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禅时期,蜀国有没有能力卓越的军事家?除诸葛亮外

如果有就麻烦大家说一下那个人的具体情况。
谢啦!
有没有有能力的军师?

是姜维
历史评价: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三国志·蜀书十四》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傅子》
▓费祎: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汉晋春秋》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汉晋春秋》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三国志·蜀书十四》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
▓钟会: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世语》
▓孙盛: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晋阳秋》
▓裴松之: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三国志·魏书四》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孙盛: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 《晋阳秋》
▓裴松之: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搜神记》
▓常璩: 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华阳国志 》
▓王崇: 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为成禽。禽艾以讫,复还拒会,则蜀存亡,未可量也。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克捷。筹苄相应,优劣惜哉! 《华阳国志 》
▓郭冲: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郭冲四事》
▓罗贯中·五律·祭姜维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姜维是非功过:
在姜维的十次出兵行动中,不克而还者五次,胜负各占一半,这对于蜀汉小国而言,已是骄人的战绩了,更展示了姜维忠于汉室的用心。姜维立志于功名而建树不够卓著,实在有诸多无法超越的制约。首先,从根本上审视,蜀汉狭小,财力不支,难以承受连年浩大的军费开支,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是难以制胜的。其次,其时主政的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姜维有多大的作为,可想而知。即使后来姜维主政之时,也受制于宦皓小儿反侧之患,危及专精。史载:“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连自身的安危尚且难保,试想姜维能有多大的功业建树呢?
蜀汉如不主动出击北边的魏国,是难于存活的。再说,心存汉室的姜维,既然主宰蜀汉国是,匡复汉室是其历史责任,能否做到则是另一回事,责备姜维屡次兴兵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以区区蕞尔抗衡强大的中原,实有几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但是,任何已经存在的割据政权,在没有经过实力较量之前,自动放弃统治是绝不可能的!姜维�勉国事的忠荩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姜维一生中最被关注而又议论最多的是蜀汉政权覆亡前后的所谓“假投降”事件。
姜维降魏实出于后主敕诏,不得已之举。彼时拒绝了钟会的诱降,此时的弃甲实属无奈。《汉晋春秋》载:“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情好甚欢。”姜维虽然迫于后主敕令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他的忠悃蜀汉之志却并未泯灭。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并非放弃了心中的信念。《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去三国时代未远,他的记载当属可信。聪明的姜维以历史上谋士名臣功高振主的故事窥探钟会心曲。其实,钟会不臣之心从他构陷邓艾时即已暴露,姜维所说“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姜维窥破钟会野心,因风借火,巧妙点播。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也说:“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适可旁证。《资治通鉴》在援引常璩之论后说:“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干宝之讥皆非也。”
诚如胡三省所论:“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胡三省显然不赞同陈寿对姜维“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的批评,更对孙盛、干宝之论不以为然。孙盛《晋阳秋》说:“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变亦誾哉!”
孙盛之论真乃书生迂议!在景跃六年魏兵尚未入蜀之际,姜维就敏感到蜀汉危殆,曾上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姜维传》)后主听信宦�胡说:“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宦官黄皓擅权,连姜维的处境已很危险。再说,钟会大兵压境之际,姜维率众坚守蜀中门户剑阁,迫使粮运不济的钟会“将议还归”!怎么能让把守剑阁的姜维驱驰绵竹!剑阁洞开,守住绵竹还有什么意义!限于篇幅,不再详引。
倒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说了几句公道话:“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誾哉!”
裴松之的辩驳很有见地。邓艾出奇兵于阴平小道险胜是蜀汉败亡的诱因。设若姜维假投降借钟会之手坑灭魏兵成功的话,蜀汉危而复安也不是不可能的!邓艾是历史的幸运儿,姜维则是蜀汉灭亡悲剧的牺牲者。针对陈寿、孙盛等人之论,刘咸火斤说:“维之忠谋承祚不能发明,不如习孙尚举其事,此本不须讳,何为不书耶!盖素不喜维之私见也。”(《三国志集解》)
说孙盛等人不喜姜维,对姜之评价有失偏颇而出于个人好恶,是有依据的。蜀汉名臣郤正被陈寿评为“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是蜀中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曾对姜维有所评骘:“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敝薄,资产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激,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郤正之论涉及姜维的为人品行与操守。身处高位的姜维却生活简素,远离声色诱惑,衣食住行节俭,而且好学不倦,为官清廉,堪称一时之楷模。评价之高,几追诸葛武侯。郤正反感那些誉成毁败,扶高抑下,趋附权贵,褒贬失据的势利之辈,是尤其可贵的。孙盛却很不以为然,他说:“异哉郤氏之论义!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朝,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则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
孙盛完全站在晋朝统治阶级的立场,无视历史事实妄加褒贬。他以迂阔的忠孝节义尺度无视姜维归汉出于被迫,而责之以“魏之逋臣”,将蜀汉复亡归咎于姜维,是不公允的。这也难怪,作为东晋的史学家,孙盛审视历史的眼光与是非标准自然会以魏晋的利益为出发点。倒是裴松之距三国时代稍远一些,可以超脱前朝恩怨,议论公正客观:“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余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三国志注》)
综上所述,姜维是一个历史上是非功过争议颇多的重要人物。姜维归蜀之际就受到诸葛亮垂青并赋予重任,“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好学不倦,清素节约”,表明他是一个韬略过人,操守可风的俊杰。“心存汉室”的夙志至死不渝,多次出兵击魏尽管遭致“玩众黩旅”的贬讥,却是他效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忠荩。假投降的良苦用心虽引来一些不明就里论者的鄙薄,却无损姜伯约对蜀汉的尽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6
  罗宪是蜀汉末期西晋初期良将,因大将军姜维较注重军事方面,无暇进行人才发掘和培养.后主更是昏庸无能导致宦官黄皓当朝,导致后期人杰地灵的四川陷入几乎无良将可用的尴尬局面.在这种大环境下所以初期的罗宪被蜀汉埋没和后期黄皓的排挤.下面仅粘贴百度百科罗宪的生平介绍给楼主(人物各能力数值可参考光荣游戏三国志10,11里).

