家如P.Tapponnier仍强调在高原隆升中,走滑断层起主导作用;而B.C.Burchfiel和曾融生等认为高原地壳加厚、缩短和隆升,主要是下地壳的韧、塑性物质向东流出,致使高原深部为韧、塑性和“虚弱”层,易于缩短和加厚;K.D.Nelson等则强调高原熔融层、流体对地壳缩短、加厚和隆升起重要作用。

在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研究中,还获得以下进展:

(1)西藏及邻区特提斯构造域可划分为晚古生代—三叠纪古特提斯、晚三叠世—始新世末新特提斯和渐新世以来陆内汇聚与变形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2)南、北两大陆对接后,该区经历了白垩纪末—始新世的陆-陆碰撞、渐新世—中新世高原雏形的形成和上新世以来高原快速隆升的陆内变形三个阶段,在最后的快速隆升阶段,隆升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有更确切的资料证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不存在特提斯大洋,而是具洋盆和海湾间古陆并存的构造格局。研究还表明,目前印度板块仍在继续向北运动挤压高原,高原现仍在上升中。

5)燕山造山带

具有板内造山特征的造山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以燕山造山带为其典型。近期研究表明,燕山造山带是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陆内型造山带,属大陆造山带的一个类型。该造山带的演化可分为:中生代以前的漫长地史时期的稳定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的前造山期、三叠—白垩纪期间多期伸展→收缩构造演化阶段的主造山期和新生代断块→隆升构造演化阶段的重造山期。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是中生代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生代岩浆底辟作用、伸展、火山喷发、断陷盆地形成、岩浆侵位引起的隆升及其收缩所引起的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与改造等,是燕山造山带的重要造山机制。目前所见的燕山造山带,是新生代时期以伸展构造为主,地壳表层表现为断块运动,形成盆-山的差异性升降的产物。

目前,我国正在结合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西部不同类型造山带——东准噶尔造山带、北山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秦岭-昆仑结合部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以及三江造山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等进行研究,已取得一批新成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