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中国古代历朝政府的组织结构图啊?

如题,要《中国历代官称辞典》里附录那样的,谢谢了。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中国古代的科技官职
戴吾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历朝历代都建立有庞大完备的职官系统。在众多的职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间接与科技有关的职务。从当政者的主观愿望说,职官系统的建立,更多是为了王权集中和稳固,国家长治久安,并非明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实际效果看,与科技相关的官职设立,对古代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的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职的一般情况

要说清古代科技官职,先需对古代职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所谓“职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职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据文献记载,夏代曾设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务。这“六卿”是: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管农业)、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狱)、共工(掌管百工营建)、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可以看出,后稷、共工和虞人的职掌都与技术有关。事实上,农业生产技术、营建技术(包括建筑房屋、修建沟渠)和自然资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据传,早在夏以前的颛顼时代,就有“火正”一职,专门负责观测“大火”(心宿二),根据其出没来指导农业生产。后来由于氏族混战,观测中止,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到帝尧时设立羲和之官,恢复了火正的职责,因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代时,职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建立起六官隶属制度框架,分别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职掌。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观测、农业、畜牧的官员外,周代还建立了一整套和医学有关的医政组织和制度。《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所说的医师,乃众医之长,掌管国家医药之政令。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业人员,各有职责。

秦统一中国后,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之下分设“九卿”,使中央机构基本系统化,其中,“奉常”主管礼仪祭祀以及今属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农业、财政以及盐铁专卖,“少府”掌管皇室财产、物资供应以及宗庙陵园营建等,都与科技活动有一定关系。汉代仍设九卿,且其职能大体不变,只是部分机构改名。

东汉时建立尚书台,西汉在尚书台下设立六曹,六曹成为以后近两千年间国家六部的雏形。隋代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每部之下辖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为本司或头司,余为子司。这类设置沿历千余年,直到今天,我国中央各部其下设司,犹是古之余绪。当然,历代在各部之下设司的名称时有不同,数目到明清后也有变化。

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间只有短期改动。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后各朝往往还有一些新设的与部同级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例如,隋唐有“五监”:“国子监”主管学校教育;“少府监”主管手工业制作;“将作监”管宫庙工程修建;“军器监”管武器与军用品的生产;“都水监”管河渠水利,这些都与科技有一定关系。

大体说来,到明清时,科技管理与工程技术有关的归“工部”;与农学有关的归“户部”;与天文学有关的归“钦天监”;与医学有关的归“太医院”;与算学有关的归“国子监”。进入民国,情况发生变化,科技管理机构开始向西方靠拢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职的几个特点

古代科技官职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构占有特殊地位

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大不相同,这是需要注意的。古代天文机构多设有天文、历法、漏刻等分职机构,主要负责观象、制历、报时等方面的事务。历代天文机构的名称,部门的设置,职官的品级与职掌范围都有过一些变化,但基本职能未曾有实质性改变。其中负责观察天文天象的部门与制历、报时等部门相比地位尤为特殊,它不仅与参验历法的推算结果有关,具有重要的科学功能;而且与占验人事的吉凶祸福有关,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早在《周礼·春官·宗伯》所载各种职官中,就有六种与天文学有关,它们是:“大宗伯”、“占梦”、“眂祲=぀“大史”、“冯相氏”、“保章氏”。各官之级别、僚属等,均有明确规定。其中“大宗伯”级别高,职掌范围较大,天文事务是其管辖的一部分。

从魏晋时起,太史(大史)成为国家天文机构的专职负责人,而相当于《周礼》中“眂祲”、“冯相氏”、“保章氏”的职官,则成为太史的下属官员。太史所领导的天文机构,其名称屡有变动,如太史监、太史局、司天台等,至明清时,乃定名钦天监。

太史令的品级一般在三、五级之间,然而因为他是天意的解释者和传达者,故在某些重要关头,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员的话更有份量。也有这种情况,一些著名天文学家深得帝王宠信,他们另任高官,并不担任天文机构中的官职,但是他们在天文事务中的发言权,有时远胜过太史令。

中国历代的天文机构都有一定规模,以唐肃宗乾元元年司天台的情况为例,其设品级:

大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注: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灵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从七品上),五官挈壶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监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历五人(从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见天文机构官员众多,分工细密。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利用科学新法在预报日月食上较中国古法准确,渐为朝廷重视。顺治元年,传教士汤若望因预报日食时分不差,被皇帝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顺治八年,顺治帝在一天之内加付汤若望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个头衔,使他从原来的正四品晋升为三品。顺治十五年正月,汤若望又被晋封为光禄大夫,列正一品,为朝廷的极品官员。

与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学官员和天文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学者感到不可思议。19世纪末某些西方学者惊讶:中国人竟把天文学家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若问何以如此,就需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业规模大、分职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统治者为了满足行政统治、豪华生活以及军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须组织由国家控制的手工业,强制人民为其进行生产。这一情况决定了古代官手工业具有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内容。

早在周代时已有官手工业,据《周礼·冬官》记载,当时的技术已分六大类30个专业,各专业均有工官管理生产,工官称谓有“人”、“氏”、“师”,如有“轮人”、“匠人”、“冶氏”、“梓师”等。“人”、“氏”系下级工官(类同职能工长),他们懂技术,直接管理制作器物的工匠。而“师”为高级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权限更大一些,不仅有监督权,也有处罚权。再上还有“司空”,为最高技术管理职务。

