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故宫有什么奇异的事?急~~~~~~~~

[编辑本段]紫禁城简介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由神武门方向眺望故宫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明朝所建紫禁城有两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编辑本段]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坛包括太微坛、紫微坛和天市坛。紫微坛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清王朝的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编辑本段]紫禁城的建筑格局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和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紫禁城位于北京都城正中,中轴线穿过皇城正中,也就是穿过紫禁城中三大殿、后三宫。紫禁城正门为正南面的午门,也被称为“五凤楼”。午门是宫城中最高的一座门,朝中大赦、献俘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位于紫禁城的前部。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改名"太和门"。它坐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式。门前摆著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 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庭院的东西面有协和、熙和二门;各座门之间都有庑房相连,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所有这些门、楼和庑房的尺度、体量都比太和门小,使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出突出的地位。进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庭院。东西宽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约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广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三层须弥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总高37.44米, 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装饰。 其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大殿的屋顶重檐庑殿式,即殷商时的"四阿重屋",为"至尊"形制。 屋顶的角兽和斗栱出跳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均使用代表皇权的龙、凤题材,月台上的日规、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在这里才能陈设。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更是专制皇权的象征。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如遇有将帅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试及元旦赐宴亦在太殿进行。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广各三间,周围加廊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和演习礼仪的地方。而中和殿后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在清朝时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内廷的正门名乾清门,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长的庭院,俗称横街。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后北面直下三层台基即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门位于横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乾清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在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乾清宫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要大殿,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在内廷的最前面,高20米,宫外形为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还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平时除皇帝居住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宫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甚至还在殿中接见外国使臣。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殿内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坤宁宫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也是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在坤宁宫的东面部分则建成为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的宫灯,红底金色双喜的影壁,靠北墙有龙凤喜床,床前挂著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
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3间,正殿面阔7间,进深3间,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
在紫禁城的东部靠北半面,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在明朝,这里也有一组建筑,但规模不很大;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在此建了宁寿宫,这是一组十分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分为前面的宫殿和后面的寝居两部分。在后一部分里,可分为三个区,中路是居住区,东路是娱乐区,西路是园林区。整个建筑群四周有高墙相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
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极门,门前有一横向的庭院,左右两边是钦禧门和钖庆门,南面布一影壁正对皇极门,组成门前的广埸。皇极门用琉璃在墙外做成三间七楼加垂莲柱的三座门形式,三个门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横梁,梁上有琉璃贴成的旋子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置水缸四只,整座大门华而庄严。在皇极门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龙九条,俗称为九龙壁。
进入皇极门就来到了宁寿门前的庭院,庭院很宽阔,在四周种有松树, 以表示它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处。宁庆门位于庭院北面的中央,五开间面阔,单檐歇山式屋顶,下面是一层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条台阶,中史是御道,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摆开,门前左右还有鎏金铜狮两座,整座大门从形制到规模很像后三宫的乾清门。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紫禁城自明初永乐五年(1407年)始建,明清两代不断改建、添建,尤其是明代嘉靖时期的改制和清代乾隆年间的改建,使紫禁城最终形成今日之建筑规模。紫禁城的建筑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大成,从中可领略到中华五千年建筑文化的丰厚积淀。
