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写五章字数600字以上,多了不要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无不如此。汉桓帝、灵帝不崇信宦官,汉朝不为三国。大将军窦武拥兵自主,反而被曹节所害,以机事不密、谋略不足。无独有偶,何进也被常侍所害。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其一在于皇帝亲信宦官,宦官在朝夺权,形成了很强的势力;其二窦武、何进以皇亲贵戚而被任用为大将军,实际上是才无德,属于无用之辈,难于承担挽救汉朝的衰败;其三消灭宦官势力,当除恶为首,然而何进却调用守关大将,从而铸成了汉王天下的彻底灭亡。故乱天下者不在董卓,而在于何进。
官逼民反,秦朝苛政,故有陈胜吴守起义。汉末政衰。民不聊生,故有张角黄巾起义。清朝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故有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相反,这些起义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就在于起义者顺乎民心。然而,这些起义又最终惨遭失败的原因又何在呢?就在于农民起义缺乏知识分子的参与和领导。故:难得者,得民心也。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在于他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的长期磨练。寄身于曹营,喜怒形于色、就可能惨遭杀头。刘备起事,无张飞资财,难也。毕竟有资财者易举大事。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其要则是以义、信、诚为结。今人之结义,乃口惠而实不重。故有朝结义,暮反目的结果。
卢植战功显著,而且自身危险的时刻,使刘备去救皇莆将军,可见胸怀大度,有很强的大局意识。这样的将军不仅不赏,反而拒绝黄门左半的索贿被囚禁,故此,汉朝没有不灭亡的道理。刘备奋力救董卓,董卓却以刘备为自身而不为礼,乃董卓自取祸端也。故:人情势利自古犹今,谁识英雄是自身。
刘备自幼便大,曹操自幼便奸,乃毛宗岗枉评之说。说刘备自幼志向远大无可非议。说曹操自幼便奸,自然将曹操划入奸臣,这是罗贯中、毛宗岗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许劭在评价曹操时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充分肯定了曹操匡世济国的雄才大略,可是在汉朝灭亡之后的乱世之中。曹操就成了乱世之奸雄。这是许劭的封建名分思想所决定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曹操创立了三国之一的魏国,就成了奸雄:那么,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王朝,能说是李世民为奸雄。天下非一家之天下,朝代的兴盛衰亡不可逆转,岂能以夺取天下者尽斥为奸雄之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21
话说天下大计 分九必合,合久比分,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段英雄争霸的故事。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这又是一个英雄倍出的年代,这是连年战火、民不聊生的天地的浑浊,这又是社会高速发展、独家帝制逐渐褪灭的政治的繁华。
先是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进而何进引董卓入京平定侍常侍,何进反遭其祸,董卓专权,自立为相国,带剑上殿,淫乱奢糜,此时袁绍不服,会和十八路诸侯讨伐逆贼董卓,诸侯多而不和,屡次战败,这时,有三人叹息离去,曹操,刘备,孙坚。后来,以他们为姓氏的三国真正建立。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乱世,一般都是末年,君王弱而臣下强,等到一方坐大,便欲树立威严以求他日称王,于是暴虐专横,使人不敢言而敢怒。而中国自古以来乱世的结果都是被新的王朝取代,虽说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宋朝的靖康之变都未导致亡国,但国家元气大伤。而乱世持续下去的原因是以乱代乱,何进无谋,董卓贪戾,未曾以德服人,以仁爱平天下。这里刘备就采取得非常好,曹操北占天时,孙权南得地利,刘备取人和。从此“三国”鼎立形成。
“三国”鼎立绝对是时代的进步。“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于四百年大汉王朝终将颓败;江东富庶、未遭战火;乱世末年,英雄崛起。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与局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三国”的任何一国都希望其他两国先打起来,结果“三国”一时半会都打不起来。都各自发展生产来使国家强大,结果便是社会高速发展。所以说,“三国”是孔子的儒学与老子的道学的一个公共产物,很有价值,可惜人们没有好好利用。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曹操附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室之将成,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嗟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逆睹也。”(参加《后出师表》)就这样,三国大半故事被记录在这几句话里,最后结局是三国相争,三国皆败,司马晋室唾手得天下。这便是,“三国”的一个蔽端,也是“三国”不能持续的很重要原因,这一点与孟子的观点有相违背。即天时、地利、人和相争,结果是三者皆败,表面上只需天时,但其实缺一不可,就像生物里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看似只需生产者便可,但究其内部,其实缺一不可。
“三国”是一个历史的教训,也是一个历史的经验,我们遥望那漫天的黄沙,心底或许还会高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