  罗宪(?年 - 270年),字令则,襄阳人。三国后期蜀汉将领,巴东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于蜀汉灭亡后投降曹魏,成功抵御孙吴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冲永安。
  编辑本段生平
  父亲罗蒙,蜀汉广汉太守。年轻时以才学著名,十三岁时便写的一手好文章。后来进入太学就读,拜谯周为老师。当时同侪们将罗宪比喻为子贡。罗宪个性正直严谨、光明磊落、轻财好施,不经营家产。任蜀汉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经出使吴国,很受吴国人的称道。 蜀汉末年,黄皓干政,罗宪对黄皓不理不采。所以被外放为巴东太守。蜀汉后主降魏后,孙吴派遣盛曼溯长江西上支援蜀汉,并要罗宪开放永安通道。但实际上孙吴是想夺取巴东,进而取得入蜀通道,退而守卫巴东以保护长江。罗宪面临江山覆辙,盟友劝降之下,久久难以抉择。
  编辑本段坚守永安
  罗宪招集众人,表示孙吴不守信用,意图趁机并吞巴东,便归顺了曹魏。并整顿兵马,严阵以待。孙吴先派遣步协强攻白帝城。罗宪沿著长江防守,同时派遣参军杨宗向魏廷求救。之后吴军攻入巴东,罗宪退入白帝城坚守,吴军屡次强攻皆被挡住,之后又派遣陆抗率3万人支援,这场攻防战长达六个月之久。
  司马昭得到罗宪求救后认为成都刚经历邓艾钟会事件,目前已无力支援。所以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军入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担任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
  编辑本段后记
  永安之围结束后,孙吴武陵的部份地区投降曹魏,罗宪加封武陵太守。司马炎篡魏后罗宪改封为西鄂县侯,罗宪的之子罗袭也任给事中。西晋时期,罗宪举荐不少蜀汉人士。例如巴西陈寿、琅邪诸葛京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官员。 最后罗宪攻下了孙吴的巫城(今重庆市巫山县),同时也向司马昭进献伐吴之策。西元270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号“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07
在正史上,
那个时期蜀国最厉害的军事家是
魏延
第3个回答  2008-10-08
魏延(他被严重低估了),姜维
第4个回答  2008-10-07
有啊 很多啊 如李严

在诸葛亮死后,无才可用的蜀国,为何还能坚持三十年?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并不是无才可用,相反,还有一大批人才,是诸葛亮生前就培养起来的,这些人在诸葛亮去世前,推荐给后主刘禅,刘禅基本上接受了诸葛亮的全盘推荐,这些人才的存在,基本上沿袭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让蜀汉又有30年的国祚。除诸葛亮之外,蜀汉四相还有:蒋琬、费祎、董允三人,这三个人都...