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不断地进行,直至明朝末年。除一般维修外,以工程量计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永乐开创时期。这一时期,结合都城营建,将元大都故城整体向南推移,并完成了北京城墙的修建,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由于紫禁城是吸取明初凤阳、南京两地宫殿营建的经验而施工的,其布局更为完整。宫城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基本按《周礼》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永乐时期奠定的这一平面格局。
二、正统完成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开国以后初步稳定和兴盛的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相对充裕,相继完成了北京各大坛庙和御苑的营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到正统十年(1446年)完成。
三、嘉靖扩建时期。明朝此时日渐昌盛,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北京前三门外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筑南部外罗城以资防卫。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此朝火灾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导致“三殿十五门俱灾”,不得不陆续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其间因重建万寿宫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
四、明末衰落时期。万历至明末,衰亡迹象日益明显,政府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兴建。万历朝三大殿又发生火灾,但此次搁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历时12年,持续到天启年间才修缮完毕。
[编辑本段]建筑法式
建筑法式是指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向标准化、定型化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专项制度。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的《营造法式》是关于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的规范。据此,现代建筑史家将古建筑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构件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和做法要求等简称为“法式”。
紫禁城宫殿的建筑法式在继承以往标准化、定型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的《工程做法》是针对包括宫殿建筑在内的房屋建筑修造的条例规范,将宫殿修造的法式要求进一步制度化。
明清宫殿的建筑法式较之以往更为完整、详尽、实用,在地盘布局、台基栏杆、大木构架、屋顶式样、墙体形制、内外装修及油饰彩画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晰规定。建筑法式的制度化,一方面标志着建筑体系的高度成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趋势,使建筑设计者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编辑本段]建筑技术
明清两代,建筑技术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设计与施工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便于施工和经费的管理。
清代宫殿修造,由内务府会同工部共同掌管。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紫禁城的修缮事宜。营造司设“样房”和“算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和估算工料。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为坛庙、宫殿、仓库、城垣、寺庙、王府等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工料核算的准绳。建筑施工总计十一个专业,约二十余个工种,分工明确,各有所司。主要有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专业。各专业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质量。
明清两代,砖瓦和琉璃构件的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以往。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琉璃瓦顶,重要殿宇使用金砖墁地,建筑装饰也极尽奢华。
[编辑本段]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紫禁城建筑的对称布局、院落组合、空间安排、单体建筑、建筑装修、室内外陈设、屋顶形式以及建筑色彩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从中可了解和欣赏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紫禁城不仅在总体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建筑色彩运用方面也堪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
紫禁城的色彩设计中广泛地应用对比手法,造成了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人们经由天安门、午门进入宫城时,沿途呈现的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朱红门窗、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宫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较为严格地遵循上述的总体效果,其它区域则根据建筑功能并结合周围环境酌情灵活处理。如外朝东路文渊阁的屋顶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门窗、柱子也是绿色,与院落中叠石、花木共同构成幽静的文人园建筑环境。内廷宫苑如御花园、乾隆花园,其中有大量亭台楼阁的色彩应用较为自由,变化丰富。
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处理既有大面积经营,更不乏细部推敲。以皇极殿为例,其檐下青绿彩画、斗栱和朱红檐柱、门窗形成了冷暖、明暗对比的总体效果;而每攒斗栱间的垫栱板与上下额枋间的垫板却是红色,檐柱上悬挂的楹联又以蓝色为主,如此形成对比色调互向对方渗透的局面。对比色调在主体色调中所占比重小,并不破坏整体色彩效果,而是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大量使用的金色装饰也使两种对比色调的过渡不显生硬。如额枋上青绿彩画中多用金龙图案;朱红门窗多用金箔装饰裙板和槅心,并以金线勾划边框。此外,黑色与白色的巧妙使用以及“间色”的手法,都在紫禁城建筑色彩细部的处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筑的室内色彩多根据其功能加以处理。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地位重要,殿堂内天花和梁枋多施青绿彩画,朱红门窗,大量使用金色装饰,以浓墨重彩烘托庄重华贵的气氛。但在帝后休憩(qì)娱乐的寝宫里,色彩处理则完全不同。门窗、槅扇、天花通常保持木材本色,内墙为白色粉壁或糊以白纸,装饰物的风格与色彩偏向素朴淡雅,加上室内的红木家具和陈设,整体色调趋向平和宁静。
[编辑本段]越南顺化皇宫
除了中国的紫禁城外,在越南的古都顺化,还有一座紫禁城,就是越南顺化皇宫。顺化紫禁城是越南末代王朝——新阮王朝的皇宫,从1802年建成—1945年新。阮朝王灭亡的143年间,一直是皇家的居所。顺化紫禁城仿照北京紫禁城的格局建造,宫外有护城河。皇宫设有四门,正门午门,和故宫午门一样,建有双阕。皇宫四门中,只有午门建有城楼。宫内模仿北京紫禁城,修造了太和殿、文明殿和勤政殿三大殿。宫内重要的宫殿、亭台楼阁和午门城楼都用琉璃瓦装饰顶部,十分华美。皇宫内的许多宫殿都在战争中被毁,不过都已重建。皇宫内有皇帝处理政务的勤政殿,皇帝寝宫——乾成殿,皇后住的坤泰宫,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和嫔妃住的顺辉院等。皇宫的园林和河流均匀的分布在宫殿各处。
[编辑本段]名字由来
紫禁城又名故宫,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坛包括太微坛、紫微坛和天市坛。紫微坛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1
http://www.dianping.com/group/eatting/topic/201048

