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代表作是什么?

如题所述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代表作是:《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扩展资料: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但也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7

1、《勃兰登堡协奏曲》

关于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赫应了当时的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的邀请而作,1719年巴赫为科滕大公利奥波德赴柏林选购钢琴的时候认识了这位侯爵大人,巴赫曾为他演奏。

另一种说法则是巴赫在科滕创作了这些作品,并在接到邀请之后略加修改,献上了这6首作品。可以肯定的是,1721年3月24日,这些杰作和一封在我们看来措词相当谦卑的信一起寄给了勃兰登堡侯爵。

2、《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Matthäuspassion) BWV 244,是一部清唱剧受难曲,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于1727年(在莱比锡担任教会指挥时),内容是根据马太福音里有关耶稣的受难。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英语:St John Passion)是巴赫两部完整的受难曲作品。整部作品演出时间长达3小时。

3、《哥德堡变奏曲》

这部作品长期不受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前半叶。女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Landowska)的公开演奏及录音。之后,1955年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将其选作自己的第一张录音作品。而现在,哥德堡变奏被视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变奏曲之一。

4、《音乐的奉献》

音乐的奉献(英语:The Musical Offering, 德语:Musikalisches Opfer, BWV 1079)是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组卡农和赋格键盘曲集。整部作品的音乐主题为一段六声部里切尔卡,是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指定的。巴赫也将这段旋律称作“普鲁士赋格”。

5、《b小调弥撒曲》

整首《b小调弥撒曲》的创作年份差不多有25年。研究巴赫的生平的学者一般都同意,巴赫本人并不打算创作一首真正的拉丁弥撒曲。

其中垂怜经及光荣颂,是1733年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驾崩及奥古斯特三世加冕时所采用的音乐(因为奥古斯特三世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他乐章则在不同时期中创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巴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5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

《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巴赫一生浩如烟海的作品目录中并不醒目,但却是管弦乐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大乐团的保留曲目。

这张录音是非常著名的,卡尔·李希特与他指挥的慕尼黑巴赫乐团堪称巴赫作品的最佳诠释组合之一,也被誉为最富有德国气质的巴赫作品演奏专家。

李希特的演绎舒缓平稳,而且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层面他却具有与巴赫最为贴近的气质,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

这套唱片虽然是60年代的录音,但是效果却非常出色。

《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十八世纪创作,巴赫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

这部曲子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地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b小调弥撒曲》:

巴赫写作这部弥撒时,他并没有很严重的新教观念,同时新教教堂中也仍然用弥撒作为崇拜仪式,因此巴赫在“使徒信经”这一段(直到今日,天主教和基督教都仍以“使徒信经”作为信仰的信条而被遵守着)中。

引用了格里高利平咏曲调,即在“信经”中的第一段(第12段)及“信经”中的最后一段(第19段)词为“我指望身体复活”(Et expectc)这是米索利地安调式(mixolydian mode)。

两处都是五个声部,一为4/2,一为2/2拍子。巴赫用古老的格里高利平咏曲调以表示从古代基督徒就遵守这一“使徒信经”,现在仍同样遵守着。

“信经”中“我信我主耶稣基督”(第14段),巴赫是以“卡农”(先出现一个旋律,然后将此旋律以严格的模仿形式再现)方式来表达,而后的“我信圣灵”(第18段)是由以柔音双簧管(Obei d’ amore)的美丽的二重奏为伴奏的男低音独唱。

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乐曲。柔音双簧管的二重奏为伴奏的独唱是表示,这一信条天主教、基督教都在遵守着,更表示天主教与基督教在信仰上的协和关系。

《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

《法国组曲》:

法国组曲是巴赫献给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为安娜.玛格达莲娜的键盘曲集》,第六首是后来追加的。

至于为什么追加一首,只要看看《英国组曲》、《帕提塔》、《勃兰登堡协奏曲》、《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统统都是六首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可以认为这是巴赫刻意将其凑成六首。

作品大约写于1722-1725年,主要创作时间仍属于科藤时期(1717-1723),这段时期确实是巴赫创作器乐作品的一个高峰期。

参考资料:巴赫_百度百科

拓展资料: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 --- 1750年7月28日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是成功的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音乐大师。

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

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越时空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8

巴赫的代表作是:《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拓展资料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戈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大量康塔塔》等。
相似回答