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带的成因模型

如题所述

基于火成岩探针新技术(邓晋福等,1994,1996;郑建平等,1999;朱大岗等,1999),获得发育安第斯型火成岩组合地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岩石圈和陆壳的厚度分别为:60~80 km和50~60 km;而侏罗纪前的岩石圈和陆壳的厚度分别为:200~250 km和40 km,它指示大陆岩石圈丢失了至少120 km厚的根带,但陆壳加厚了约10~20 km,进一步指示这是一种在造山环境下的大陆岩石圈的巨大减薄作用。然而对于海西型的南岭造山带来说,则岩石圈与陆壳均发生了巨大增厚作用。基于上述参数,结合火成岩系列及其性质、K60、火成岩分段及其造山-深部过程的PTt轨迹,东部燕山期造山带成因模型如图6-13所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