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历经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执政。紫禁城为皇家宫殿,红墙黄瓦,金壁辉煌,为什么称皇家宫殿为紫禁城呢?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古时候“紫气东来”的这个典故有关。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有紫气从东至,被守关人看见,未久,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守关人便知道这是圣人。守关人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因此紫气便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预示着圣贤和宝物出现。杜甫的《秋兴》诗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从这以后古人就把祥瑞之气称为紫云,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称为紫海,将神仙称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称为紫陌。紫气东来,象征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紫”大有来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称为紫禁城。

另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迷信和传说有关。皇帝自命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自然是天子居住之地。《广雅·释天》曰:“天宫谓之紫宫。”因此皇帝住的宫殿就被称为紫宫。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古代“皇垣”学说有关。古时,天上星垣被天文学家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星垣。而紫微星垣是代称天子的,处于三垣的中央。紫微星即北斗星,四周由群星环绕拱卫。古时有“紫微正中”之说和“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朝官员四海分”之说。

既然古人将天子比作紫微星垣,那么紫微星垣也就成了皇极之地,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极、紫禁、紫垣,“紫禁”的说法早在唐代即已有之。北京故宫占地1087亩,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约7华里,全部殿堂屋宇达9000多间,四周城墙高10余米,称这座帝王之城为紫禁城不仅名副其实,且含天子之城的意思。

考察故宫中的建筑,象征着“天”的崇高和伟大的太和殿,位于故宫中级,是最高大突出的地方。象征着天和地的乾清、坤宁两宫紧密相连接。它们两侧的日精、月华两门,象征着日和月。而象征着十二星辰的东西六宫以外的数组建筑,则表示天上的群星。这是象征性的建筑群。

故宫的旧称——紫禁城,从“星垣”学来看,其命名与建筑设计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珠联璧合的。