为什么有句俗话叫“蜀国无大将”?
因为蜀国后期一度面临无人可用的状况,所以说蜀国无大将。蜀国一开始看起来人才济济,有所谓的五虎上将,但是其实都不是本土的,都是刘备入蜀的时候从中原或者荆州地区带过来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诸葛亮等等都是刘备带来的。很多在蜀地的官员也都是中原派过来的,曹操出名的谋士都有五个,其他不...

蜀汉有兵有将并没有山穷水尽 刘禅为什么会选择投降
老爹刘备在世的时候,大将如云,能士成河。自己从来没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刘备老年得子,对这一个儿子倍加宠爱,怎么舍得让儿子冒险历练。刘备去世后,全才诸葛亮打包了蜀国所有的事情,而且都处理的很好。所以造成了刘禅什么也不会。而刘禅心里很清楚这一点。相比较曹操的儿子,曹昂战死,曹丕也被司马...

既得卧龙刘备为何没有成就大业,诸葛亮真的是徒有虚名吗?
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宗族小事,刘禅几乎每次都会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而诸葛亮也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的嘱托,经常劝谏刘禅为君之道。不但如此,刘禅还将统率三军的权力交给了诸葛亮,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当然,也有人猜测说刘禅并不喜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剥夺”了他的君主职权,甚至还可能有不臣之心。之所以...

蜀汉到了后期没有人才可用,是不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益州牧。丞相就意味着他要管军国大事,益州牧就意味着地方上的事情,他也得处理。在事事都要自己处理的情况下,哪能有新的人才出现?第五,刘禅的昏庸无能 刘禅是为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宦官黄皓的乱政,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都无奈到沓中种田,就更别说其他人了。在这种小人...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有没有统一的实力?
普鲁士怎么在欧洲熬出头的?诸葛亮啥都好,就是太专,总认为除了自己谁都不行。事实上如果能有好的接班人,很快就能熬到八王之乱,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甚至司马篡曹魏的时候都是绝好机会,毕竟刘禅和曹家还是女方亲戚。刘备有很多机会,您们多在讨论汉中之战后,羽失荆州前,但刘备真的机会我认为是,...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描写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真的这么神吗...
一是人才短缺,诸葛亮在位期间,我们可以观察到蜀国的有名的将帅除诸葛亮外,其他人都几乎没有太高的军事才能。可能是有了诸葛亮这个珠玉在前,其他人就显得平平无奇,但确实继诸葛亮后没有可以统领大局的将领,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去世后群龙无首的情况。二是诸葛亮自身原因,六出祁山时下达的军事政令...

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听从刘备的遗言取而代之?
在蜀汉当时的情形之下,如果诸葛亮篡位,自己当皇帝,不仅需要面对严酷的外部环境,就连内部估计都压不住。刘备这个人看人很准,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愚忠式的人物,不可能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因此才重用他。诸葛亮的家族背景使得诸葛亮并没有取代刘禅的资本 实际上,刘备重用诸葛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

为什么扶不起的阿斗没有诸葛亮的辅佐也能稳坐皇位?
刘禅,大名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宗子。公元223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史称刘后主,指导蜀国41年。在刘禅漫长的政治生活生计中,“朱紫”不时,先有全心全意的诸葛亮,后有蒋琬、费袆、姜维等人帮手,从罗贯中到街市陌头,刘禅的抽象一直是无所作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

蜀国失去诸葛亮之后会有哪些影响呢?
三国中,蜀汉应该是最弱的国家,人口也是最少,而且还在成都的崇山峻岭之中,每次作战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后勤保障跟不上使得国力不断被消耗。4:对于刘禅来说,诸葛亮在世期间他主管祭祀,没有能力锻炼自己的理政能力,使得后主上台后让文武百官相互制衡来确保朝政的平衡。本来乱世的君主就应该从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