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朝制度

内外朝制度是什么? 内朝是什么? 外朝是什么? 意义是……

武帝之前,丞相地位尊、权力大,集司法、行政甚至决策于一身,至武帝时,为抑制相权,开始组建中朝(即内朝)。
中朝由尚书与各种侍从之臣组成,多为皇帝心腹,常常加官侍中、给事中等,从而得以出入禁中,随从皇帝左右,参加顾问应对,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决策集团。
外朝以丞相为首,诸卿设置与组织机构并无太大变化,只是权力大大缩水,变成了执行和处理政事的机构。武帝时期的丞相,大多碌碌无为或者死于非命,鲜有作为者,其地位可见一斑。
相权的没落,代之以尚书权力的急速扩张。武帝以后,尚书权力不断扩大,名额日渐增多,其各曹所职掌的政务已经足以囊括整个朝政。昭宣时权倾一时的霍光就是“大将军,领尚书事”,一统军政大权。

资料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jibianguiyigdqs/19.shtml
皇帝除了任用外戚为亲臣,控制朝政,加强皇权,还经常任用近侍内臣,控制和监督外朝大臣,这样就在中央政府的机构中出现了外朝和内朝。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皇帝为了加强集权专制统治,往往提拔心腹近臣,在自己身边建立一套秘书班子,用他们去分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的职权,这一套秘书班子就叫内朝。内朝官的权力急剧膨胀,后来就逐渐取代了外朝官。当内朝官成为正式的国家机构以后,皇帝又重用近臣,在内朝建立另一个参谋班子,他们入侍帷幄,内参机密,在朝廷正式机关之外,又建立了一个凌驾于其上的内朝组织。汉代的尚书台,魏晋六朝时的中书省、门下省就是由内朝官发展而来的。

内、外朝的设立也始于汉武帝。汉武帝一方面重用外戚,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削夺丞相的职权,从而导致了宰相制度的变化。汉武帝以前,实行丞相制,只有丞相才是宰相,而专任丞相的人全是列侯。这些列侯都是军功大臣及其后裔,在朝廷位高势尊,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首先,不再任用列侯为丞相,而是任用出身低微的人为丞相,然后再封为列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任用公孙弘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出身低微,曾牧过猪,担任过小吏。后来上书朝廷,得到汉武帝重用。由于公孙弘出身贫贱,因此对皇帝的拔擢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对皇上毕恭毕敬,不仅处处按汉武帝的意志办事,而且还用儒家思想对汉武帝的一切措施进行文饰。其次,汉武帝改变了过去对丞相礼貌甚躬的态度。 公孙弘到内廷去见汉武帝时,汉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此后,汉武帝对丞相稍不满意,便当面斥责、免官或处死。再次,汉武帝经常更换丞相。他在位时共有10位丞相,其中就有5人因罪自杀,或下狱腰斩。这种情况在汉武帝以前从未发生过。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丞相的地位已经大大地降低了。

汉武帝在贬损丞相的同时,又提高御史大夫的地位,与丞相平起平坐,以分夺丞相之权。到后来,丞相改名为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太尉改为司马,统称为三公,三公都是宰相。这样,就把西汉前期以丞相为宰相的制度改为以三公为宰相的制度。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互不统属,只向皇帝负责,这样宰相的权力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设立内朝,利用内朝与外朝对峙,并分夺外朝权力,这是汉武帝削弱相权的又一重要的权术。他常常从民间拔擢地位低微的儒学之士作为侍从。汉武帝常常同他们商量朝中大事,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来自民间,了解民情,对社会的弊端也比较了解;同时,他们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积极进取,支持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因此汉武帝对这一批人非常信任,让他们预闻政事,托为心腹之臣,成为汉武帝改革的智囊团。但是他们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也没有固定的官职,有时天子甚至把他们当做宾客看待。但他们经常代表皇帝在朝廷发表意见,有时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在朝廷上与大臣辩论,诘责朝臣,驳得朝廷大臣哑口无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的内朝官系统。这一内朝官系统,当时称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名称。除了天子的心腹、亲信和宾客,外朝大臣中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号在内朝预闻政事,成为内朝官。