PS: 抄的。。

北京没有 南京明故宫遗址怪事

怪象在明故宫屡现 揭开南京“百慕大”真相

怪象
在明故宫遗址附近屡现
明故宫遗址及其附近,一向充满神秘色彩。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沉睡几百年的皇家宫阙偶现冰山一角,围绕这一带的奇异传说更扑朔迷离。怪异的交通事故、诡谲的死亡事件,不可思议的奇闻,在民间广为流传。
位于大西洋的百慕大地区,充满了死亡、神秘,和不可知的力量,被喻为“魔鬼三角地带”。有人将明故宫一带比做南京的“百慕大”,夜间不敢涉足,开车绕道而行。
交通事故现场
是谁把路口换掉了
在新街口一家媒体工作的金先生(应本人要求隐去真实姓名),2007年11月某日深夜下班回家,开一辆南汽菲亚特,沿中山东路由西向东,准备出中山门,去东郊的住所。这条路金先生几年来天天夜里都走,熟悉的路况和环境,用他自己话说,是“闭着眼睛都能开”。
离开新街口不远,他跟上了一辆出租车。说来也怪,那天人车都比平时少,而且几乎一路绿灯,出租车越开越快,金先生跟在后面也越来越快。过了解放路口,金先生跟着出租车开上非机动车道。因为修地铁,那段路临时允许机动车行驶。
偏巧这天边道上竟一辆自行车没有,就这两辆车,一前一后,畅行无阻。前方大约四五十米远,出现一个路口,金先生看了一下,是绿灯,便放心跟着出租车朝前开。出租车呼地从路口过去了。金先生看到,眼前是清溪路口,与中山路形成丁字路。前方了无障碍,车子强大动力推着他勇往直前。
就在这时,他隐约听到一声惊叫,接着砰砰两声巨响,车身猛的一震,眼前一黑,脸上就麻嗖嗖的。幸好金先生是军人出身,还算镇静,他闻到一股硝烟味,知道是安全气囊爆了,勉强睁开眼,先摸到已断了一条腿的钛金眼镜,赶紧摇下车窗,排掉烟雾,这才看清,眼前一辆红旗鼻子撞歪,另一辆宝马两扇侧门稀巴烂,气帘像两块抹布挂着。出事了!
老金奇怪,丁字路口他们怎能撞上来?围观的路人却告诉他,这是明故宫西口。他朝右边一瞧,傻眼了:丁字路变成了十字路口!更让他惊诧的是,路口如此开阔,出事前一瞬间,两辆车开到眼前怎会视而不见!否则,朝右打一把方向,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见此情景,保险公司出险员一口咬定他喝醉了。可是当即验血证明,金先生滴酒未沾。
诡异的是,事后宝马车主也多次说,出事前瞬间,她也是忽然失掉反应,对外界茫然无视。不然,她跟在红旗车后侧,只要刹一下,也不会撞上来。
光天化日之下肇事车失踪
2008年7月14日上午,天气晴朗,55路公交车驾驶员王强(化名)驾驶着熟悉的车辆,沿着固定的线路,一路开来。大中桥-公园路-金城集团—解放路……这条道路,太熟悉了。而这个时间段,又是上午10点多钟,交通早高峰基本过去了,车子很好开。
很快,车子拐上了中山东路,最近这里路况比较复杂。王强下意识地定了定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路面。过了御道街东口,车子接近了南航北大门。就在这时,王强突然感觉旁边有一辆车子要超车,从直觉判断,那辆车子速度极快。本能之下,王强赶紧左打方向盘,但就在这时,他才发现,左边竟是地铁围挡,而就在前面,一根粗壮的法国梧桐树枝桠已经迎面扑来。
刺耳的刹车声中,车头径直撞上了法国梧桐,枝桠将前挡风玻璃击碎后,冲进了驾驶室,又将车顶掀开。王强脸上顿时鲜血直流。而车里的乘客,也是东倒西歪,哭喊声一片。
意识模糊的王强,想知道旁边的车子怎样了。然而,车门打不开,他的身子也动不了,只能徒劳地等待民警。
迅速赶来的交警很快查验了现场,奇怪的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车祸发生当时旁边有车要超,也不可能超过。
事后记者采访时,王强对这诡异现象不愿多谈。
撞向石狮子的轿车无人驾驶?
“叮铃铃!叮铃铃!”2006年夏天一个晚上的10点多钟,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报警电话骤然响起。电话是从御道街打来的,一位市民气喘吁吁地告诉值班民警,一辆车子飞进了午朝门公园,“车子差不多撞毁了,你们快来处理吧,太惨了!”
接警后,警车一路闪着警灯,呼啸而至。
事发地点位于御道街午朝门公园南门口,一辆小轿车冲上路牙,一头撞上了石狮子,车头已经全部高高翘起,引擎盖被折断,车子右侧副驾驶室被压扁,一名男子浑身鲜血,蜷缩在副驾驶位上。
车窗玻璃已经全部破碎,民警上前试图询问车上的人还能否说话,但他一点反应都没有。民警赶紧猛拽车门,但车门被死死卡住。正在大家急得不知所措时,消防部队赶到了现场,他们带来了切割设备。
5分钟后,车门被大卸八块,男子的身子露了出来,民警不敢耽搁时间,当即将其拉了出来。但可惜的是,此时的男子早已没有了任何气息。
这一番忙活后,民警开始对事故现场查验。道路很宽阔,路灯也很亮,而午朝门公园门口还有十多厘米高的路牙,周边的交通设置和反光标志也很明显。
车子却就这么径直冲上了路牙,撞上了石狮子,而石狮子,连一块小石屑都没有被碰掉。
再看该车从南往北驶来的车道上,一点刹车痕迹都没有。难道开车人就眼睁睁地不要命,没有采取丝毫措施?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事发后,他人去了哪里呢?
“老公交”到了这里也犯怵
老马1985年开始开公交车,基本上一直跑中山东路这条线。公交车撞树这事,工作的前15年里,老马鲜少听说过,可是后来,一起两起的,慢慢就多了。
老马还注意到,御道街和中山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交通事故比以前多了一些。小碰小擦自不必说,他亲眼看到的大事故也不算少。就在10多天前,晚上8点左右,老马的车由西往东开到午朝门遗址公园西边的十字路口时,眼看着前面横冲过来一辆别克君威和一辆私家车撞上了,为了避让私家车,别克君威又接着撞到了马路边一棵法国梧桐。几年前,也是在这个路口,一辆5路夜班车和一辆拉生猪的大卡车撞上了。公交车的整个一扇窗户震掉了下来,拉生猪的大卡车然后继续前冲,撞到路边的树上。同样是在这个路口,几年前,一辆大巴车撞上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女孩当时就不省人事了,后来女孩成了植物人。
老马的印象中,晚上下班收车,好多次遇到这个路口在处理事故,有几次只得将车子绕到慢车道上。
小杨开公交车的时间不算长,7年,这几年,小杨开9路,明故宫路段是他的必经之路。同样是在御道街和中山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小杨目睹了多起印象深刻的交通事故。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辆自西向东行驶的军用依维柯和一辆自北向南行驶的两厢飞度相撞,飞度前面的发动机整个掉了出来,安全气囊全部打开。
如今,虽然也称得上是“老公交”了,但没到这个路口,王强还是格外小心。
明故宫遗址谁碰谁倒霉?
600年风吹雨打、历经多次战乱,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明故宫掩埋在荒草丛中,终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明故宫遗址一带划归地方,始建公园,在原奉天门位置开始修建仿古建筑。
记者走访明故宫公园,遇到了一群在内休闲玩耍的市民。他们讲述起那一段往事。
“这一建就很不太平了,”一位60出头的市民回忆说,“楼建好后剪彩,听说,当晚就有个人死了。”
“不止这一件,”另一个人补充说,“我听说,在修建过程中,先后死了3个人。皇家遗址啊,当然不是哪个人都能随便动的。”
而记者从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口中了解到:实际的情况是,楼建好后挂牌,就在当晚,一位参加挂牌的人回家路上遇到了车祸。另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这一带进行挖掘时,发生过一件更蹊跷的事情。在下坑道时,有个工人的腿被铁锹碰伤,伤口并不严重,然而,在接下来的半个月中,工人的腿一直肿胀着。这次莫名其妙的事故,让工人的情绪很紧张,后来再施工时,工人就强烈要求施工单位放鞭炮避邪。
关于这些真真假假的传闻,记者特地咨询了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他们表示:“我们来这里的时间不久,这些事情都不了解,也没听人说起过。”
难道,这些死亡事件,只是不明真相的人们捕风捉影?