随着社会的演进,技术门类增加,官手工业的规模也在扩大。以明代官手工业组织为例,按不同的领导机构可分六个部分:1、工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2、内府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3、户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4、都司卫所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5、地方官府(有司)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6、为保证官手工业的生产,以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为骨干的监察组织以及以刑部为中心的刑事组织也予以配合。

工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工部下面设四个属部,明洪武初称为总部、屯部、虞部和水部。洪武二十六年,改称为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各司直接领导或监督官手工业的行政事务。对于一些任务特别繁重的工作则另设分支机构,特派专官莅事,借以加强领导和监督。这种分支机构大约有两种: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员外郎、主事等高级官员出任,地位较高,可与各司相比,故称为分司;另一是“所属衙门”,地位较低,一切要服从司的领导。一般主管官员是大使。

司下属分司,以虞衡清吏司为例,分司有:(1)宝源局——虞衡司注差员外郎监督,有关防、有鼓铸公署,所属有宝源局大使。(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员,各处解进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胶。(3)军器局——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领导下的中央军器局,由虞衡司注选主事监督,大使、副使也属该司。军器局辖有盔甲厂和王恭厂,两厂盛时近万人。(4) 验试厅——专司验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业分层细致,是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干的官职。

3. 科技官职造就科学技术专家

中国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长期的生产实践而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有重要的技术创新。如北宋建筑专家喻皓本是一个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由于他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又勤于思索,因而在木结构建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上取得杰出成就。再如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凭着多年的纺织经验以及在海南学到的技术对家乡的棉纺工具做出改革,传播开来形成巨大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是,此人是官员,居科技管理岗位,他勤于学习和钻研,又善用文字总结,结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这种例子不在少数。

宋代李诫,从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开始在将作监供职,前后共达13年,历任将作监主薄、监丞、少监和将作监,主持营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门、宫殿、府邸、寺庙等大型土木建筑工程。绍圣四年(1097年),李诫受命编修《营造法式》,他一方面广泛参阅前代有关建筑方面的史书和专著,认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工匠的实际经验,在工地与工匠一起探讨,分析比较各种营造方法的优缺点,找出构件尺寸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学的规范。经过辛勤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营造法式》的编修工作。

《营造法式》体系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正因为这样,它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李诫作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赞赏。

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郭守敬先是任过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等官职,在他任职期间,主持兴修了华北一带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黄河一带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从工部调来,和王恂等人负责制定新历的工作。郭守敬认真调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仪器。在他带领下,先后研制出近20种天文仪器。此后组织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郭守敬亲自参加部分站、台的天文观测,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观测资料。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编制出新历法——授时历。授时历使用时间长达363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

时间最长、也是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授时历完成后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领都水监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运粮河,不仅可使南方的运粮船沿大运河直达北京,而且还解决了北京城里的水源问题,对以后北京建设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职,业余热心科学研究而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以上简要谈了中国古代科技官职的一些情况。中国古代取得的若干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条件、社会背景都有一定关系。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做出新的更伟大的业绩。
1、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 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5、唐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7、明

尚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 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5
这个似乎太复杂了点,各朝政府组织各有不同,官名又大相径庭,实在难以一张图就概括吧,如果你找到了,我也想看看.

谁有中国古代历朝政府的组织结构图啊?
以明代官手工业组织为例,按不同的领导机构可分六个部分:1、工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2、内府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3、户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4、都司卫所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5、地方官府(有司)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6、为保证官手工业的生产,以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为骨干的监察组织以及以刑部...

五代十国有多乱?揭秘形成五代十国乱象的真正原因
公元878年,继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失败后,黄巢组织农民发动了唐末声势最浩大的一场农民起义。虽然这场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它成了压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巢起义路线图 史书有言: 唐代自从唐肃宗以来,藩镇遍布,久成分裂之势,然而中央政府犹有表面上的名分。黄巢起事后则情形骤然改变。 在黄巢起义之后,唐王...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框架图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夏百商周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法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加固度了集团内部的团结。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血缘关系的淡...

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都有哪些,是怎样工作的?
锦衣卫的组织结构其实很简单;锦衣卫的武职官制为指挥使一人,官阶正三品,也是锦衣卫最高长官。同知二人,官阶从三品(相当于副指挥使),金事三人,官阶正四品,镇抚二人分别管理南北镇抚司(相当于俩监狱长),官阶正五品,十四所千户一共14人,官阶正五品,以下还有百户若干。这些人平时的工作方式就...

归纳中国古代历朝的政治制度及作用
(4)元: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3、历代帝王限制相权的目的:(1)防范宰相擅权。(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朝: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

秦阐明我国自秦至清时期的政治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三国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曹魏时,曹丕创立.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

在我国古代,历朝都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你回顾清朝以前的历史,对...
尽管科举制度在实行中仍有许多新的弊病,但在北宋初年为宋廷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总之,宋王朝所进行的统一战争及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斗争,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个统一(虽未全部完成)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某几个历史人物随意决定的。在统一战争过程中,...

秦汉时期的中国有统治过浙江和广东吗?
有统治。秦朝浙江和广东就已经并入了行政区划了,当时浙江一部分在会稽郡,一部分在闽中郡。而广东当时一部分在南海郡,一部分在桂林郡,还有一小部分在象郡。而到了汉朝,统治更加稳固,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一带是扬州,广东则在交趾。

(人民版)历史高一必修一期末重点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具体具体的)。
①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2、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⑴、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此时期政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