明代太监塑像内朝的办事机构叫尚书台。秦朝时期,在禁中设有尚书的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皇帝与丞相之间传达文书。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开始利用尚书这个办事机构。尚书多由近侍、心腹之臣担任,所办之事日益增多,职权日益扩大,其重要性也日渐增强。汉元帝认为宦官无外党,精专可信任,于是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并委以朝廷政事。朝廷大小政务都要通过石显,石显成为朝中显贵,百官大臣对他无不敬畏。到汉成帝时,随着尚书职权的扩大,尚书台的组织机构也随之扩大。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以后,进一步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仍然是三公和九卿,但实际上国家的大权则完全集中在禁中的尚书台。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即以三公为首、九卿分职的中央政府只是一种摆设。整个东汉时期,尚书台不仅参与国家机密,出纳王命,而且把中央王朝的职权,如选举、任用、考课官吏之权等也逐渐侵夺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1
内朝就是皇宫,主要是在京的官员组成的。外朝包括各地的行政长官。
第2个回答  2008-10-19
外朝就是科举选出来的大臣担任的官职。
内朝是太监的官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什么是汉代的“内外朝制”?
“内外朝制”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一种平衡相权的政治制度。内朝,又称中朝,中朝官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规职官,为法定的正规机构。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制度,主要是利用内朝去平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从而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一、外朝 西汉外朝官由丞相统领...

我想问问内外朝制度名词解释
“内外朝制”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一种平衡相权的政治制度。内朝,又称中朝,中朝官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规职官,为法定的正规机构。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制度,主要是利用内朝去平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从而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内外朝制度 内外朝也叫做内廷...

内外朝是什么朝代的
内外朝制度是汉朝的。内外朝也叫做内廷、外廷。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内廷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汉初,行政由外廷负责,到汉武帝,内廷开始起主导作用。内廷一开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汉武帝的内朝人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少府...

什么是内朝外服制和内服外朝制
总结一下,内外朝制度是中央的官僚制度。将原本的相权一份为二,加强了中央集权 内外服制度是处理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制度,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

中外朝制度是解决什么矛盾
内外朝制是汉武帝时实行的。封建时代,无非有两种矛盾,即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内外朝制并不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它是武帝身边的侍从做一些官职,如侍中等。主要为了制约相权,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中外朝制度和内外朝制度一样吗
中国历史上内外朝制度始于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对匈奴作战的需求,并加强皇权,减少廷议决策对皇帝的影响,汉武帝设立以内朝为主的新体制。内朝以卫青为首,负责军事决策和保密工作。这一制度确保了军事行动的机密性,同时也使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西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内朝...

中外朝制度是指什么
中外朝制度的内容介绍1、中朝制度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相对与“外朝”而言,“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中朝(内朝)官员享有较...

汉武帝独创能安天下的内外朝制度,为何却被后代弃用?
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内外朝制度那个朝制度其实指的就是内朝和外朝合并起来之后,共同的管理朝政大权。而汉武帝在那个时候开辟了这个制度,主要是因为王朝刚刚建立之时,丞相和皇帝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着矛盾,甚至是有着所谓的对抗的。因为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斗争,汉武帝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肯定不想像自己的...

汉武帝时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对西汉后期的影响有哪些呢?
一,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实际上,在汉朝初年的整个朝官体系当中,是明确的没有什么内外朝区分的,这个所谓的内外朝概念,正是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才出现了中朝、外朝的说法,即题主所谓的内朝与外朝。其内朝,或者也称中朝,主要是指围绕着天子周围的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

汉武帝独创的内外朝制度有何弊端,为何后世无人沿用呢?
一、外戚能力过大内外朝制度最开始设立的时候,起初的动力是非常好的。因为先前的汉朝都是完全照搬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丞相的权利就变得非常大,甚至是万人之上。朝廷与君王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强,周亚夫的悲惨结局就是其中的佐证。所以汉武帝他不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丞相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