2002年,明故宫遗址附近一家单位新建大楼,可打地基时却意外地挖到了不少木桩和琉璃瓦片,据有关部门考证,这里是明代太庙的遗址。一时间,“太庙遗址上大兴土木”的消息传遍了全城。
一场现代都市建设与古代文物保护之间孰轻孰重的争论开始,最终,新大楼还是拔地而起。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地下文物,新大楼底层架空,而且,大楼门口原先的一口古井也被修葺一新。这口井,据说明代祭祀时专门用于清洗祭品。
为了古老的太庙,今人小心翼翼,施工的方案改了又改。然而,大楼建成后,一连串的离奇事故还是不期而至。
“那是因为在太岁头上动土了。”当年就在附近上班的一位保安言之凿凿,一边说着一边压低了声音,“这种事我们都不敢乱说的。新大楼开工没多久后,一位民工被电死了。”
而据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男士回忆,厄运首先粘上了一个年轻女孩。她在附近正常行走,一辆卡车从她身边驶过。因为在单位内部,车辆行驶的速度并不快,可意外偏偏发生了。卡车从女孩身上慢慢碾过,很快,女孩就没了气息。
而更怪异的事还在继续着,在该单位工作过的一位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一个男孩晚上从二楼跳下来,打算到车站去接朋友。之前,这个男孩也从楼上跳过好几次,可这次偏偏出事了。男孩的脚踩到了台阶上,头重重地磕在地上,第二天就死了。”
据他介绍,大楼兴建后,在该单位正常的实验中,一向十分保险的实验器材也忽然出了毛病,一个年轻人被电死了。更蹊跷的是,今年五月的一个凌晨,倾盆大雨中,一位男士从二楼跳下,虽然楼层不高,人还是当场死亡。
一而再,再而三地出事,古老的太庙似乎真和现代人较上劲了。
所有这些,到底是偶然巧合,还是真的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操控?
怪象与真相之间的微妙距离
除了有些传说因为当事人或有关方面拒绝采访而无法证实外,离奇的车祸是真实的,死亡和事故也是有案可查的,那么,在传言和怪象的背后,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发现周刊》记者经过详细调查,一一解开这些神秘的谜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关于北京故宫的资料简介
1、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较大、较完整的古建筑群。2、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较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3、...

