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如题所述

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 红壤
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
6、土壤改良利用
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二、砖红壤
1、分布 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2、形成过程
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特别快。
3、剖面特征
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B层为砖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B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
4、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1.75
(3)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
(4)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
三、赤红壤
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砖红壤的过渡地区。
二、 黄壤
1、分布 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
2、成土条件 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
3、形成过程 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1层为暗黄灰色,腐殖质层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
(3)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
三、 黄棕壤
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
第二节 北方土壤
一、棕壤
1、分布
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
2、形成条件
气候:大小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在5—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无霜期160—230天。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栎蒙古栎,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
母岩: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
3、形成过程
淋溶作用: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
粘化过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 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层中有累积的趋势;
棕化过程: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
O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
A1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量高;
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一、1984年的土壤分类
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
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46个土类,140个亚类。
3、土纲:根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的共有特性来划分。
4、土类:在一定成土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要或几个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一、1984年的土壤分类
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
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46个土类,140个亚类。
3、土纲:根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的共有特性来划分。
4、土类:在一定成土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要或几个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一、1984年的土壤分类
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
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46个土类,140个亚类。
3、土纲:根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的共有特性来划分。
4、土类:在一定成土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要或几个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一、1984年的土壤分类
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
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46个土类,140个亚类。
3、土纲:根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的共有特性来划分。
4、土类:在一定成土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要或几个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29
土纲:根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的共有特性来划分。

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土壤问题“八怪”→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受到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气候带和水热条件的变化导致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并呈现地理分布规律性。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生物气候条件受东南季风影响,土壤水平分布具有纬度和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属湿润型土壤带,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的土壤类型及成因
地理分布: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 白浆土、暗...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简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

中国土壤植被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地球陆地表面上的各种土壤,都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地球陆地表面,一方面,由于在不同纬度上,接受太阳辐射能不同,从两极到赤道呈现出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有规律的气候带;另一方面,由于海陆的分布,地形的起伏...

中国土壤分类土壤系统分类十四个土纲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按照土壤的特征与性质,共分为十四个土纲,它们分别是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与新成土。有机土(Histosols) 的定义为土壤有机碳含量至少达到180 g\/ kg 或者120g\/ kg 加上粘粒含量的10%,这...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土壤问题“八怪”→
中国土壤的多样性丰富多样,依据14个土纲划分,如有机土和人为土等,它们受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地带性与地域性交织的分布格局。在湿润的东部,如砖红壤、赤红壤等土壤类型,随纬度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分布特征;而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经度分布则更为明显。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包括砖红壤、赤红壤,以及富含...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土壤问题“八怪”→
中国土壤多样,由多种土纲组成。包括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广泛,约有15种主要类型,这些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植被形成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分类系统将中国土壤分为多种类型,每...

土纲中国土纲的界定标准
在中国土壤系统中,土壤分类被划分为14个主要土纲,它们的界定标准如下:有机土(Histosols):土壤有机碳含量需达到180克\/千克,或高于[120克\/千克 + (粘粒含量克\/千克 × 0.1)]。人为土(Anthrosols):特征包括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肥熟表层、磷质耕作淀积层、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灰土(...

黑土,红土,黄土各有啥区别
1. 红土是由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碳酸盐岩石风化形成,具有高含水率、低密度和较高的强度。2. 黑土是一种富含有机质的粘土,具有强烈的胀缩和扰动性,是中国土壤分类中的独立土纲。3. 黄土是第四纪风力沉积物,无层理且常含有古土壤层。4.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乌克兰和美国,这些区域因其肥沃和适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