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女儿偷了家里人的钱怎么办

我女儿今年上初三, 第一次发现她偷是在今年春节偷她爸爸1000元的购物卡, 她爸爸莫明其妙少了一张卡,确认我没拿后问她有没有拿? 起初不肯承认,后来我拿到她购物的小票作为证据,她才承认错误, 我罚她面壁思过1个钟头,苦口婆心教育一通,她答应我再不敢了; 第二次拿她太婆的钱,我们也狠狠地批评她, 指出她的行为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 告诉她再这样下去爸爸妈妈就要报警了,但我们没有打她, 她也表示知错了要悔改,后来又不断出现在我的钱包拿钱的现象, 你们说我该怎么教育她,什么道理都讲过了,就是没有什么效果, 我好痛苦,好无奈。

家长要了解为什么,是孩子零用钱不够,是受人指使或胁迫, 是物欲诱惑,还是有恶癖?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 这种情形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已形成习惯?而在事情发生后, 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只会大吼:“你偷东西了— 别的我什么也不想知道!”那这就是最蠢的家长了。 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偷窃”是特殊的过错, 要求家长严厉体罚。而教育学家却有大量数据表明:事实正好相反, 孩子由于害怕和屈辱,变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趋向于不诚实。 教育学方面有这样的建议:“应当从儿童的需求做起, 如果孩子的要求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是合理自然的, 那么家里就应当尽可能给予满足。应让孩子觉得成人在关心他们, 尊重他们的愿望,这样, 他就不会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这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乃至预算, 这是家教中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最好方式, 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金钱的意义、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 孩子会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并学习合理地使用金钱。 孩子偷钱为了什么 上网玩游戏,买零食吃,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想看的书, 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跟同学出去玩等等, 当这些需要不能以正当方式从家长那里要到钱时,只好“私拿”。 家长应控制过激反应情绪,冷静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偷钱, 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于解决因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而产生的偷钱 后果。 一般的孩子偷钱只是偶尔行为,带有父母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都曾有过偷拿家长钱的行为, 有的家长还向记者承认他们小时候也有过偷拿父母钱的经历,与“ 学坏”、“犯罪”无必然联系。三毛在她的《倾城》专辑里收录的《 胆小鬼》一文,就是记叙她小时候偷钱的一段往事。“说着说着, 发觉姐姐弟弟们在笑,原来都偷过钱,也都感觉不好过, 这一段往事,就过去了。” 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和偷钱成恶性循环,形成坏习惯后, 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说教,采取适当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钱,但是还是喜欢去偷, 不偷就觉得不舒服,成了一种“癖”,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罗学荣教授称, 偷窃成瘾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碍。这时家长一定不要讳疾忌医, 应带孩子到正规的心理诊室进行治疗。 建议:尊重孩子,正确引导 记者采访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咨询指导中心和中南大学精神卫生 研究所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有关专家时, 他们建议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 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首先,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 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 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 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 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 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 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 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 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 让孩子服气。 其次,家长做好理财榜样。 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发现家长对自己的钱没有清楚概念, 以为自己拿了家长也不知道,让孩子钻了空子。专家认为, 家长有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较详细的记录。 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 让孩子知道自家的经济情况,培养合理用钱意识。还有, 应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 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最后专家建议,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 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 而且切忌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来处理这件事, 更不要把孩子曾经偷钱的事情挂在嘴边,时不时“揭孩子的短”, 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