关于故宫的千古名句
1、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翻译: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2、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翻译:城池依旧,江水空流,陈后主的宫殿春色依然如故。3、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翻译:当年宫殿里的往事还能向谁询问呢,只有这红姑娘...

以下关于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答案:B 解析: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故宫真实的历史故事
故宫真实的历史故事 一、明朝故宫的建立 故宫,也称为紫禁城,是明朝时期皇帝们的皇宫。明成祖永乐年间,大规模营建工程使得故宫初具规模。这一历史时期的故宫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和古代文明的辉煌。永乐帝对故宫的建造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故宫成为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宫殿之一。二、清朝时期的故宫发...

关于故宫的故事
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以下是关于故宫的一些故事。1. 故宫的修建:故宫的修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14世纪末),当时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迁至北京,并建造宏伟的皇宫,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修建...

关于故宫真实的历史故事
故宫真实的历史故事 一、明朝永乐年间故宫的筹建 故宫,也被称为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定迁都北京并建造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历时数十年完成。故宫不仅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更是权力象征的中心。二、清朝时期的故宫历史变迁 清朝时期...

关于故宫的著名故事
1、故宫的门槛:当时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依然居住在当时紫禁城的后宫,虽然一切供应都是皇帝的标准,但是也相当于变相的囚禁。皇帝喜欢骑自行车,于是就命人锯掉后宫一部分的门槛方便自行车通过,但是老旧的封建思想认为门槛相当于皇族的脸面,可皇帝的命令也不得不听。因此当时的造办处将锯掉的...

关于故宫的十个典故
关于故宫的十个典故:紫禁城之谜、乾清宫之宝、九龙壁、钟鼓齐鸣、千叟宴、玉玺之约、坤宁宫的传说、神武门之变、珍妃井、乾隆南巡。1、紫禁城之谜 故宫最初被称为紫禁城,这个名字源于古代对神仙世界的想象,认为紫微星垣是天的中心,而皇宫位于其中心位置,寓意天帝的居所。2、乾清宫之宝 乾清宫是故宫...

关于故宫的资料作文
北京故宫的作文500字 篇1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北京故宫故宫很大,那具体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它以三大殿为中心,共。故宫的介绍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

关于故宫的名言 关于故宫的10个名言
故宫那朱墙黄瓦,光辉夺目;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檐牙高啄,错落有致;一景一兽,栩栩如生。古人神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令人叫绝,不得不叹为观止了。远远望去,气势恢弘的午门印入眼帘,高十多米的红墙上刻着美丽的花纹,尖耸的屋顶,一派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风格;屋顶上斑驳,的黄瓦向我们展示着故宫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